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生彬:人民的“小主席”
家乡建有“衣冠冢”
带着寻访延长县首任“红色县长”谭生彬的愿望而来,延长县安沟乡的阿青村这个并不起眼的地方,突然变得神圣起来。
按谭姓族人和村民们的说法就是“我们村里出了个大官,当过延长县首任县长。”至于官至哪一级,没人能说得清楚。但在延长,谭生彬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英雄。在这里,谁不知谭生彬就像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一样叫人感到怪异。
村上谭姓人很多,留守儿童和老人多,青壮者少见。村民谭志来带我们来到了谭生彬出生的窑洞前。
这几孔空洞闲置已久,但保护完好。故居在塬面下的一个浅滩里,站在原面上,几乎看不到这个院子。不大的院落里杂草丛生,周边长满了高大的树木。崖畔上的一棵大树,树龄在百岁以上,一个人都合抱不过来。高大的树冠下,老老少少聚在一起拉家常,打发着闲散而宁静的黄昏。谈起他们的前辈,除去崇敬就是自豪。随着时间的流逝,谭生彬对后辈们的影响更加深远。
为了祭奠方便,侄儿谭永义在家乡的祖坟地里修了一个“衣冠冢”,并立碑纪念。谭家的祖坟地就在村头的一片开阔地里,视野开阔,面临乡间小路。谭志来说:“谭生彬一家人,老早都在外面做大事,他的家人,村里人没多少人见过。建坟墓立碑时,我们都见过,只埋了件衣物和照片。”
一同前往的县党史办原主任郝旭峰跟村民们显得格外熟络,对英雄的年代和英雄的故事追述,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代。
谭生彬是朱幼康的学生,比起他的老师来说,谭生彬是幸运的。他一生沉浮无常,毁誉由人,人生历经坎坷,尤其在“文革”中遭遇的迫害,身心俱伤。后终被平反,赞誉有加,让人徒生感叹。
初识革命
谭生彬,
1927年4月,经董耀卿、胡金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同年冬,共青团延长县特区委员会成立,谭生彬出任首任团区委书记。期间,他组织学生上街张帖标语,散发传单,发表演讲,宣传革命道理。到北区、南区等地农村,宣传新思想,发动群众组建农民协会,利用农民协会和豪绅地主开展斗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国民党延长县党部严密监视“一高”师生的革命活动,中共延长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当时,董耀卿任教育局长,谭生彬和几名党团员被派到教育局协助工作。这样就控制了教育权,便利了保护党团组织和地下秘密开展活动,也便利了继续秘密组织和支持“一高”的革命活动。
1929年10月,延长地下党组织与陕北特委失去联系,区委书记夏资生已调走,区委工作无法统一安排。12月,谭生彬回到家乡,协助南区党支部发展党员20多名。
9月下旬,原在杨虎城部队时入党的杨庚午以替黑宪章报仇为名,和黑宪章的部下王金奎、养子黑志德联合起来,在后九天拉起一支武装力量。起初,只有二、三十人,四处打富济贫,给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周围各县党组织积极活动,组织党团骨干上山参加武装,不少受灾的穷苦农民也参加了武装,不到两个月就发展到三百人。
此时,正在狼神山特支巡视工作的赵文蔚(真名李锦锋),接到陕北特委去后九天协助杨庚午工作的通知,由当地共产党员阎存善陪同上了后九天。谭生彬应赵文蔚之约,为掩护身份,用拉“票子”的方式也上了后九天。谭生彬上山后,在后九天成立了党支部,书记赵文蔚,组织委员谭生彬,宣传委员刘子善。在此期间,延长县委、延安区委、陕北特委先后向后九天派去大批共产党,其中有贺延年、阎红彦等几十人。罗成德、高朗亭(高永光)、贺德清等共产党员是联络员。支部成立后,瓦窑堡、清涧、延长、延川、宜川等县党组织动员大批农民和进步青年参加到这支部队中。同时,通过党的工作,逐渐把这支部队改造成带有革命斗争精神的农民武装。
延长首任“红色县长
后九天的农民武装迅速发展,到1930年春发展到一千多人,引起了国民党陕北军阀井岳秀的恐慌。井岳秀令256旅高双成部“围剿”。高双成多次派人商谈争取收编无果。1930年6月,高双成搬来杨庚午父亲杨汝珍到后九天哭劝,又派部队进驻距后九天17公里的北赤村,兵临城下,威胁杨庚午。此时,后九天党支部刚成立不久,共产党员还不能公开活动,还没有完全控制这支成分复杂的武装。在队伍发展壮大的同时,重重困难也随之而来。武器、弹药、粮食、资金都没有供给来源,加之高双成兵临城下力量悬殊又不能硬打硬拼,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杨庚午接受了高双成的收编。为了保存共产党的力量,在接受收编前杨庚午通知谭生彬等共产党员离开了部队。
1930年秋到1932年底,谭生彬先后在皇庆寺、董家塬、县“一高”以教书为掩护,坚持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32年5月,谭生彬秘密发动上万农民包围县城,抗粮抗款。国民党县长王俊杰不仅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还命令警察鸣枪威胁,从城墙上向群众投掷石块,激起众怒。谭生彬鼓舞群众坚持斗争,断绝了县城的一切供给。围城斗争坚持了10天,县政府迫于压力,惩办了打人凶手,答应了群众缓交粮款的要求,但是也秘密下令缉捕谭生彬等“闹事”骨干分子。在地下党的帮助下,谭生彬等安全转移至西安。
1933年2月,谭生彬等受陕西省委派遣,由西安出发经淳化、土桥到井村,通过联络站转送到谢家寨,找到陕甘特委,加入红二十六军骑兵连。红二十六军在一次战斗中失利,谭生彬突围脱险。几经辗转,回到延长。
“我是大主席,你是小主席”
1936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东征。
