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运泽传略
7)B8eEcpS)
童年人生 " YP;hB
{ '#y E
二十世纪初叶,已是穷途末路的清王朝,风雨飘摇,却更加暴露出了它的腐朽反动本质,丧心病狂地举起屠刀,镇压一切敢于反清起义的百姓。神州大地,哀鸿遍野。1902年6月13日,廖运泽降生在淮河之滨的安徽寿县廖家湾村(现属淮南市)一个充满强烈反清情绪的家庭里。父亲廖子宾,是同盟会会员。母亲谢氏,生下廖运泽和妹妹两人后亡故。 P4|BKYr
5O++W'I
1904年,廖运泽父亲和同族几个读村塾的同学聚议:“今国已不国,我辈应以天下为己任,为国效力。”于是相约到安庆,考进了安徽武备学堂,不久又参加了乡人柏文蔚、常藩候组织的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 /-UFb&6tr
wiR Mn7X~
1908年末,廖运泽的父亲和远房兄弟廖益箴等人参加了熊成基领导的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起义失败后,廖子宾和廖姓族人返回家乡,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不久,熊成基也避难到廖家湾村,躲藏在廖运泽家的一间牛棚里,棚里堆放了许多杂草以作伪装。那时,廖运泽只有五六岁,父亲就叫他每天给熊成基送饭、打洗脚水。廖运泽虽小小年纪,却非常乐意做这些事。他想:“躲在这里的人就是和父亲一样的好人。”一天,廖运泽去牛棚送早饭时,看到熊成基睡觉的地铺上有一条假辫子(当时,剪掉辫子的革命党人白天外出活动时就戴上假辫子以掩人耳目),他就象看见了一条毒蛇似的,竟然毫不犹豫地一把抓起来重重地扔在地上,狠狠地用脚去踩它,嘴里不停地叫着:“踩死你这个坏东西……”熊成基看到他一本正经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大声夸奖说:“好小子,有种,长大了一定有出息。”边说边拾起这根已踩扁了的假辫子,说:“别踩啦,我还要借用它一些时候呢。”熊成基在廖家躲了六、七天后,因为怕走漏风声,辗转去了日本。后来从日本回到哈尔滨后,被清政府杀害,时年只有20余岁。 `;2/Gh*N
cn }xff@
1911年,廖运泽开始在村里读私塾。时值辛亥革命,许多省纷纷宣布独立。当时的廖运泽年仅8岁,但头脑中已清清楚楚印上了“孙中山”这个伟大的名字。每当有小伙伴问他孙中山是谁时,他总会竖起大拇指说:“孙中山是个大英雄。”孩子们也都纷纷嚷开了:“孙中山,大英雄;孙中山,大英雄。”安徽省是从寿县首先起事的,并组织了淮上军。廖运泽的父亲参加了农历9月15日攻打寿州府的武装起义,第二天黎明就光复了寿州府。这时的起义队伍已经扩大到20000多人,成立了“淮上革命军总司令部”。9月21日,起义军在安庆宣布安徽独立。 k'E'3R
!q<PUHl4\y
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淮上军袁子金部被改编为北伐军第一军第四师第七旅,廖运泽的父亲在该旅任十三团副团长。不久,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淮上军被镇压。廖运泽父亲逃亡上海避难后就解甲归田了。 H$U-+MMDQ
5A\HmI
艰难岁月 wjc@"MfJu.
