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琇教授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38763270
本馆由[ 156*****708]创建于2011年08月09日

深切怀念张德琇教授

发布时间:2011-08-09 22:59:48      发布人: 天堂巡警

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深切怀念已离开我们19年的爱国归侨、著名心理学专家、师生们极为尊敬和爱戴的师长、我校教育系张德琇教授。
  
  张德琇教授1909年出生于湖南省汉寿县,193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大学期间主修教育心理学,辅修英语。1940—1942年,张老师任中央大学教育研究所助教,兼读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1942—1946年,她任四川教育学院讲师、副教授。1946年9月,因发表了有关童工福利问题的论文且擅长英语,她被派赴美国参加国际劳工会议。后因返程经费不足等问题而留在美国,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马利蒙学院,并兼任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试等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直到1973年回国。
  
  张教授虽然二十多年生活在异国他乡,但她心里时刻装着祖国——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她深爱着祖国这片美丽富饶的、生她养她的土地,她坚信总有一天自己要落叶归根。美国华埠有几条街都住着中国人,也是她二十多年中去得最多的地方。那里有不少人曾劝她加入美国籍,并告诉她如果不加入美国籍的话,将会给她带来不少麻烦。她婉言拒绝了这些好意,并坚定地回答说:“我早就打算回祖国去,因为我是中国人。”她在中大读书时的许多同学去了台湾,其中不少人曾给她写信劝她去台湾任职,她也未予理睬。1970年前后,她的一位在台湾的女同学以国大代表的身份给她打电话,称台湾政府愿以优厚的物质待遇邀她去台湾大学任教,她回答得非常干脆:“去是可以的,但要台湾政府与大陆的中共合作才去。”她心目中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1972年,中美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张教授欣喜万分。1973年春,她不顾种种阻挠,放弃高职高薪和优厚的物质条件,毅然回到阔别了二十多年的祖国,实现了她平生的夙愿。
  
  张教授回国后,被安排在当时的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任教。这虽有悖于她所学的专业和她几十年从事的教学科研主攻方向,但她以服从祖国需要为天职。她说:“我回国的主旨乃是以祖国的需要、以努力工作为目标,不应以个人的名和利作为目标,我准备将从教了几十年的教育心理学的教育与科研置于脑后,根据祖国的需要来衡量自己的选择。”
  
  她到外语系以后,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英语教学中去,担任了三年的英语口语教学工作。她工作愉快,精力充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所有的能量都释放出来。她曾向系里提出,愿意承担任何年级任何课程的教学,直至函授班。她经常接到一些中学教师写给她的求教信,对此,她表示乐意解答所有教师提出的任何疑难问题。她结合教学,撰写了《辩证的英语结构分析》一书,用辩证法分析英语语句的结构。还用英语写了《社会主义的光明》一书,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以教育学生。20世纪70年代末,她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号召,开始自学科学,并将之与英语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以帮助和引导青年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她曾写信给在美国的朋友,托购有关的科学书籍。她努力研究科技英语并撰写了《科技英语翻译法》上下册。她认为“帮助青年人提高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爱好真理,喜欢创新,更可为我们祖国成为世界上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1978年冬,教育系恢复招生。学校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张教授的业务专长,一方面考虑到教育系教学工作的需要,于1979年春将张教授调到教育系工作。年近古稀的她又回到了自己几十年为之呕心沥血的、驾轻就熟的工作岗位,她如鱼得水,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宽阔舞台。调到教育系以后,她担任了“教育心理测试”等课程的教学。她教学态度严谨,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坚持启发式课堂教学。她曾对启发式和传授式教学进行过对比研究,写有《启发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对比实验研究》的论文。她非常重视教学实验,经常进行教学调查和测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撰写了《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测》、《大学教学改革刍议》等论文,这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她严于治学,更严于教人,特别重视对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她在写给学校《校庆50周年献礼》一文中,曾向学校建议,要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她写道:“我校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中等学校的教师,其应具备的条件有二:一是高尚的道德;二是丰富的知识。后者固然不可放松,而前者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模范,在行为方面要以身作则,要随时随地表现出社会主义道德与觉悟。”她还提出“在政治课本中加添社会主义道德内容”等重要建议。她来校后,不少系都请她向学生作报告,她从不推辞。她总是向学生说:“还是祖国好。”她向学生讲述她为什么要放弃在美国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的道理。她说,美国很多青年其实也很羡慕中国,想学习中国的一些东西,但他们想学又不想失去自己民族的特点,以此教育学生既要学习外国的长处,又要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要盲目崇拜。
  
  张教授为教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倾注了自己毕生的心血。1946年出国前,她的心理学论文《语数位形测验的编制报告》就获得了当时全国学术二等奖,她成为我国心理学界少有的获全国学术奖的学者。同年她又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一文赴美国参加国际劳工会议,为解除童工的疾苦奔走呼号。1973年回国后,她深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她像一个匆匆赶路的行人,争分抢秒,与时间赛跑。她放弃了国家每年给她到旅游胜地避暑、疗养的机会。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她辞去了省政协委员的职务,谢绝一般的会客和采访。她长期患有心脏病和肝炎,组织上和医生多次动员她住院治疗,都被她拒绝。她总觉得时间不允许,她把时间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她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她撰写了《教育心理研究》一书。这本书在全国心理学界享有盛誉,被许多师范院校列为研究生教材。紧接着她又承担了国家教委下达的“七五”期间的重点科研项目,开始研究和撰写《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一书。她不顾酷暑严寒,不顾日益加重的疾病的困扰,夜以继日,终于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了书稿,给后人留下了这部用心血和生命凝成的大作。在她谢世以后,这部著作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有专家认为,她的这部著作资料非常翔实,搜集了国内外大量有关的资料,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提炼,代表着当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先进水平和国际前沿水平,对帮助我国学者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国际水平,对了解创造性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沿革、研究状态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也给本学科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她原计划在有生之年再完成两部著作,而且已准备了大量资料,终因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壮志未酬便告别了人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张德琇教授淡泊一生,不图名,不图利,生活艰苦朴素,她一心想着的只有时间和工作。她还在外语系执教的时候,认为自己原来是心理学教授,不是英语教授,便向组织上提出了三点请求:①过去在教育心理方面之教授级完全取消;②英语方面的职位请从最低级做起;③敬乞减少工资,以符合低级英语教师应得之数。她的工资本来很低,1978年学校决定给她提升一级,她坚持不肯接受。国家每月给她的生活补贴费,直到反复说清这是国家的规定以后她才勉强接受下来。她每次得到的稿费都要交给系里一部分,她认为自己领了工资就不应该得这么多稿费。省里发给她的科研奖金,她全部捐献给系资料室和作为学生奖学金。她生了病从不肯住医院,也不肯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宁肯自己掏钱去药店买药吃。她年老体衰,生活十分不便,组织上要派人去帮忙,她坚决不同意。组织上派学生帮她抄写书稿,她坚持按字数给稿费。

【作者:湖南师大教育系 常业聪 教育学83级学生龙则鸣(原名龙驹才)转载】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