李 广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763
本馆由[ 天堂墓匠 ]创建于2010年01月04日

历史点评李广

发布时间:2010-01-04 10:24:28      发布人: 天堂墓匠
        李广一生皆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七十余战,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匈奴闻其名则远而避之,不敢与其相战,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李广治兵宽缓不苛,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唐朝时期,有不少诗句用以歌颂李广,如王昌龄《出塞》,卢纶《塞下曲》,高适《燕歌行并序》等。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汉的战功评价制度也是沿袭秦制的。首级、城池、土地和人口是记功的依据,阵亡(没提及过残疾——估计在当时的条件下,在战场上残了也就救不回来了)是记过的依据。匈奴没什么城池(龙城之类的估计算不上真正的城),匈奴多数的土地也是无法占领的,从游牧部落掠夺人口更是高难度的工作。所以,一般情况下,首级数与阵亡数之间的差额成了唯一的评价。 李广虽多战,要么是没什么战果,要么是战败被俘,所以没有封侯!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广:“《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汉书·李广苏建传》为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
  武帝时代,本是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来,人们提出种种看法。有人说是他命不好,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有人说他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头脑和治军才能。更有人说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而并不真正器重李广,甚至故意排挤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但卫青七战七胜,霍去病六战六捷,又真的只是“天幸”?李广无功,只怨“数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只是古代的读书人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李广的悲剧,在于其能力和自诩之间的脱节。他以独挡一方的名将自居,但实际上他不过是一员猛将。如果他有幸遇到汉高、唐太宗,未尝不能通过冲锋陷阵十荡十决来博取封侯,如樊哙、尉迟恭、秦琼之辈。可是他却以为自己是韩信、卫公一级的人物,那岂不是自找无趣? 别的不说,作为长期据守边疆的将领,出塞竟然迷路,而皇亲国戚、久居京城的卫霍,次次出塞都有斩获,别告诉我匈奴人也欺负李广而故意送上门给卫霍砍。 李氏家族说大话、自负、吹牛皮是出了名的,这正是李氏一族悲剧的根源——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清醒的认识。李信信誓旦旦二十万大军灭楚,结果大败而归。秦国征战六国,除了败在赵奢李牧手上,其它时候还未尝败绩,李信也算破纪录人物。当初李信攻楚时副将蒙恬统帅大军攻击匈奴时候,不知道李信何在?李陵自恃五千士卒灭匈奴,结果如何? 李氏一族,匹夫之勇尔。


    写信时间:2012/02/28 10: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