DQ<^gh7^
廖子宾离开新军返家后,仅靠20多亩薄田生活,自己又不会耕作,只能请些帮工耕作,勉强度日。那时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兵灾战火持续不断,再加上淮河两岸连年洪水泛滥,连基本的吃用都无法维持,只得靠做些小买卖维持家用。开始是做豆腐,后来买小麦磨成面粉卖,赚点豆渣、麦麸勉强糊口。当廖运泽16岁高小毕业后,日益贫困的家庭生活逼得他不得不辍学在家帮助劳动。常常是“三更灯火五更鸡”,赶着瞎了一只眼的驴子在磨坊里推磨。白天不是到野外放驴子就是到镇上去赶集,有时还要挑着数十斤重的担子到离家30里的寿县城里去卖面粉。 ~?2D^D
3H#A`6
自从倪嗣冲当了安徽都督后,更加穷凶极恶地迫害曾经参加起义的幸存者。到处“清乡”,杀人放火,廖家湾两次被焚。廖运泽的父亲被迫离家到上海避难,廖运泽亦随家人到亲戚家求生。一旦碰上倪嗣冲的队伍就被抓去当“官差”,常常挨打受骂,吃尽苦头。 H!WG~jBOx
J ?B+*/g'
家乡实在无法生存下去,廖运泽只得带了妹妹去上海找父亲。他父亲和安徽的革命党人一起住在法租界文德里23号,十几个人挤在两间小房子里艰难度日。 !dW1jG4
z]vx<@gH
为了生活,少年的廖运泽常常到街上拾烟头,用手工重新制成香烟后上街卖。后来,经常接济难友生活的同盟会领导人柏文蔚去了国外,经济来源完全断绝。不得已,廖运泽只得随父亲返回家乡,在废墟上搭了二间草屋,做些零星杂货买卖,勉强维持生计。这样的坎坷岁月,整整过了8年。 gFh .v=5N
pHq(fu
穷困潦倒的生活,磨炼了廖运泽的意志。古语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童年的启蒙,坎坷的少年人生之路,为廖运泽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w~*4&`[
\~$7%^sT
半工半读 pu?j9vy6
gXjm*P|SS
1920年春,廖运泽的父亲听说当时省会安庆有一所职业工读学校,上学不要交学费,就叫儿子去闯闯看,见见世面。廖运泽也认为老呆在家里不是个办法,决心离开家乡,只身去安庆闯世界。临走时,父亲东拼西凑,好不容易筹措了4块银元作为路费。一路上,廖运泽省吃俭用到了南京,口袋里的钱却连买船票也不够了。万般无奈,只得咬牙卖掉了随身携带的一床棉被,才凑够了去安庆的船票钱。 %b5ls-mG
um8L*G"'
有志者事竟成。孤身一人的廖运泽到达举目无亲的安庆以后,终于如愿以偿,考取了安庆职业工读学校。廖运泽在职校不仅刻苦攻读,而且关心时政,勤于思考。当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安庆时,历尽坎坷、饱尝生活艰辛的廖运泽,立即成为学校里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他组织同学响应“五四”号召,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L>; k-8FyG
]G5 S#jM
1923年10月,曹锟以5000元一张选票贿选当上了北洋政府的大总统,全国舆论大哗,安庆学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倒曹”运动。作为安庆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廖运泽率安庆职业工读学校同学和其它大学的学生一起,扛着校旗和大幅标语,在黄家操场集会。柯庆施当时是安徽《建设日报》的记者、安庆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在大会上发表演讲,无情揭露了曹锟赌选的丑剧。当他讲到“在我们安庆就有两名参与赌选的猪仔议员”时,会场上顿时群情激愤,口号声响成一片。会后举行示威游行,并抄了参议员何雯和张伯炎两人的家。 %N,pw.
