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比天大 弄堂内总能听到杨派唱腔
去年12月17日“上海的声音”专场上演当晚,杨飞飞坐着轮椅来到现场,她清唱了几句,中气虽已不足,但仍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时隔多月之后,上海沪剧院一位人士告诉记者,“老人看到沪剧艺术后继有人,她是发自内心地高兴才唱的,其实当时她的身体已经不太好。”这是杨飞飞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今年春节前,老人便因身体虚弱而住进了医院。
在杨飞飞心里从来是“戏比天大”的。她一生从未放弃在沪剧艺术上的创新和改良。无论是1940年代在《富贵贫贱》开创“迷魂调”,还是1950年代主演《方珍珠》、《小二黑结婚》、《罗汉钱》、《家》、《茶花女》和《为奴隶的母亲》而走向艺术鼎盛,被称为“杨八曲”的年代,杨飞飞都做到每一部新戏都有新意和突破。
为此,她时常曲不离口,一有空便钻到戏里琢磨。泰兴路弄堂里的老邻居至今记得杨飞飞练嗓的情形。为了精益求精,老人有时会对一个唱段反复吟唱,地点就在自家的窗口下。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条弄堂里总是飘逸着原汁原味的杨派唱腔,“杨老师真是一直沉浸在戏里,也因为她是这样钻研,我们也听了几十年的好戏。”一位邻居昨天对本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