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手机实名制反而有助电信诈骗?来自韩国的实践教训(转)
作者:李姗敏
来源:制度开门
临近开学,又有一大批电话诈骗受害者出现。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人人对此类电话的麻木、前不久大陆强力从第三国引渡台湾地区诈骗犯的新闻,与我们想象的相反,为何电话诈骗在手机实名制实行之后,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为什么每次电话诈骗都能准确知道你的名字甚至身份证号?为什么实名制制止不了电话诈骗?
韩国从2002年开始逐步实现网络实名制,其制度初衷是为减少网上语言暴力、诽谤以及传播虚假信息。但在整个过程中弊端频现,推行缓慢,最后导致黑客轮番狂攻韩国各类网站,70%韩国人详细身份信息外泄。在2011年12月不得不废除。这个富有戏剧性色彩的案例,让韩国作为第一个推行同时也是第一个叫停网络实名制的国家,成为一个活体标本。当然,韩国是网络实名制,我国推行的是电话实名制,但同样富有借鉴意义。
1、实名制强化网站对客户资料的审核职能
2007年7月,《促进使用信息通信网络及信息保护关联法》规定,韩国各主要网站在网民留言之前,必须对留言者的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进行记录和验证,否则对网站处以最高金额达3万美元的罚款。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2008年10月3日表示:“为预防以匿名方式产生的互联网副作用,计划从11月起执行《信息通信网法施行令修正案》,增加适用‘限制性本人确认制’的网站。”按照施行令修正案,韩国将把范围扩大至日用户数量超过10万的所有网站运营商。
邮箱、账号等个人信息实行实名制认证。根据实名制,网民在申请网站邮箱或聊天账号时,网站都要求申请者填写详细的客户资料,填报真实姓名、住址、身份证号、职业等详细信息。为杜绝虚假信息,网站对每个申请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核实无误并备案后,才提供邮箱或账号。根据规定,网民在网络留言、建立和访问博客时,必须先登记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通过认证方可继续操作。
尤其对于17岁以下没有身份证的青少年,网站在获取青少年详细信息后,会通过向手机发送密码的方式确认使用者身份。由于韩国手机在销售时必须有身份证明,网络管理部门在需要时可以通过与手机运营商合作,追查上网者的真实身份。
2、实名制控制有害网络信息
1、限制“有害信息”接入。韩国信息通信道德委员会(ICEC)根据《年轻人发展法令》,在重要信息传播场所安装过滤、屏蔽软件。政府公布了12万个有害网站列表,要求通过防火墙来限制色情或“令人反感”网站站点的接入。同时,还要求在年轻人经常使用互联网的地点包括学校、公共图书馆、网吧或其他公用计算机中心安装过滤软件。
2、阻止违法信息下载。韩国信息通讯部、警察厅等政府部门、韩国主要门户网站、运营商等联合制定了拦截网络淫秽视频的有关对策。根据这些对策,韩国政府下属的信息通讯伦理委员会内设立一个24小时运行的“有害信息举报中心”,由各大门户网站向举报中心派出工作人员从事专门的监控工作。韩国信息通讯部引进暗号使用法,开发多功能屏蔽软件,阻止网民从国外网站下载并转载淫秽视频。此外,根据规定,韩国网站如果不主动屏蔽有关淫秽、违法和涉嫌诋毁他人名誉的网络文章和影像资料等,将要对这些不良信息引发的纠纷负法律责任。
3、实行网络游戏内容分级管理。为了减少不良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韩国对网络游戏内容实行按用户年龄分级管理制度。韩国负责电影和游戏内容分级管制的“韩国媒体评等委员会”(Korea Media Ration Board,简称为KMRB)规定,韩国的分级有全年龄、12岁以上、15岁以上和18岁以上。有些美国认为适合青少年的游戏,在韩国却被列为限制级,在美国是“18禁”的游戏,到了韩国却可能认为是适合青少年。
黑客攻击网站导致大批个人信息泄露
3、公民信息外泄:实名制的恶果
实施实名制后两个月,韩国网络振兴院和信息通信部联合进行调查,发现实施实名制之后,恶意网帖仅仅减少了2.2%。2010年4月,首尔大学的一项研究称,该制度实施后,诽谤跟帖数量从13.9%减少到12.2%,仅减少了1.7个百分点。据分析,部分原因在于,由于“法不责众”,很多人用真实姓名登记后继续毫无忌惮地进行攻击谩骂,据调查,2/3曾发表恶意网帖的网民对是否实名并不在意。
网络实名制的初衷是遏制网络暴力,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人肉搜索”这一行为在实名制后变本加厉,更加彻底。实施网络实名制后,韩国主要网站成了黑客们的主要攻击对象,实名登记的政策给网络黑手打开方便之门。2008年针对eBay韩国子网站的黑客攻击,导致1800余万网民真实资料泄漏。
然而,2011年7月,韩国发生了空前的信息外泄案件,韩国SK通讯旗下的门户网站Nate和社交网站“赛我网”被黑客攻击,约3500万名用户的个人真实详尽信息外泄,这等于说,95%的韩国网民,70%韩国人(韩国总人口约5000万)的身份资料已经外泄,泄漏的用户信息包括姓名、生日、电话、住址、邮箱、密码和身份证号码,极为详尽。正是这一事件,让韩国不得不重新考虑网络实名制政策。就在政府拟废除网络实名制之时,2011年11月下旬,韩国一家游戏公司遭到黑客攻击,1320万游戏玩家的信息被泄漏。
韩国政府建立了公民身份认证体系来为网络实名制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但这种基于静态口令(居民身份证号码)的认证技术,技术上的落后性使散兵游勇就能攻克其安全认证系统,冒充他人实施网络操作。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从韩国实施实名制后,被称为“身份证伪造器”的作弊软件也应运而生。这类软件可以伪造出通过身份验证机制的韩国身份证号,从而可以用伪造的身份注册。此类技术漏洞的出现,也就意味着“网络实名制”近乎名存实亡。公众信息的大规模泄漏,最终让韩国政府下定决心取消网络实名制。
韩国实践表明:手机实名制挡不住犯罪分子购买手机,因为电话诈骗犯罪本来就是极少量的专业性组织化团体,绕开实名制几乎没有难度和成本。而针对普通大众的实名制,反而使得犯罪分子方便获得了大量极具价值的个人真实信息,如果没有实名制,不仅大大减少了犯罪分子的犯罪动力,也使诈骗可信度大为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