N |^I!B9
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吓坏了北洋军阀统治者,安徽督军倪嗣冲急令抽调一个团到安庆来镇压学生运动。当柯庆施获悉通缉名单中有廖运泽的名字后,急忙告知廖运泽,要他赶快逃走。当时的廖运泽毫无思想准备,四顾茫然地问:“往哪里逃?”柯庆施说:“到广东投奔孙中山,上黄埔军校去!”“孙中山!”这个富有号召力、吸引力的名字早已为廖运泽所深深崇敬。瞬那间,廖运泽意识到自己将要成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柯庆施的建议,作出了关系一生道路和命运的抉择。 34HY2 0z
8AN UH5"0
考入黄埔军校 fQK/]9G
1?6 :"Hd
带着报考军校的介绍信和15块银元,廖运泽连夜离开了安庆。躺在船上,听着波浪冲激的哗哗声,廖运泽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入眠。他想到故乡的淮河,想到它哺育的优秀儿女淮上军,想到横卧两岸的英烈尸骨……啊,孙中山先生,淮河人民已是两代跟随你闹革命,前仆后继,百折不挠。此去黄埔,又该是怎样一番前景呢? K3Rgu"a4u~
&L )9 !D+
广州城内,到处贴有醒目的革命标语。“打倒军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街上行人熙熙攘攘,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呈现一片“革命策源地”的热烈气氛,与军阀统管区真是天壤之别。廖运泽立即摆脱了旅途中的压抑恐惧感,融合到这自由、舒畅的氛围中。 E+h&;w%<3
c,8-~nq
通过考试,廖运泽榜上有名,欣喜若狂。1924年5月5日,他和被录取的同伴一起前往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报到。廖运泽被编到第三队,与陈赓、杜聿明、李仙洲、侯镜如等同队,与陈赓等人同住一屋。每人发给两套军装、衬衣裤、两双布袜,草鞋。第一次穿上新军装,廖运泽容光焕发,意气昂扬,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军校生活。 u*'o5{><8c
3UR[g>Pq
聆听教诲 N}sc>t{P/!
E;7zesv
早在念私塾的时候,廖运泽就读过有关孙中山先生闹革命的生动故事。此次报考黄埔学校,在等待出榜的日子里,廖运泽去中山大学聆听了孙中山先生有关“三民主义”的演讲。他感到,自己原本朦胧的革命意识是多么幼稚,而此时对“革命”二字的真正含义才算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更使廖运泽终身难忘的,还是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学典礼上的那次演讲。 %*\ Vkuk q
o&pVTGX
参加典礼的除军校全体教职员工外,还有10多位苏联顾问,广州地方的党、政、商、学界代表,以及在广州军阀部队的总司令: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粤军许崇智、湘军谭延闿、豫军樊钟秀等人。孙中山先生莅会发表了演讲。他以坚定的语调,明确指出创办黄埔军校的宗旨是:“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用以“挽救中国的危亡”。他勉励大家“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他还态度鲜明地宣布:“开办这个学校,就是仿效俄国”。孙中山先生的讲话简洁有力,充满激情。他在痛斥了陈炯明等的假革命之后,突然用手指着那几位身着军服,腰挂指挥刀,坐在主席台两侧的司令,以严肃的语调说:“他们都是来和我合伙做生意的。人家做生意赚钱要分,他们是不赚钱也要分。”一针见血道破了这些人表面上拥护三民主义,实际上与革命党同床异梦的本质,使得他们狼狈不堪。而与会的学生、工人们听了都点头称赞,报以热烈的掌声。听了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廖运泽从心底里佩服孙先生的远大眼光和宽阔胸怀。孙中山先生的殷切期望使他终身难忘,可惜孙中山先生有关指责军阀的讲话在以后正式印发的文件中删除了。 [2QQ>xm
A FGp# O
在革命摇篮里 <[@RQ$,
8%xCB1%L
黄埔军校当时号称“革命摇篮”,第一期的500多学生和以后各期陆续培养出来的数千人,都成了东征、北伐时的骨干,不少人后来都成了国共双方的高级将领。其实黄埔一期从1924年5月5日入学到11月底毕业,受训时间不过7个月。 3$k}\zmHxq
RS)>3 @k{
那时的军校生活紧张、严肃,也比较清苦,但军事训练都是“严”字当头。总队长邓演达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每天起床号音一响,就听见他的脚步声。学生们迅速起床,打好绑腿,集合出操。上厕所都得小跑步,吃饭只有10分钟。每天上午听课,下午军事训练,晚上自习。除星期天放假外,每天“三操两讲堂”,夜晚还要摸黑擦枪,熄灯就寝时腿痛得上不了床,浑身的骨头象散了架。刚入伍的头一个月,一部分学生适应不了这种严格的军校生活,不少人在背地里叫苦。邓演达为此专门向学员训了一次话。他语重心长地说:“入军校是来革命,不是来做官当老爷的。你们看看,现在东、西、北三江,哪一江不在炮声隆隆之下。你们如果认为苦,受不了,趁早另作打算。否则,勉强毕业出来也不管用。”这番话份量很重,震撼人心。大家听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叫苦了。 Q{ljm^
8J6L57:q!
