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观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27234
本馆由[ 公益事业 ]创建于2010年01月26日

吴大观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1-02-24 10:48:37      发布人: 公益事业

  苦心研究

  航空工业建立初期,吴老心里始终有一个愿望:一定要为新中国研制出我们自己的喷气发动机!

  万事开头难,到底怎样设计发动机?他苦苦思索,决定第一台喷气发动机从教练机起步。1957年3月,喷发1A发动机开始研制,调人手、找资料、建设备……众多难题,错综复杂,最重要的是发动机研制必须进行零部件和整机试验。为了设计制造试验设备,便于测试技术人员学习电子技术,吴老把他从美国带回的6个真空管长短波收音机拿出来,供他们拆装练习。他带领试制人员亲自动手制作试验器,解决了发动机的火焰筒和涡轮叶栅两项最关键的试验。经过吴老和广大科研人员2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发动机于当年研制成功。 1958年7月26日,配装了喷发1A发动机的歼教1飞机试飞成功。

  获得成功

  新生的“中国心”开始了跳动!8月5日,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元帅、空军刘亚楼司令员亲临沈阳出席了万人庆功大会。1958年9月,装有喷发1A的两架歼教1飞机到北京做了精彩的飞行表演。 一年后,红旗2发动机配装高空高速歼击机东风107开车成功,向国庆1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吴老曾说:“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发动机研制要上水平、上台阶,必须要坚持自主创新!”吴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经过18年的研制,涡喷7甲发动机实现设计定型,它的研制成功是我国发动机从仿制到改进改型的成功跨越。涡喷7甲发动机同歼8飞机一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不仅大量装备我国空军,还出口到国外,扬我军威,壮我国威,成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涡扇6发动机是吴老一生中,主持研制的一个重要型号。1964年,当世界上第一台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刚刚开始研制的时候,他就带领科研人员追踪这项世界航空发动机先进技术。吴老下定决心,要干就要干最先进的。

  一心科研

  “文革”后期,被“解放”出来的吴老没来得及为自己的身体疗伤,就立即投入到涡扇6发动机的试验工作之中。由于那时供电不足,而我们的试验用电量又非常大,为了避开白天用电高峰,吴老和我们这些年轻人一样,常常在深夜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到距离沈阳市区近30公里的试验基地做试验,坐在敞篷卡车里,呵气成霜,但吴老始终面带欣慰的笑容。 涡扇6发动机的研制为日后我国昆仑、太行发动机的研制,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和技术储备,积累了丰富的研制经验。 晚年的吴老,仍然不改他对航空发动机的痴情。1983年,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围绕究竟是引进国外发动机,还是自行研制这个问题,当时意见分歧很大,不少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在这决定太行发动机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吴老大声疾呼:“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否则,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战机就会永远没有中国芯!”以吴老为首的九位专家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太行发动机得以立项。他的高瞻远瞩,为新型航空发动机确定了研制的发展方向。

  卓越贡献

  1993年,太行发动机研制的一项重要试验一次性达标,吴老在北京听到消息后,激动得说:“这是最好听、最好听的消息呀!这证明我们有这个能力,太行发动机大有希望!” 太行发动机经过18年的磨砺,终成大器。听到“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的消息后,吴老激动得老泪纵横。 几十年来,在吴老的带领下,我国建立了日趋完善的研制体系,培养了一支过硬的科研人才队伍;先后组织了喷发1A、红旗2、涡喷7甲、涡扇5、涡扇6发动机的研制及斯贝发动机的专利生产,编制了发动机通用规范,吴老用一生在中国航空发动机史上,书写了昨天、赢得了今天、奠定了明天。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