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广洋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585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09年12月31日

汪广洋是一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09-12-31 08:58:22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汪广洋是一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他就任宰相之前,有人就认为他根本不是一个做宰相的料。这还得从朱元璋与刘基论相说起。

     刘基,字伯温,是朱明王朝重要的谋士,对于朱元璋得天下和坐天下都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民间有将刘伯温神话的倾向,认为他的神机妙算可与诸葛亮媲美,故世有“小诸葛”之美誉。当初,李善长以其才智过人、功勋卓著而深得朱元璋信任,被任为首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在朝廷上位列第一。而随着其权力逐渐膨胀,朱元璋担心自己被架空,有心撤换李善长。在撤换之前,朱元璋曾经征求过刘伯温的意见。蔡东藩《明史演义》第十八回“下征书高人抗志,泄逆谋奸相伏诛”,有一段较详细的描述。朱元璋有意易相,刘伯温劝其慎重,“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不宜骤易。”朱元璋撤换李善长决心已下,希望刘伯温能够出任宰相。刘伯温以“臣实小材,何能任相”婉言谢绝。朱元璋无奈,只得退而求其次,以心目中的几个人选一一征求意见。刘伯温对杨宪的评价是“宪有相材,无相器”。俗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于宰相,有时气量显得比才能更为重要。杨宪虽有才能但缺乏气度,因而不是合适人选。对汪广洋的评价是“器量褊浅,比宪不如”。既然杨宪不可,气量不如他的汪广洋当然更加不行。对胡惟庸,刘伯温直接摇头说“不可不可”,惟庸得志则“必为民害”,“祸且不浅”。朱元璋是个有主见的皇帝,他虽然诚恳地征求意见,但并不为他人意见所左右,大主意还是自己拿,想用的人选还是一一照用,于是汪广洋、杨宪和胡惟庸三人先后为相。后来事态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刘伯温的先见之明。但是,刘伯温以“器量褊浅”评价汪广洋,显然失之公允。

     纵观汪广洋的三次罢相,其直接的原因并非器量小不能容人容事,而是他的容忍超过了应有的度,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恰恰是汪广洋的过度容忍导致了朱元璋对他的不能容忍。他的致命弱点在于谨小慎微、性格懦弱,以致到了窝窝囊囊、任人宰割的地步。李善长病休之后,朱元璋把汪广洋从陕西调回来担任中书左丞。本来明朝以左为尊,他身为中书左丞,比担任中书右丞的杨宪地位高,显然朱元璋的意思是让他主持政事。但是面对杨宪咄咄逼人的擅权专断,汪广洋小心避让,违心依从。杨宪仍不放过,步步紧逼,唆使他人弹劾汪广洋“奉母无状”。杨宪已经爬到他头上拉屎了,却不见他任何反击的言行,结果灰溜溜地被赶出了中书省,还被改判流放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去,委实是窝囊至极。后来杨宪被诛,朱元璋将汪广洋从流放途中召回,担任右相。这一回与他搭班子的是胡惟庸。胡惟庸精明强干,善于专权;而汪广洋政治上可靠,资格虽老,却没有野心。朱元璋这样的安排意在用汪广洋牵制胡惟庸,而汪广洋经历了第一次罢相,对官场似乎看得更淡了。他抱定了一个原则:没有原则就是我的原则。你胡惟庸不是要权吗?全拿去好了。你爱干什么干什么,我绝不掺和。汪广洋采取此种“鸵鸟”策略,也有他自己的苦衷。当时朝廷中派系分明,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势力最大,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其次,而汪广洋无党无派,势单力孤,不具备跟其他派系抗衡的实力,只能当缩头乌龟,做逍遥派。汪广洋的表现让朱元璋大失所望:让你如此位高权重是有所倚重,你却如此逍遥自在,碌碌无为,不是标准的尸位素餐吗?于是以“无所建白”的理由第二次罢免了汪广洋的职务,发配遥远的广东行省当参政。令人奇怪的是,汪广洋越是想逍遥,朱元璋偏不让他逍遥,时隔不久,“复召为左御史大夫”。左御史大夫如同今天的纪委书记、监察局长,是监察百官的官。也真不知道朱元璋是怎么想的,竟让一个性情懦弱、与世无争的人担任这一要职。汪广洋在左御史大夫任上仅上过惟一一次弹劾他人的奏章。洪武九年,他联合御史大夫陈宁上疏进言,矛头所向,直指李善长和他的儿子——驸马都尉李祺。他说李善长恃宠而骄,皇帝生病有近十天没有临朝视事,他却不问候一下;驸马都尉李祺有六天不上朝,还不肯谢罪。对现任宰相胡惟庸结党营私、专横跋扈的种种行为视而不见,却计较已经因病致仕的前任宰相,而且所言似乎也是鸡毛蒜皮、捧不上台面的事,这也许是为了表示一下姿态,表明他这个左御史大夫的存在吧。再次担任右相后,汪广洋更加地心灰意冷,甚至染上了“ 耽酒”的毛病。朱元璋多次对他进行训诫,但丝毫不见起色。正好有人告发胡惟庸投毒陷害刘伯温,朱元璋遂以知情不报的罪名将汪广洋贬往广南。

     汪广洋最终的掉脑袋,也与他的懦弱相关。汪广洋一生谨慎,洁身自好,史书上没有他贪赃枉法的任何记载,民间也没有他徇私作恶的小道传闻,要挑剔他的劣迹还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然而最终他却招致杀头之罪,他的罪行实质就是没有揭发他人的罪行,或者旗帜鲜明地与他人的罪行进行斗争。《明史》的评价是:“广洋谨厚自守,亦不能发奸远祸。俱致重谴,不亦大负爰立之初心,而有愧置诸左右之职业也夫?”意思是说,汪广洋希望洁身以求自保,却因没有揭发奸人之罪而遭到“重遣”,实在是有愧于宰相这个位置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