在军校里,尤其令廖运泽难忘的是政治部周恩来的谈话。当时周恩来经常利用晚自习时间找学员个别谈话,有两次找了廖运泽。周恩来亲切询问廖运泽的家庭、学习情况,问他为什么报考黄埔军校,能不能吃苦等等,热情诚恳,感人肺腑。 U$6-SHx_B
w9Z,EXI
第一次东征 L,DuKnah
i7q6 "a
1924年11月,廖运泽从黄埔军校一期毕业,被分配到第二期学生总队当教育副官,总队长是严重。 B\"I ,k\
D5q+Tzg
当时,在广东境内,除滇、桂、粤等军阀部队外,还有陈炯明部几万人驻在东江一带,威胁革命大本营广州。不久,陈炯明在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的援助和支持下,暗中与商团勾结,分三路向广州进犯。1925年2月,孙中山下令以黄埔学生军的两个教导团为主力,以第二期学员及第三期入伍生为总部警卫队,另有粤军等部参加,共约3000余人组成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 -p g eMM
Z[JaFh
东征军的总指挥是许崇智,蒋介石是参谋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负责战时政治工作,参与指挥和领导。实际上,这次东征许崇智并没有随军出征,整个战役都是蒋介石、周恩来指挥的,苏联顾问加伦将军也随军参与运筹。东征途中,廖运泽负责总部的警卫工作,保卫首长的安全。 tptXb
_{HNl
2月12日,东征军首先进攻淡水,守敌是号称“勇敢善战”的陈炯明部洪兆麟师。东征军士气旺盛,不怕牺牲,奋勇杀敌,于15日一举攻克了淡水城,并把总指挥部设在城南门里的一个小学校内。下午4时许,官兵们正在开饭,敌军突然从城东一个山头上向指挥部猛烈射击。东征军二期学员初次临战,表现有些慌乱。蒋介石带领部分卫队,将指挥部转移到城外的一座小庙里。廖运泽作为卫队副官,几次劝说周恩来赶快出城。周恩来严肃而坚定地回答说:“我怎么能走!”一直等到卫队全部撤至指定地点后,周恩来才从容转移到新指挥所与蒋介石会合,继续指挥战斗,深夜时分将敌军击败。周恩来不仅临危不惧,而且对官兵关怀备至。部队行军,为首长备有军马,可周恩来总是把马匹让给体弱的学员驮枪支、弹药,自己随军步行。夜晚放哨,原规定两人一班,周恩来叫廖运泽向蒋介石汇报:“学员年轻,第一次打仗胆子小,布哨时放四人哨。”使全体官兵深受感动和鼓舞。 t@ ~B
q * ^1DU
3月12日棉湖战斗,东征军遭到敌人3个师的阻击,双方血战两天三夜,战况极为惨烈。教导第一团以1000余兵力抵抗20000敌军的进攻,伤亡惨重,岌岌可危。千钧一发之际,周恩来向蒋介石建议由他率领总部卫队中的三个中队迅速前往增援。廖运泽随同卫队翻山越岭,一路小跑,来到阵地,立即投入战斗。不久,蒋介石抽调钱大钧率领的教导第二团也及时赶到,并力撕杀,终于粉碎了敌人的攻势,乘胜翻越猴子岭,追击溃逃之敌。 ^"V.cLgd
dhFSRm w
棉湖一战,东征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歼灭了陈炯明主力,大振了学生军声威。当时,学生军都系着西装领带似的红领巾,以至敌军官兵只要看到系红领带的就望风逃窜。 4?:La yY
~Qu JF
东征军占领兴宁后,才得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已于3月12日在北京逝世。惊天噩耗传来,全军举哀,廖运泽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在他的脑海中,不禁又浮现出淮河的浪,黄埔的潮,一代又一代反清、反军阀,前赴后继,无一不是从孙中山先生那里汲取无尽的动力,找到革命的方向。廖运泽和其它东征官兵们化悲痛为力量,带上黑纱,又投入了追击敌人的紧张战斗。俗语说哀兵必胜,东征军悲壮的气势震慑了敌人,势如破竹,兵不血刃地光复了梅县、潮州,将陈炯明残余势力赶出了广东,取得了第一次东征的胜利。 I5_ihtkcq
rF4.yY~'
任职潮州、武汉分校 0Z*8fN3*/C
QIwcBdqc
第一次东征结束后,黄埔军校在潮州创办了分校。廖运泽被派到分校当第一队队长。1925年5月下旬,潮州分校因东征军回师广州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而暂时停办。随即,廖运泽又被派往中原地区侦察北方军情。10月,第二次东征已胜利收复东江各地,潮州分校又恢复筹建。1926年1月,廖运泽到了潮州,正赶上正式上课,改任学员第三队队长。 GJv7?cC8^
Pm|Xnf
