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春方黄玉莲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65490853
本馆由[ 郑其标 ]创建于2014年09月08日

风雨人生路——25风云滚滚的105天[上]

发布时间:2014-09-27 16:18:17      发布人: 郑其标

预备班考试完后,老师告诉我,如果我愿意,可以跳级。教导主任已经同意了。老师还跟哪几位说过,或者说还有谁可获得此优待,我没去问。我不想跳级。因为我曾看到高中班的学生在报上发表的几篇相当长篇的文章,大部分是论文,如《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等,我感到这里相当一部分学生水平是相当高的。我想我过几年水平也许还赶不上他们。跳了级,年级是高了,但实际学的东西不多,空有其名,何用?再说一跳级,功课紧了,想课外多学点东西也不成了。

我在上中学前,也写过一两篇东西发表过,但那是记叙文,水平很低的。我写过一篇《一个同学之死》,在香港出版的月刊《华侨学生》杂志发表过。那是因为我的小学同学贝初松一次患痢疾后住院,医生不负责,病情越来越重。等到临死前的最后几天,护士医生甚至把他的手脚绑在床上,病人挣扎,而不给人道的处理。临死前他不断地呼喊,还呼喊着我的名字。这是他死后,同病室的病人把详情告诉我的。我义愤填膺,于是疾书一稿,抨击了不负责任的医务人员,也谴责了危重病人不许家属陪伴的不合理制度等等。文章发表后,给我寄来一本《从原子时代到海洋时代》的书,作为稿酬。后来,我还在古晋《中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球赛述评》的文章。报社通知我去领稿费,我没去,因为当时我住在十七哩,为这点稿费专程跑一趟不值得。不管怎么说,我明白,我的水平还差得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材的要求必然更高。

 

    我于1951年下半年升入初中正式班一年级。记得开学日期是八月初吧。到十月二十九日即发生全校性的、为期105天的、震撼全砂捞越甚至更大范围的爱国罢课运动。

              1.无法调和的矛盾

    这次大罢课坚持时间之长,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广,是砂捞越洲空前的。之所以如此,有其深刻的原因,最主要的根源是国共两党、新生与腐朽势力斗争的继续,是英帝国主义勾结国民党残渣余孽与广大爱国华侨之间正义与非正义的斗争。

194910月,新中国诞生了。新中国的诞生,加上抗美援朝的节节胜利,海外侨胞可以扬眉吐气、抬头走路了。当地民族更加尊重华侨,称中国人“端”,而英帝国主义者却无可奈何花落去,他们当然不会喜欢中国人这个昔日令他们随意污蔑的民族,如今挺着胸膛大声说话的。他们没有忘记,中国在国外的同胞更不会忘记,是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以后,中国人在海外看见英国鬼子就远远地低着头走开,要不然他们一脚就踢过来了。凡此种种,海外侨胞过的是屈辱的日子。如今,中国人可以作为一个“人”正常生活了、喜笑颜开了,他们自然也是“很不习惯”的。

当时,古晋中华中学来了一位从大陆逃到海外的国民党党棍张俊。而张俊则是现任英国砂捞越洲教育局局长徐耀东聘任的。徐是何许人?他也是国民党的死硬派,加入了英国藉的走狗!徐张是一对难兄难弟,更重要的是臭味相投、狼狈为奸!当然他们敢如此明目张胆,也是有一点社会基础的,当地有一部分华侨对中国共产党有看法,不了解新中国。这其中也不乏一时受反动宣传蒙蔽的。

    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磨擦与冲突是必然的,普遍的。在中学里(这当时是砂捞越华文的最高学府了),学生对新鲜事物很敏感,接受起来也很快,这从不同场合显现出来。如1951年上半年,我在预备班学习时,学生举行了一次童子军野营训练。其间的文艺活动引起了一场风波。当时一个同学唱了《歌唱祖国》一歌,歌词内容也很平常:“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紧走向繁荣富强……”这首歌中的“五星红旗”一词颇令校方不快,之后张俊大发雷霆,说什么是赤色分子欲挑动事端。至于我唱的客家山歌,他更扬言要予以查究。我唱的山歌不长,是李民胜编写的,大意是砂捞越是块美丽的土地,中国人来后与当地民族团结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可是“介入者”来后,也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来是带着耕作技术、科技知识来的,与当地人民共同劳动,共享美好;但“介入者”虽自称文明优秀民族,却拿着屠刀枪炮来,屠杀人民、制造灾难。结尾说要团结起来,“赶走红毛享太平”。前面全部是暗喻,最后才点明了“红毛鬼”。如果查将出来,当然是“造反”之罪了。我们一听到风声,连夜把原歌词作了适当的修改,说“介入者”乃野兽、猴子之类破坏农作物,末尾点出:“好在红毛分支铳,赶走猴哥享太平。”表面上说的是猴子,可是大家心里都明白,其实中国人把英国人(红毛)从来称之为“红毛猴”的。

