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读来公》续篇
《藏读来公》续篇
3月31日,恩师来新夏先生周年忌辰已过,顷刻乙未清明在望。奈忙于生计,赴津祭扫恐难成行,伟良深感有愧师恩。乃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来新夏先生天堂纪念馆”,以寄托哀思。随天堂音乐“清尘雅琴”循环往复,先生音容若浮眼前……
与先生心对心交流,“只有一头扎进先生的赠书及著作中”。现仅就寒斋所藏诸多油印稿中选取若干,并对照近日出版的王学典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50-2000)》所涉及诸事略述浅见,意图当年情景再现。
《清代目录学成就浅述》
1980年8月5日,南开大学主办的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天津举行。这是1949年后我国召开的第一次明清史学术讨论会,来自国内外和日、美、澳、瑞士、德、香港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92篇。其中明清时期的政治是会议的重要议题。
——引自《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50—2000)》第466页
1980年8月5日至8日,由明清史专家、南开大学副校长郑天挺教授发起和主持的“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天津召开。来自国内和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瑞士以及香港等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二十多名明清史专家和学者,参加了大会。这是我国建国以来举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社会科学讨论会。提交大会的论文共有92篇,来先生以《清代目录学成就浅述》参会。文章就清代目录学的著作、学术领域、时代作用和人才辈出几方面对清代目录学的成就作了论述。此论文经修订后,刊登于《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并入载《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二次科学讨论会论文摘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后收入于先生著作《中国近代史述丛》。《史学编年》第563页:“1983年9月,来新夏《中国近代史述丛》由齐鲁书社出版。辑录了作者五十年代以来研究近代史的23篇论文和11篇读书札记。”
寒斋藏《清代目录学成就浅述》铅印稿一份,16开12页,左上角标“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又藏油印稿一份,纵27.3厘米,横19.8厘米,12页,“一九八〇年十月”印。左上角标“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次科学讨论会论文”。此稿先生签名“来新夏 二〇〇七年十月”。
《略论地方志的研究状况与趋势》
1981年7月25日,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在太原举行。谭其骧、史念海、朱士嘉、傅振伦等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性发言,梁寒冰当选为会长。
——引自《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50—2000)》第499页
1981年7月25日上午,由中国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筹备小组召集人梁寒冰主持的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在太原市迎泽宾馆举行开幕式,参加这次大会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正式代表111名,特邀代表10名,共计121名(台湾代表暂缺,西藏代表未到);列席代表13名。同时在太原举行的山西省第二次地方志编纂工作会议的250多位代表,全体参加了大会开幕式。出席大会的还有中央及地方新闻出版单位的同志15名。
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收到学术论文和经验材料150篇,其中包括:地方史研究论文36篇,方志学研究论文29篇,新方志编纂方法探索52篇,新方志编纂工作经验25篇,其它8篇,共计60万字。“这是建国三十二年来地方史志科研成果的第一次汇报检阅”。 来先生作为特邀代表参会并提交论文《略论地方志的研究状况与趋势》。
《略论地方志的研究状况与趋势》后刊登在1981年12月15日出版的《天津社会科学》创刊号上。该文发表后,引起日本东北大学文学院著名教授、中国明清史专家寺田隆信的关注,认为是代表中国方志研究领先水平的文章,并译为日文发表于日本《东洋史论集》1984年第1期上。
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于8月1日下午4时在太原晋祠宾馆举行闭幕式,来先生当选为史志协会理事。经过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研究,提出十个工作要点,其六:“大会收到的地方史志学术论文,拟选编一本《中国地方史志论丛》,请中华书局负责编辑出版”;其八:“同时,为适应高等院校培训地方史志专门人才的需要,会上已由福建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学院、宁夏大学、贵阳师范学院和南开大学等八校组成编写组,负责编写《方志学概论》教材,并推定由来新夏同志担任该书主编”。
中华书局1984年8月出版的《中国地方史志论丛》,“是由中国地方史志协会论文编选组负责编选的,参加编选组工作的有左建、唐振常、丛佩远、阎崇年和来新夏等同志”。梁寒冰《整理旧方志与编纂新方志刍议》、谭其骧《地方史志不可偏废 旧志资料不可轻信》、史念海《论历史地理学和方志学》、朱士嘉《顾炎武整理研究地方志的成就》、魏桥《谈我省修志工作中的几个关系》,以及来先生的《略论地方志的研究状况与趋势》等39篇文章入编《中国地方史志论丛》。
