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路“偶像”得小辈敬仰
泰兴路“偶像”得小辈敬仰
杨飞飞一直住在泰兴路的小弄堂里,老邻居们还记得,那时候,泰兴路路口有只电话亭,怕是有50多年历史了,附近的居民要打电话都要去那里,杨飞飞家住在电话亭贴隔壁,每天去接电话,就能看到杨飞飞在铁丝窗下,排练唱戏、买菜烧饭,“那时候大家都喜欢杨飞飞,只要路过那里,就会跟她打个招呼,她也总是很亲切地跟大家聊几句。 ”
茅善玉回忆道:“杨飞飞老师很不容易,她的杨派艺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为沪剧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整个沪剧艺术里的奇葩。杨老师本人乐观开朗,非常善意,对小辈总是肯定得多,赞扬得多,说教得少,批评得少。早前她的个人流派演唱会希望我能参加演出,我非常乐意,却担心从未接触过杨派,表现得不能尽如人意,所以也很犹豫、为难。杨飞飞老师对我说,‘小茅,我知道你不是唱杨派的,唱得怎么样不要紧,只要你能来唱一唱,就能让我杨飞飞脸上有光彩! ’我是一个后辈,何德何能让杨老师这样说!虽然一直到最后,我唱得与杨老师两三分像都没有,演出结束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杨老师却对我大加赞赏,一再道谢。前辈艺术家的谦和,由此可见一斑。 ”在茅善玉看来,“杨飞飞老师这辈子,也是够可以的了,收了那么多好学生,开过个人演唱会,又留下了那么多影像资料,几乎实现了她自己所有的心愿。她走了,但她的杨派艺术仍会流传长存。 ”
在学生王丽君眼中,恩师平时更是慈爱有加:“后来杨老师年纪大了,我每次去她家,她总是在卧床休息,但也硬要起身接待,一边还说‘代我问候侬爹爹姆妈’。 ”而在王丽君演出前,杨飞飞也总是亲自到排练场“督阵”,后来身体状况不允许了,就改在自己家里“开小灶”,“有时她觉得我唱得有不足之处,就等我把手机拿出来,然后开始一遍遍演唱示范,录音录下来,让我回家继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