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吕振羽学术研讨会综述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中国大学北京校友会,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湖南省历史学会,邵阳市政协,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武冈市人民政府,邵阳县人民政府,邵阳师专16家单位联合发起,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邵阳师专主办的全国吕振羽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0月26至29日在湖南邵阳市隆重举行。知名学者及史学工作者57人出席了会议,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大会于10月27日上午正式开幕,邵阳市各界人士与邵阳师专师生500余人也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邵阳师专党委书记黄民成主持,校长胡良甫致开幕词。
这次会议是继1986年吉林长春吕振羽史学研讨会,1993年北京吕振羽纪念室揭幕暨吕振羽史学研讨会以来的第三次盛会。入选论文36篇。研讨内容涉及吕振羽对中国通史,经济史,民族史,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吕振羽早年村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人生价值观和教育思想等11个方面,特别是大会首次征集到吕振羽六十年代写给熊铁基的几封亲笔信,为研究吕振羽史学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下面就三个方面作一综述:
一,历史定位:大会实事求是,比较全面地评价了吕振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的史学地位,作用和影响。
童超指出,吕振羽一生"集革命家与学者于一身",他以自己的高风亮节,无畏无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在诸多学术领域均有重大建树和贡献,至今仍闪耀着其光辉,他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蒋大椿在《吕振羽史学的始创性贡献》一文中,详密地从九个方面对吕振羽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地位进行了充分论证,并且指出,吕振羽是仅次于郭沫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第二位开山大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所作出的一系列始创性贡献而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朱政惠在《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创之路——吕振羽的学术思想述要》一文指出:吕振羽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与会学者还一致认为:吕振羽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为后人铺垫了一条新路。今天,我们研究他的学术,继承他的丰富遗产,弘扬他的治学品格,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振兴中华有特殊的意义。
二,开拓与进展:大会所涉及的内容,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较前两次全国吕振羽学术研讨会又获新进展,对过去未进行研究的问题有了新的开拓。这次研讨会,学者们就吕振羽对中国民族史研究的贡献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述,观点新颖,论理充分,令人耳目一新。刘茂林在《吕振羽对中国民族史的新开拓》一文中认为,吕振羽是用马克思主义探寻中华民族远古社会,探寻民族起源的第一人,他的《中国民族简史》是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民族史著作,他在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汉民族形成理论,民族融合理论,民族战争理论和民族人物评价理论等一系列一家之言。伍新福在《略论吕振羽在民族史研究领域的贡献》一文中认为,《中国民族简史》在当时反映了中国民族史研究所达到的最高学术水平,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任三颐《开拓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新篇章——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述评》一文认为,吕振羽对中国民族史的精深研究,为合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促进国内各民族的平等联合,发展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欧阳洲在《浅谈吕著〈中国民族简史〉的几点特色》一文中指出,吕著《中国民族简史》所体现的不事雕琢,尽摒浮艳的写作风格,不仅体现了当时战争环境的特色和需要,同时也给今后的学术著作在写作风格上树立了典范。
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专门论述吕振羽爱国主义思想的文章至今未见诸报刊,研讨会上代表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翟清福《论吕振羽爱国主义思想》一文,对吕振羽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吕振羽和许多杰出的无产阶级战士一样,经历了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思想历程,爱国主义思想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吕振羽的爱国主义思想,所达到的程度,和他的史学成就一样,在中国史学界也是出类拔萃的。
令人高兴的是,与会学者不但从宏观上对吕振羽的思想进行了探究,而且进行了深入的微观剖析,对过去研究不多或尚未进行研究的一些问题,研讨会上出现了一批质量上乘的交流论文,如杜蒸民在《吕振羽墨学观评析》一文中认为,吕振羽在中国墨学史上,是最早应用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开展对墨学的新评论,把"五四"以来"扬墨抑儒"学术思潮,推进到马克思主义阶段的第一人。舒文在《吕振羽在三十年代的孔子研究及其意义述评》一文中认为,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研究孔子高潮中,吕振羽用唯物史观对孔子进行了较深的研究,在孔子研究发展史上有承先启后作用。刘爱文在《吕振羽对中国古代消费研究的贡献》一文中,认为吕振羽探讨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从消费入手的,他以消费为出发点研究明代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客观地揭示了过程的本身,给后学者以方法论的启示。徐泰来在《纪念中国第一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一文中,特别提到吕振羽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方面的贡献,认为吕振羽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思想,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形成有很大贡献与帮助。范忠程《吕振羽与抗日文化宣传》一文,对抗战初期吕振羽在湖南的抗日文化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肖钟生,王菡的《论吕振羽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一文认为,吕振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克勤克俭"的办学主张,"知,德,健,养齐备"的全面发展人才观,"教学用"统一的教学原则,实行"大家都来当校长"的管理方式,吻合了时代要求。陈瑞云在《唯真理是从——吕振羽史德的启示》一文,对吕振羽的史德进行了专题论述。彭忠信在《试论吕振羽的道德思想》一文中认为,吕振羽的道德思想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刘茂林在《论吕振羽同志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貌》一文中,对吕振羽以社会价值为尺度的人生价值观,以社会进步,民族解放为依归的人生道德和个性塑造,求实,求真的学术个性,律人律己的物质观和伦理观进行了高度评价。吕坚在《〈史学评论〉读后》一文中,对吕振羽晚年遗著《史学评论》撰写时间及背景,内容篇目,理论特色,历史价值及意义等方面作了全面评价,他认为从《史学评论》中,吕振羽有两方面最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第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始终不谕地忠诚共产主义事业的高贵品格。第二,终生为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优良学风。肖海军在《论吕振羽的使命感意识》一文中指出,以振兴国家民族为己任的使命感意识,是他史学研究的重要特征。
此外,还有的代表对吕振羽早年的村治思想及实践,吕振羽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对吕振羽的殷商研究和三十年代吕振羽发表的《史学新论》等文章进行了专门研究,都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观点。
三,前景广阔:从这次研讨会,可以看到,研究吕振羽的学者日趋增多,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梯队出现,这是一种可喜现象。今后如何进一步拓展吕振羽研究,专家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对吕振羽这位史学大师的研究,过去主要在少数专家中进行,从这次研讨会提交论文和出席会议的学者层次看,老,中,青年学者相聚一堂,互相切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吕振羽的学术梯队已基本形成。与会学者还认为: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对吕振羽思想研究的又一个高潮,显示了吕振羽学术思想研究的繁荣。尽管如此,仍需继续努力,因为与吕振羽一生著述600余万言相比,研究成果相对见少。傅德华在《吕振羽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据以取得研究成果的数量和字数,与吕振羽生前发表的,"未发表"的文章,以及出版的专著数量相比,还不及他的总字数的十分之一,关于吕振羽的研究,任重道远。那么,今后如何深入开展吕振羽思想研究呢桂遵义指出:吕振羽的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初创,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研究吕振羽必须从他的学术渊源,思想体系,宗旨和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在中国确立的贡献等方面去全面探究,要认真总结吕振羽等老一辈史学家的传统和得失,发扬光大吕振羽的史学美德。为此,与会代表一致认为:1。广泛搜集,整理吕振羽生平活动的资料;2。结合相关的学术发展史,即把吕振羽放在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群体里面,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吕振羽思想研究全面,判断正确;3。提倡实事求是,防止"门户之见"。
(资料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