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敌在沂河以东、沭河以西宽约三四十里的正面,即摆上了二十多个团的兵力,整个南线有五十多个团,加上陇海线及临(城)韩(庄)地区,敌集中兵力共达六十三个团,我亦集中五六十个团。在此情况下,与敌决战,尚无把握。固然临沂不能轻易放弃,但根据目前情况,还不是必守的据点。在整个敌我力量对比及人力、物力诸条件下,还不能采取死守方针,同时在敌人兵力未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不应过早进行决战。可是敌人却认为我非在临沂决战不可,因此敌人在战略指导上拘泥于“攻其必争之地”的教条。他们不懂得中国是个农业国家,我们今天的战争是在以农村为根据地的环境中进行,我们尚无决心死守一点的必要。敌人不但犯了这一错误,而且实行了仅对工业国家战争适合采用的战略轰炸。他们在临沂足足轰炸了一个星期,然而炸毁我们的只是几辆汽车和几间茅棚。
2.在南线,我拟造成敌人弱点,但敌人很谨慎,不敢大胆前进;而北线之敌却恰恰威胁了我们的后方。我们虽无重工业,但二十多万部队如果没有一个后方,弹药给养便无处供应,伤兵医院便无处安插。因此,必须毫不犹豫地大踏步北上,首先解除敌对我后方的威胁。
确定北上歼敌的作战方针后,我预定计划是在整个北线敌六个军中,首先求得歼灭其三至四个军。如能歼灭其三分之二(即四个军),则不仅解除了敌对我后方的威胁,同时也解决了胶济线上的敌人,从而打通渤海、胶东和鲁中的联系,便于我今后集中更大兵力南下出击,向津浦线、向中原以至向大别山发展,也便于我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援今后更大规模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