谭生彬组织全县军民,全力协助红军总兵站筹备渡河,紧张动员全县人民搞好军供支前工作。因工作出色,成绩显著,受到毛主席接见。毛主席亲自批准发给谭生彬三号驳壳枪一枝,以资鼓励。
红军离开延长前,延长石油厂请毛主席吃饭,谭生彬作陪。席间,毛主席指着谭生彬说:“我是大主席,你是小主席。你这个小主席搞得很不错嘛!”表扬肯定了谭生彬的工作。谭生彬说:“请主席放心!我这个小主席一定听您这个大主席的,保证做好支前工作,积极支援红军顺利渡河打到山西去!”
1936年6月,红军东征结束,回师西征。国民党军队乘机对陕北苏区发动疯狂进攻,国民党42师247团刑海亭部及豪绅还乡团百余人侵犯延长,共产党员谭生兴(谭生彬二哥)、胡金城惨遭杀害。面对反动派的嚣张气焰,谭生彬毫不动摇,带领全县军民开展游击战争,经常袭击国民党军及还乡团。1937年冬,谭生彬与当地驻军部署,于呼家川将窜入苏区骚扰的国民党军的一个营全歼。
1940年10月,谭生彬调任陕甘宁边区粮食局局长。期间,谭生彬忘我工作,全力抓好边区的粮食供应工作,有力地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为建设和保卫陕甘宁边区做出重大贡献。1941年至1942年2月任陕甘宁边区抗战动员委员会副主任。1942年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谭生彬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出席了共产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放战争期间,谭生彬历任陕甘晋绥联防军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西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党委书记。1947年,胡宗南军大举进攻延安,谭生彬负责西北军区直属机关干部、家属的撤退工作,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转移任务。
久经考验,彰显老党员的本色
新中国成立后,谭生彬历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代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秘书长,西北行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党组副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工业监察司司长、部长助理,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处书记。
1962年10月,因“习仲勋反党集团”问题受到株连,被错误撤职。此后,历任化工部锦西化工厂副厂长、化工部科学技术顾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委员。“文革”中遭受极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中共中央组织部
悼词说:谭生彬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不惧当时严重的白色恐怖,带领延长县人民,向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为创建、巩固和发展红色政权,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他积极组织和发动全县军民大力支援东征,成绩显著,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抗日战争时期,他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建设和保卫陕甘宁边区,作出了很大贡献。1945年被选为“七大”代表,出席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在部队做组织工作,忠实地执行了党的干部政策。新中国成立后,谭生彬同志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满腔热情地忘我工作。他曾长期从事人民监察工作和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纪律检查和人民监察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忠于职守,不徇私情,为建立和健全人民监察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做出了积极贡献。
悼词中有这样的评价:谭生彬同志是一位识大体、顾大局的优秀党员。他在被错误地撤销青海省委书记处书记职务,调到化工部锦西化工厂任副厂长以后,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处处以党的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兢兢业业,努力工作,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度党性原则。过去对谭生彬同志的错误处理,现已纠正平反,恢复名誉。粉碎“四人帮”后,谭生彬同志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决定,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且身体力行,为恢复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做出了榜样。
郝旭峰 峻岭 冯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