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虽远去 声音流世——四见张颂老师
人虽远去 声音流世——四见张颂老师
今年冬天,我回到了古运河右岸的母校:北京广播学院,漫步在菁菁校园,走进教学楼、核桃林、图书馆……这里有着我读书时的欢乐,也有我青年时期的困惑;有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有我在学习生活中受挫时的静思。而在纷繁的回忆中,更多的则是我的广院时代,我对刚刚逝去张颂先生的回忆。
记得九十年代,我考上了景色幽美的北京广播学院,上学报道那天,我提前来到了校园,这里像一座充满生机的“世外桃源”,绿树掩映的大楼、各种果实挂满枝头、一排排年轻的白杨伸向远方……
教学楼前有一个绿色的核桃林,那天核桃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树下聚精会神地捡核桃。看见来人,他站了起来,把手里的核桃亮给我,微笑着说:“人们刚收了核桃,剩下小的不要了。我捡起来,还可以吃的,丢了怪可惜的。”他中等身材,满头银发,面色红润而带着微笑,语音宏亮而有穿透力,他说话的声音很好听,带着播音员特有的堂音。他穿着一身普通的蓝灰色衣裤,走起路来矫健有力。
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才发现他还戴着一副蓝棉布套袖,他戴着套袖是什么意思?一副褪了色的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联系着一个人的质朴、节俭?联系着他的勤劳、艰苦奋斗?他亲近着土地与自然空气?他为学清廉,身居校园一尘不染?我说不清楚。我相信戴套袖的人是勤俭干净的,他给人一种亲近感。接着他询问我的情况,我说:“带的行李多,无法上楼报到。”他说,把行李留下,我给看着,你去报到。我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我谢过老人,分手离去。
三天后,北广开学典礼。我惊讶地发现:在主席台上就座并代表全体教师讲话的,正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他原来是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张颂先生。老先生礼贤下士、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真是令人感动。这是我与张老师的第一次接触,他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这年秋天,学校举办中国播音高层论坛,张颂教授做主题发言。夜晚,我约播音系王宁同学去国际交流中心拜访张老师,请教一些问题。他说的最多的是:学播音主持务必要“字正腔圆”:“字正,你做人要端正;腔圆,是汉语独有的一种音韵美。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民族语言都不能达到纯洁,怎么能达到传播效果?”要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学会观察,楼梯有多少台阶?学习有什么心得?那年我刚入学,年轻气盛,我接着问:“如果有功课不及格,能否找关系通融一下?”“没门!播音系有规定:第一学年专业课不及格,直接劝退。找谁也不行。”张颂老师冷峻严肃的说。我们知道他治学严格,只有好好去学。
王宁当年是播音专业99级本科生,在张颂老师的严格培养下,曾获得全国主持人大赛金奖,现在成长为央视著名主持人,出版了自己的专著《态度》,她在扉页写上“献给敬爱的张颂老师”,张老师在收到书后,专门对王宁说“写得不错,已全部通读”。
从1963年开始,张颂老师就在北京广播学院开始播音教学生涯。全国著名的播音员、主持人几乎全部出自于他教的专业。赵忠祥、李瑞英、敬一丹、罗京、杜宪、张政、李咏、哈文、王世林、王雪纯、周涛、鲁健、康辉、李湘、海霞、欧阳夏丹、郭志坚、李梓萌……等都是他的学生。这里面,没人自称是“高徒”,但学生们都承认,是当年这位严师,让他们有了今天的成就。张颂老师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成了中国电视媒体一道靓丽的风景——形成了中国播音主持行业明星专家群。
1999年秋天,是广院校庆45周年,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银发飘飘的张颂老师登台表演。舞台设在学校大操场上,我们数千人围着舞台团坐在一起,张老师上台时,全场静悄悄,只有一束追光打在他的身上,他的那头银发格外耀眼。张颂老师饱含深情的朗诵诗歌《白头发唱给黑头发的歌》:
“多么好啊!多么美好的晚上!在北京、在中国、在这个星球上,在这所校园里……”张老一开场,全场非常安静。
“我想把这儿,这立体的夜,比作一棵树,同学们你们像鸟儿一样飞回母校,每个人唱出了自己华彩乐章……诗人公刘说,为了这个欢乐的夜,我们奋斗了一生!是啊,我们奋斗了一生!”张老师的感染力,一点也不像是在朗诵,而是作为一位师长的谆谆教导,让大家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真诚。
“我们命中注定在这儿等着你们,知识的圣火要世世传递,英雄的故事要代代传送……那些楼上的灯总是熄灭的很晚、很晚……为了你们的白天更亮、更亮,老师家里的书总是很多、很多,为了你们攀登的更快、更快……同学们来看:这是高山、这是大海,磨砺出你们自己坚强的翅膀……我的头发白了,是的,可是我是多么爱听黑头发的歌声,我们奋斗了一生值得!”
张老师饱含深情的朗诵,全场为之动容,这诗歌正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此时此刻,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想再一次聆听张老师的中国好声音,听听这位白发老人唱给黑头发的歌。那是多么的慷慨激越,激动人心!
新世纪初,我毕业离开了广播学院,进入军报发展。一天,张老师的一个学生出版了《漫谈新闻播音》,她将书和特产礼品交给我代转张老师,我拨通了张颂老师家的电话,他说:“把书寄来,特产礼品留下。”我用快递给他寄去。
不久,我就收到了张老师的回信:“已收到你的来信、惠赠的书和礼品,我非常感激。”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给你回信是旧信封翻用的,信纸有时也两面使用,请你不要见怪,我的故乡河北易县还是贫困地区,现在还讲艰苦奋斗……”我相信张颂老师对纸张有着和对粮食果实同样的珍惜之情。他勤俭节约,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02年后,我离开军报,开始筹备《新京报》,由于工作太忙,未能再与张老师见一面,留下了许多遗憾。以我同张老师几次交往的微薄感受,要理解这位国家级大师是困难的。张老师出生在书香家庭,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上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创立了中国播音学,为国家培养了无数播音主持英才。在张老师家的客厅墙上,有一副对联写着:“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从他的身上,我们体会到:大学不仅有大楼,还有更多的大师。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张老师一生淡泊名利、勤奋好学、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粗茶淡饭、甚至有些“工作狂”。但在我的感觉里,他的“工作狂”与热情大方、充满爱心是并存的。如同他的清新纯朴与突然的冷峻睿智并存一样。我想,这正是张老师坚守的为学为官为人做学问的一贯准则。
在我的影集里,有一张我们和张老师的合影,我一直珍藏着,作为大学时代的永久纪念。这张照片使人过目不忘,一群人站在广播学院大楼前的台阶上,他站在中间的位置,留着飘逸的“长发”,头发银白而蓬松,目光敏锐而闪亮,他目视前方,热情沉静含蓄地微笑着。对于今天的我们,这是一个亲切而又遥远的张颂老师。然而,不知为什么,我越来越相信那位平易近人的播音学大师确已离我们远去,近切真实、就在眼前的,是这位留着白发、充满期望、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老师和他那些用不消失的好声音,以及他那永远也不会褪色的精神和不朽的思想……
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