潮州分校初为“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后随本校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何应钦为校长。在潮州分校的日子,发生了一件令廖运泽终生难忘的大事。 AaMOB;(yA
WoYHmU6ic
在黄埔一期上学时,廖运泽在学校里集体加入过中国国民党。到潮州分校后,教职员及学生中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双方斗争日趋激烈,营垒日趋分明。当时,北伐军节节胜利。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使廖运泽逐步认识到,以中国共产党为主的左派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只有共产党才真心实意要打倒军阀,建立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革命政权,而并非为了一人一己之私利。为此,廖运泽积极要求加入共产党组织。他找到黄埔一期同学、安徽同乡孙一中、曹渊谈了自己的要求和认识。当时,他俩都是共产党员,在教导团当营长。经两人介绍,廖运泽于1926年6月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ER) #L$G
|Cc@a SYvS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武昌,胜利进抵武汉以北长江沿线。年底,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蒋介石的总司令部则设在南昌,实际形成了相对峙的左右派二个政权。此时,潮州分校学生毕业,分校停办。何应钦连发6次电报,令廖运泽将分校毕业生带到福州去。而叶挺部队的孙一中、许继慎等同学也从武汉来信,约廖运泽到武汉去。何去何从,均在一念之间。当廖运泽得知周恩来、邓演达、宋庆龄等人都在武汉时,毅然于1927年1月离开潮州经广州去武汉。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廖运泽到达武昌,谒见了邓演达。邓演达当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武汉行营主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席。因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刚刚成立,急需充实干部,邓演达派廖运泽到分校政治大队第四队当队长,徐向前当时任第一队队长。 IrJ/V L !
/uH:B$(m
武汉分校继承和发扬了黄埔军校的革命传统,政治空气十分活跃,校内共产党势力和进步力量占优势。分校经常邀请在武汉的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知名人士到校演讲。毛泽东、陈独秀、郭沫若、宋庆龄、瞿秋白、吴玉章、向忠发等,都先后应约到校演讲过。其中,给廖运泽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次。一次是1927年3月底陈独秀对政治大队师生的讲话。他无情指责蒋介石搞军事独裁,说 :“过去是党指挥军队,现在变成军队指挥党了。”另一次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以后,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到校演讲,题目是《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走一路,杀一路!》。严厉声讨蒋介石叛变革命,言词慷慨激昂,痛快淋漓,充分表达了革命党人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切齿痛恨。这些活动也对廖运泽坚定革命的信心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IH
t)b|rz ]
同年5月,由于部队急需充实左派力量,廖运泽被调到叶挺的第二十四师第七十二团当副团长。从此,廖运泽匆匆来到了北伐战争中以英勇善战而闻名的“铁军”。 %{wf$y={;y
c`]D4gp2
痛击夏斗寅 #aCx|p*N!