    但这一改动原意不大变,问到的话,却自辨有据了。如果把末句作大的变动,听过的人对原来的歌词已有印象,会说原稿已经改动了。保持有“红毛”参与之词,辩护更有利。

    不过,事后校方并未真的追查。可能他们也感到这群学生不易对付,追查起来不但会无功而返,弄不好还会激怒学生。

    在学校里起更广泛宣传作用以及引起校方更多注意的是墙报。墙报几乎每个班都办。而且墙报不是办在教室内,统统都在各教室的外墙上,大家阅读都十分方便。一般是一到两个月换一次。内容及形式各有千秋,谈论时事、传递新中国的消息、抨击不良现象等。既有短小文章,诗歌散文,也有漫画,色彩缤纷,也颇醒目。文章全部都用简化字。可以说是古晋中华中学校园的一道风景线!

    这些,却引起反动校长张俊的极大不安与仇视。尽管他在学校开学生大会时声嘶力竭地叫喊,要大家“纠左”,但无人理睬。学生们我行我素。于是校长亲自下班级作工作,也可谓不遗余力了。我们一年级上、下共三个班,我们班是一年级上,总称一年级三班。校长让三个班派代表去参加校长座谈会。每个班可能十个人吧。一个教室坐得满满的,连教室外都站满了人。当然,自动来参加的也不少。张俊校长提到不能在墙报上用东方红、太阳、红旗、新中国等等等等词语,说这样容易引起不同观点的学生、老师的反对,不利于团结。在谈到运用简化字时,张俊说,不准用。为什么呢?因为你“都用简化字了,原来的不认识,那怎么能行?!”

    记得十分清楚的是,丘立基同学站起来问校长:“你说用简化字,旧体字不认识,可这有什么关系呢?古时候用甲骨文,后来进步了,现代人都不认得甲骨文了,不也没什么吗?”别的同学也说,时代在进步,文字也在进步,这是避免不了的。弄得校长无言以对,只得说学生们在强词夺理。这个座谈会无形之中变成了辩论会。

    后来,没有听到校长找别的年级即高年级的学生再开座谈会了。也许他感到一年级的学生如此难对付,高年级恐怕就更难了。

                     2. 导火索点燃了

    学生中自发的爱国热情日益高涨,表达热爱祖国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唱新歌曲《歌唱祖国》、《我们的国家》、《团结就是力量》,还有一些抗美援朝初期的歌曲,“制止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志愿军之歌》等等。校园里,特别是周末各班班会的余兴节目都是这些歌曲。歌声在校园里回荡,振奋人心,也一扫过去的靡靡之音。至于用新词汇、用简化字照样进行,毫不减少。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以张俊为首的少数人的强烈不满。一位教初三的英文老师就是典型。可是他发泄仇恨的手段、手法太拙劣。讲英文课,突然不以课本为据,不知从什么地方搞来的材料作教材。学生没有资料,他就在黑板上飞快地写。学生没抄完他就擦,擦完再写下一段。学生提出意见,他也不理。你不抄还不行,老师言明要考试的。当然考试你不及格是要受勒令退学的。同学们找校长申诉,校长反倒说学生不对。下次上英文课时,他依然如法炮制,而且变本加厉,声言:如果要他改变,学生首先得听从学校领导、老师的话,不得“胡作非为”。显然,这是在威胁学生,不准学生热爱新生的祖国。真是岂有此理!

这个班的同学在课堂上与英文老师论理,毫无结果。同学无奈,由班主席宣布:当场离开教室——罢课!