1981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了由来先生主持的《方志学概论》编写工作会议,拟定编写大纲后,八个高等院校分别承担了编写任务。于翌年4月中旬初稿基本完成。初稿于5月在苏州举办的第一期方志研究班上进行试讲,梁寒冰在开学典礼上讲:“这是一件大事情,它将以前所未有的盛举,载入中国地方志的史册。”经吸收征求意见屡次修改、试用,并经梁寒冰、傅振伦、左开一、刘光禄等专家和地方史志工作者审订,《方志学概论》(初稿)由来先生作最后一次修订后交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8月第1次印刷3800册;1984年3月第2次印刷10550册,总计14350册。
参加《方志学概论》草稿创编和修订工作的除主编来先生外,还有周春元、傅贵九、陆振岳、林衍经、邸富生、吴奈夫、陈树田、陈明猷、林正秋等学者。他们均参加了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并提交论文。附表如下:
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论文与经验材料总目(节选)
作 者 |
工 作 单 位 |
论 文 名 称 |
来新夏 |
南开大学历史系 |
略论地方志的研究状况与趋势 |
周春元 |
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 |
略论地方史志的重要意义 |
陆振岳 |
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 |
修纂地方史刍议 |
林衍经 |
安徽大学历史系 |
略论新方志学及其建设 |
邸富生 |
辽宁师范学院历史系 |
辛亥革命前辽宁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
吴奈夫 |
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 |
试论我国历史上编纂地方志的史学传统 |
陈明猷 |
宁夏大学历史系 |
嘉靖《宁夏新志》的史料价值 |
林正秋 |
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
杭州南宋皇宫探索——兼补订《宋史·地理志》 |
(资料来源:《中国地方史志通讯》1981年第5、6期,总第5期)
寒斋所藏油印稿《略论地方志的研究状况与趋势》,纵27厘米,横19.5厘米,14页,“一九八一年七月”印。左上角标“中国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论文”。又藏油印稿《方志学概论(初稿)》一册,纵26.5厘米,横19厘米,295页。
《清代前期的商业》
1982年9月17日,全国首次清史学术讨论会在河北省北戴河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四个单位联合发起。
——引自《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1950—2000)》第535页
1982年9月17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全国清史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在北戴河召开。出席这次讨论会的有全国科研、高等院校、出版社、报刊及其他有关部门共64个单位的有关同志一百馀人。提交大会讨论的论文共有七十多篇,来先生以《清代前期的商业》参会。
来先生参考57种笔记杂著,进行逐步分析研究,论述了四个问题:首先描述以北京、苏州、汉口、佛山四大商业中心的繁盛,其次是商业资本的活跃,再是集市的遍及全国,以及商业兴盛后的社会风尚。
这次会议的综述认为:“以往对清代经济中的商业史研究薄弱。近年来受到重视,这使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继续深入。有的意见认为,研究商业史,要搞清商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商业城市的形成等问题;也有意见认为,深入研究商业史,必须解决史料不足的困难,现有史料多是现象描述,缺乏数字统计,很难说明实质;有些学者从方志和私人笔记中的有关材料,对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商业发展进行探讨,为商业史的研究,开拓了新的史源。”(《历史教学》1982年第12期)无疑,《清代前期的商业》极具开创性和前瞻性。
《清代前期的商业》初稿成于1982年6月,经1983年2月修改后,刊登在《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
来先生研习清人笔记尤为关注社会经济史料,所撰论文具有系统性。《清代前期的商业》是其读清人笔记札记之一。之二《清代前期的商人和社会风尚》,载《中国文化》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之三《清代前期地主阶级结构的变化问题》,载《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之四《清代前期江浙地区的饮食行业》,载《中国烹饪》1982年第3期。之五《从〈阅世编〉看明清之际的物价》,载《价格理论与实践》1981年第5期。以上五篇读清人笔记札记,均收载于先生著作《结网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印行7000册。
寒斋所藏油印稿《清代前期的商业》,纵26厘米,横18.5厘米,27页,“南开大学历史系一九八二年九月”印,左上角标“清史学术讨论会论文”,序号002。此稿有先生签名“来新夏”。
笔者又从孔夫子旧书网购得一帧宽29.3厘米、高11.6厘米“全国第一次清史学术讨论会”与会者合影黑白照片,三排右七为来先生、右九为戴逸先生,再旁是史树青先生。
先生是史学大家,浸润清人笔记有年,时有所得,笔录整理,积稿成帙为《清人笔记随录》、并附《清人笔记中社会经济史料辑录》,凡50万字,中华书局将之列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于2005年1月印行3000册。戴逸先生为该书作序道:“清代笔记为研究清史极重要之资料,前辈谢国桢、张舜徽先生均有著作,创开辟蹊径之功。来新夏先生继谢、张之后尘,裒辑之广,用力之勤,心得之多,蔚为大观。”
寒斋所藏精装本《清人笔记随录》为先生赠书,扉页题有“伟良小友雅藏 来新夏 二〇〇七年正月”。先生著述堪为治学圭臬,伟良当以藏读为己任,直到永远。
去年撰成《藏读来公》是“甲午清明前二日”,于正清明刊登在《新京报》。冥冥中许是巧合,拙文写到此,是乙未年清明前二日,则拙文就定名为《〈藏读来公〉续篇》吧。我将继续“一头扎进先生的赠书及著作中”,完成我的《〈藏读来公〉续二》、《〈藏读来公〉续三》……
孙伟良,撰于乙未清明前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