f_>x:C0\}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终于撕下了“革命”的假面具,发动了血腥的反革命政变。宁汉分裂。19日,武汉国民政府誓师,先继续北伐,再东征讨蒋。武汉仅留下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二十四师师长叶挺指挥的第二十四师第七十二团和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团(团长孙一中,黄埔一期)2个团的兵力,组成卫戍司令部,叶挺任卫戌司令。 ^PQ.]zvQ}
qIGu (f2J
1927年5月17日下午,叶挺从铁路工人处获悉,鄂军夏斗寅率领4个团的兵力由咸宁上火车,准备在距武昌40余里的纸坊下车,向武汉发动突然袭击。叶挺当即亲自到七十二团团部,对团长许继慎和副团长廖运泽面授机宜,部署作战方案。许继慎、廖运泽马上紧急集合队伍,补充一些行军作战所必需的弹药、装备,乘车火速开往纸坊车站。当晚7点多钟到达指定地点,先敌抢占车站两侧高地。同时,叶挺又急令七十五团驻防在铁路以西,布成互相呼应之势。 /Om(- ZN8
oW85,It Z7
第2天拂晓,敌军向七十二团发起猛烈进攻,战斗十分激烈。七十二团兵力虽处劣势,但因先敌占领有利地形,士气高昂,官兵英勇奋战,阵地巍然屹立。上午8点左右,叛军调遣兵力,迂回到七十二团阵地后方,并包围了团部。在这危急关头,团长许继慎问廖运泽怎么办,廖运泽毫不犹豫地说:“冲出去。”于是率警卫排向敌发起反冲锋,敌不知虚实,遂仓惶撤退。上午10点左右,廖运泽用电话向叶挺报告战况。叶挺在电话里果断地说:“敌人兵力强大,不把他们彻底打垮,它还要反扑。”命令七十二团立即跟踪追击,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11时左右,廖运泽在追击敌军时左腿负伤,流血不止。五期同学许光达、廖运周、王刚等发现后,遂用门板将他抬下火线,送至纸坊车站。下午1时,许继慎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来,廖运泽、许继慎均被送往汉口医院治疗。 9;<<S'NE`~
2pXswG&];
此次战斗空前激烈,叛军伤亡惨重,夏斗寅带残部狼狈败逃。这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大长了革命正气,打击了叛军的反革命气焰,保障了武汉地区的安全。平叛后,七十二团奉命直接开往南昌。 wlii@Tz
eDgW&k!jd
参加南昌起义 ,0P}9w-^
~xRv#.8
1927年7月中旬,廖运泽从汉口医院伤愈出院,来到南昌。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革命转入低潮。白色恐怖的阴云笼罩着南昌,“请君饮茶,休谈国事”的标语充斥于茶楼酒肆之内。仍兼任第二十四师师长的叶挺见到久别重逢的廖运泽平安归来,异常兴奋,当即授命廖运泽仍回七十二团代理团长,部队驻扎在南昌女子职业学校里。 =~`S 2D
tB}0`govh
南昌起义前夕,廖运泽奉召到起义总指挥部所在地的“江西大旅社”,参加了由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主持的两次重要会议。7月27日下午2时许,召开第一次秘密会议。周恩来对第十一军的团以上军官作起义动员报告。会上,他无情揭露了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的可耻罪行,深刻分析了起义的可能性,阐述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重要意义。7月31日下午3时召开第二次秘密会议。这次会议主要确定起义部署和行动计划。鉴于“宁汉合作”的影响,真正参加起义的只有叶挺、朱德等掌握的不足万人兵力。会议一致决定,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将敌军包围,如遇抵抗就用强攻将其消灭,然后宣布起义。廖运泽所率的第七十二团负责缴驻扎在南昌城内的朱培德第三军第二十三团和二十四团的械。会议规定起义时间是8月1日凌晨4时,起义口令是“成功”。起义官兵一律系上红领巾作为标志,灯号是用红纸在手电筒的玻璃罩上贴个“十”字。 $B_70!&hQ