     这一举动,立刻得到高中班同学的支持。于是高中班的同学也宣布进行支援性的罢课。这些罢课的同学分头到各班,向正在上课的同学提出到操场集合。那个时候,在那个特殊环境里,几乎高年级同学的每一句话大家都心领神会,明白一定发生了大事。于是立刻离开教室集合去了。高年级的同学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一说,大家气愤极了,表示坚决声援。最后由一位高中班的同学庄严宣布,全校正式罢课!这一天是一九五一年十月二十九日。

              3 罢课委员会

    宣布罢课开始的同时,也告诉大家,可以经常到“古晋华侨青年社”那里去,以便大家有事联络。

    “古晋华侨青年社”是经政府注册的合法公开组织,与“客家会馆”、“潮州会馆”、“福建会馆”性质相似。不过这里不分什么客家人、潮州人,只是青年人活动的场所,社长叫杨忠益,又名杨悠,总务长是郑祝聪(古晋中华中学初三毕业生),社址坐落于浮罗岸东南侧的小山坡上。好像是一座旧的一层楼别墅。

 

    罢课委员会组成人员是各年级各班的代表人物,大部分是班主席。好像开始时是高年级同学指定的,以后是否经过民主选举,记不清了。

    罢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是在古晋华侨青年社召开的。会议通过了重要的决议:争取到英方政府和校方承认华侨学生爱国自由、爱国无罪;校方不得以任何手段和方式刁难迫害学生、摧残华侨教育;迫害爱国华侨学生的罪魁祸首张俊校长必须引咎辞职;罢课无限期举行,不获全胜,决不复课……。会议要求各位委员立即将决议向全体同学宣传解释,要紧密地和广大同学联系,尽一切努力做好工作,团结同学。不久,当地英政府教育部门和校董事会通知我们罢课委员会代表开会,讨论罢课有关问题。我参加了会议,会议按他们指定的时间和地方开始。好像是在教育部门的大办公室进行的。我们首席发言人是黄锦茂同学,他是高中班的同学。会议一开始是校董事会头头讲话,他要求同学立即复课,复课后再商讨其他一些问题,说什么罢课不利于解决问题等等。我们则明确提出决议中的有关问题。双方争论十分激烈。最后各抒己见,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不过,我们认为,开这样的会对我们也有利,可以反映我们的情况,表述我们的意见,让对方了解我们,也知道了我们的决心。

    自然,这个会后,我们也开了个会。并分头向同学传达会议的情况,让广大同学胸中有数。

                     4 告父老兄弟书

    为什么要罢课?就是要维护侨居在外国的中国人的爱国自由,维护华侨教育的正当权益。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斗争方式?这是试验了其他手段都失败后,被迫的、无可奈何而采取的。

要将我们的真实情况告诉世人,是十分困难的。报纸是不可能报导真实详情的。因为新闻是受控制的。但是把真实情况让各界人士知晓,让更广泛的人了解真实情况是十分重要的,是获得同情与支持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于是我们决定自印传单,传遍全砂捞越各地。

但传单的印刷又是一个难关,因为按英政府临时颁布的法令,私印传单、掌有印刷工具均为非法。市场上也不准向无证明文书者出售有关印刷工具。印刷工具我们只有自己制作了。刻蜡纸的钢板、钢笔、蜡纸都好办,一般小学都有,可以去借,不行就偷。上油墨推印的筛子可以自己做,刷油墨的滚筒没有,我们就用黑板刷代替,只是这样一来,太费功夫,也太费蜡纸了。一张蜡纸印不到二十张,蜡纸就破了。但不管怎么说,英殖民当局的法令没有封锁住我们!

    一切准备就绪,刻印《告父老兄弟书》开始了。

    印刷是秘密进行的,地点选在城近郊一个住家的小房子里。刻字人员两个,印刷人员两名。为了字形工整,采用仿宋体,字略大。我就是刻字员之一。自始至终在室外的小路上有人站岗放暗哨,一共是三道岗哨。我刻写钢板的工作从那天晚上开始,一份一份刻写,一连一天两夜不停地工作,一点也不休息。所有的人吃饭都是专人统一在“巴师”(市场)买包子糊口。我坚持到第三天清晨,太累了,实在坚持不住,倒下就睡着了。别人(好像是黄锦茂)接着干。这样,总共是两天两夜,全部工作终于完成了。说来,站岗人员是最辛苦的了,他们最多可以坐在地上休息,却不敢睡着的。

    传单最后由别的同学通过各种关系散发到砂捞越各县、各市、各地农村去了。

              5 粉碎强制复课的命令

    我们的爱国罢课运动,如火如荼,在社会上也造成了广泛的影响。虽没得到报纸舆论的支持,但社会上群众的口头舆论却很大。学生上街宣传演说,到处受到热烈欢迎。这时,英殖民政府和校方坐不住了。大约在十一月下旬,以英当局教育部门的名义,在当地华文报纸上登了一则命令通告,要求中华中学的学生务必在通告发出五日内全部到校复课,否则一律开除学籍!