r/KQEs"Lt
起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不料,因叛徒告密,起义被迫提前。8月1日凌晨2时左右,起义的号角吹响了。霎时间,全城枪声大作,冲杀之声不绝于耳。按照预定部署,廖运泽率领全团以“演习夜行军”的名义接近敌人驻地,突然夺取了卫兵的武器。以4个连的兵力冲进二十三团营房,以1个营的兵力冲进第二十四团的营房。当时正值炎夏,敌方官兵都在院子里铺席睡觉,身边没带武器,仓促应战,一片混乱,一阵高似一阵的冲杀声中,敌军吓破了胆,稀里糊涂就当了俘虏,很快被全部缴械。8月1日上午8时左右,城内枪声全部停止,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宣告成功。顿时,全城欢声雷动,锣鼓喧天。各界群众奔走相告,涌上街头,参加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大街小巷贴满了庆祝起义胜利的标语。 ? gWIXC{
_lkEGm+[
起义的第二天,成立了以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25人为代表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出以共产党人为核心,有国民党左派参加的7人主席团。革命委员会发表了宣言和政纲,提出不妥协地打倒一切新旧军阀。反对帝国主义,消灭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维护工农利益等政治主张。在军事上进行了整编。廖运泽率第七十二团和第七十一团奉命没收了银行库存钞票和银元,发给每团四、五千块,供起义部队军需之用。 v}rY^a{<(D
?A<1D.;
“八一”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在中国人民中树起了以革命武装斗争反对国民党右派屠杀政策的旗帜,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的伟大征程。 `'W;&U8
q R!2L
辗转南下 w2}&|Z%`
<$SkS7!l
南昌起义的枪声,震惊了反动派。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下令缉拿组织南昌起义的中共领导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也调集大军准备进犯南昌。一时间,黑云压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决定自8月3日至5日,起义部队主动撤离南昌,取道临川、广昌、宁都等地南下,回师广东,重建南方革命根据地。廖运泽也率团于8月5日撤离南昌。 kJ^ W
WI%*Z%"BqG
8月26日,当起义军的前卫部队到达会昌附近时,发现钱大钧的一部已占领会昌以北的前哨阵地,主力部署在会昌以北一带高地,企图据险阻击起义军南下。与此同时,还发现敌军2个师在起义军后面尾追,企图构成两面夹击态势。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前敌委员会和参谋团决心先攻占当面敌人的主阵地,然后转入防御迎击尾追之敌,急令叶挺指挥第二十五师及第二十四师2个团向会昌作正面左翼进攻。 = XTa f
&P'iT CNV
8月30日,战斗全面打响,叶挺亲临前沿指挥,决心背水一战,当日拿下会昌。他指挥炮兵用从奉军缴获的4门山炮,向敌人阵地猛烈轰击,掩护进攻部队由正面一举攻占了敌人的主要阵地。黄昏后,廖运泽率团和兄弟团配合,经过激烈战斗,攻占了各大山头,尔后用云梯强行攻入会昌城。未及休息,又全部到城北大山头布防,准备迎击敌军主力部队。次日上午11时,尾随而来的敌军向起义军发起攻击,强行攻下了北大山头。在叶挺亲自指挥下,廖运泽带领七十二、七十五团向北大山敌人阵地发起反冲锋,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白刃争夺战。战斗一直打到晚上8时以后,敌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xTg)D{6Y
DW"K'c] 2e
起义部队在会昌休整了2天,9月4日,所有南下部队在瑞金会师。稍事休整后,继续由汀州、上杭到达三河坝地区。由朱德指挥第九军教导团和第二十五师留驻三河坝,防敌尾追。总指挥部率贺龙第二十军的3个师和叶挺第十一军的第二十四师等部经潮州继续西进,准备取道惠州攻取广州。不料,在海陆丰以北汤坑附近地区与广东陈济棠的部队和由广西调来的敌第十五军遭遇,双方发生激战。由于起义军在三河坝和潮汕2次分兵,此时兵力已不足6000人。加上长途行军作战,减员高达三分之一,且敌军不断增援,在兵力和装备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因此,起义军在汤坑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战斗到最后,弹尽粮绝,通讯中断,有的营几乎全部拼光了。在战局急剧恶化的情况下,部队在突围时被打散,廖运泽与周恩来、叶挺等领导人失掉了联系。从此以后,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廖运泽再也没有见过叶挺。 pvuga}m9E
&1%uX ~:G
筹办寿县学兵团 Ujg:Y
D`z.t+4
汤坑失散后,廖运泽只身返回汕头,和另外几位被打散的战友一起,一路化装到了上海。 xhi-$k*8.
Eh^60V"
来到上海后,恰逢原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军长柏文蔚。柏文蔚受蒋介石排挤,被削掉兵权,改任北路宣慰使。柏文蔚心中不服,正在上海筹办一个学兵团,培养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军官,扩充实力,以图东山再起。柏文蔚是廖运泽父亲当年参加同盟会的介绍人,廖运泽靠着世交的关系,隐瞒了共产党员的身份,取得了他的信任。柏文蔚要廖运泽替他物色办军事教育的人才,创办学兵团。廖运泽迅速与组织上联系,汇报请示帮助柏文蔚筹办学兵团的问题,得到了当时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军委的同意,并先后派人协助工作。1928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学兵团在原寿县公学正式成立,招收了500多名学生,编为4个中队,下设区队。学兵团由孙一中任团长,廖运泽任教育长,许光达、廖运周任教育副官。 Q=+{ci}|}
T{%, g<917
学兵团成立后,中共中央特派员胡萍舟(即解放后在南京大学任教的胡允恭教授)亲临寿县帮助工作,中共安徽省临委书记尹宽也派人前来联系,将学兵团的30多名共产党员组成中共学兵团党委,由孙一中任书记(孙后来还被推选为中共地下寿县县委委员)。并指示廖运泽等人,利用私人关系,投身敌军,伺机夺取武装,扩大革命力量。学兵团有500多条杂色步枪,但是没有子弹。廖运泽就暗中策划派人购买子弹,准备等学兵团结业时组织一次武装暴动,事成后把队伍拉到大别山苏区打游击。不料此事被察觉,柏文蔚派人通知廖运泽等人到军部,当面责问为什么要买子弹?廖运泽冠冕堂皇的回答:“为了实弹演习。”柏文蔚缓和一下口气说:“演习也不准多买子弹,一枝枪两颗子弹是上级规定的,否则惹起祸来,我麻烦,你们也麻烦,现在你们几人不能在那里呆了。”这以后,柏文蔚撤换了孙一中的团长职务,不久又风言要抓共产党,又走了一部分人。这样,武装暴动已无法实现。随后,廖运泽、廖运周、许光达等人也离开了学兵团。1个多月后,寿县学兵团便解散了。 8qFe81?~K
hh rB42
离开学兵团后,廖运泽和许光达、廖运周回到家乡廖家湾村,发动了村里雇农暴动,并得到了中共寿县县委的同意。夏收暴动取得了胜利,雇农们欢天喜地,可是廖运泽等3人的身份也暴露了,国民党寿县县政府派出马队抓捕他们。无奈之下,他们3人只好离开廖家湾。廖运泽到了江苏无锡,在由原淮上军第一师改编的新五旅当营长。 ,0yzGv?;T
]JNV{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