      这种以政府名义发布的命令通告,应该说是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的。在砂捞越史上,对一些普通学生发此命令尚属首次。它在普通老百姓中产生了很大的威慑力。一些学生家长也不敢支持自己的子女违抗命令,生怕发生不测事件。再说相当一部分学生也开始动摇。考上中学是十分不易的,如果真的被开除了,以后连去考英文学校的资格也没有了。因为凡被开除的学生,任何学校不得再予接纳。

  罢课委员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就有关英殖民政府通告的问题,进行了几个小时的认真讨论,甚至某些具体问题上还有激烈的争论。会议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分析,认为爱国罢课运动到目前为止已有98%以上的中学生在行动;虽教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同情者,但尚不敢公开支持;至于工人、市民则未发动起来,他们虽然同情,但主要还是观望;小学也缺乏工作;目前连一所小学也尚未进行罢课声援。这是不利的一面,需要迅速去动员。我们的罢课口号与要求,是爱国自由、爱国无罪,维护华侨教育。这是很得人心的,也触犯不了法律。如果英政府敢于开除学生,尤其是如果他们敢于大量地开出学生的话,必将造成更大更严重的后果,甚至激起民众的不满。从这点看,所谓开除学生是行不通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团结起来,确保大多数同学不去复课,就能取得胜利。于是最后会议决定:罢课委员会全体同仁并组织坚定分子,立刻做好全体同学的工作,分析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同时还要组织一部分人到几个比较好的有基础的小学去做工作,动员他们到时以全校或部分年级罢课的行动支持我们。

中学里没有什么集体宿舍。学生分散在城里和近郊。上门去做工作不仅要多跑路,还有一些家长把自己的子女关起来,不让见面。遇到这种情况就首先做好家长的工作。我们作工作的同学,虽分成多组,每组两三个人,但也相当艰苦,白天晚上不能休息,有的连吃饭也放弃了。情况汇总后,我们认为成绩还不错, 有两个小学一部分年级的学生代表(班主席为主)也答应声援。最后我们还决定,到复课命令期限最后一天,分几组到往学校去的路口上,设卡劝阻个别学生去复课。

    通告命令复课最后期限的前一天,和往常一样,不少同学聚集在华侨青年社活动。

不过,这一天下午,来的同学男男女女有五六十人,比往常多。那天下午快六点了,一位高年级的同学拿着一封信,气喘吁吁跑上二楼来,大声喊:“祖国来信了!”下面的话说不出来了。另一位同学冲上去,抢过他手中的信一看,跳了起来,说:“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的信!”大家一听,齐声喊:“念!念!念!”他念了一句:“亲爱的古晋中华中学的同学们,你们英勇的爱国罢课行动,很好。我们全力支持你们!……”同学们喊起来,跳起来,大家紧紧地抱在一起,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个个满脸泪水。特别是一些女同学竟呜呜地放声大哭。停了一会儿,大家稍冷静一点,有的男同学发现自己搂着的竟是一个女同学,不好意思地松开了手。信的全文刚念完,又急匆匆跑来几位同学,其中一个大声说:“给大家报告一个特大喜讯,祖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我们爱国罢课的消息!……”又是一阵狂呼、拥抱。这次,包括我在内的“有泪不轻弹”的男同学也都满脸泪花流了。

  当然,罢课委员会的成员绝大多数也在现场,还有青年社的部分领导。于是当场动员在场的所有同学,立刻把这特大喜讯传达到每位不在场的同学,并说明明天决不复课,斗争到底!有强大的祖国支援我们,我们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一下子,青年社几乎空了。各自或走路或骑车连夜向各处出发,向同学们报告喜讯,传达罢委会的动员和决心去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