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英烈里的唯一家乡人
2009年03月05日03:48 新晚报
《重庆商报》记者 纪文伶本报记者 任清海
提起小说《红岩》,人们脑海中会立即浮现出江姐、许云峰、华子良等英勇不屈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人们也会想起“小萝卜头”令人怜爱的面容;人们记忆中也会出现在那血雨腥风年代重庆白公馆和渣滓洞的阴森恐怖……
在重庆即将解放之时,被关押在国民党魔窟里的300多位革命志士惨遭杀害,他们被称为“红岩英烈”。据了解,312位红岩英烈的籍贯大多是川渝两地,哈尔滨籍只有一人———他叫王振华。他是冰城的儿子,是哈尔滨人的骄傲。他和恋人、后来的妻子黎洁霜在蒋家王朝的监狱里熬过了苦难的9年,最终为了自己的终身理想———共产主义事业而英勇牺牲。1949年11月27日,王振华全家4口人惨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之下。而此时,人们已听到了解放军进攻山城重庆的炮声。
多方采访了解烈士线索
随着本报与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开展的“为哈籍红岩烈士寻亲”活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市民希望了解王振华烈士的事迹。
关于王振华烈士的文字记载非常少,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给本报传来的资料只有区区106个字:“黑龙江省哈尔滨人(1909———1949),北京大学肄业。1933年参加托派活动。1941年在重庆被捕,狱中受共产党员的影响,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积极参加狱中斗争。1949年11月27日殉难于白公馆。时年四十岁。”王振华烈士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他的墓碑上刻着一朵玫瑰花。
记者与省革命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及民政部门联系,但线索仍非常有限。记者又电话连线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与王振华烈士一同遇害的妻子、同为红岩英烈的黎洁霜的家乡)有关部门,查阅到一篇发表于2003年《广西党史》第3期上介绍桂籍女英烈黎洁霜的文章。广西《法制快报》记者黄志军也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他在采访报道黎洁霜烈士过程中所了解到的英雄的故事。虽然因尚未找到王振华烈士的亲属,对烈士生前的一些情况还不很清晰,但通过对已了解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可以使读者大致了解王振华的红色恋情,和一家人在狱中为共产主义理想战斗,直至英勇牺牲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热血青年投身革命洪流
在目前能搜集到的资料中,只能查到王振华是哈尔滨人,北京大学肄业。离开北大后,他去了哪?又做了些什么呢?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王振华曾去过香港,并且是一位爱国青年。就是在香港期间,他结识了后来的妻子,并一同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黎洁霜。
曾采访过广西苍梧县党史办杨副主任的广西《法制快报》记者黄志军告诉本报记者,黎洁霜原名黎琦清,广西苍梧县林水乡林水村人,1918年5月出生于一个工商业兼地主的家庭。黎洁霜的妹妹黎琦新是共产党员,曾是新四军一名优秀干部,但不幸于1940年7月在安徽省英勇牺牲。黎洁霜成为红岩英烈并非偶然。早在梧州读初中时,黎洁霜就在冯培兰、侯甸等进步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了《中学生》、《生活》、《大众生活》等进步书刊,激发了她爱国爱民的进步思想。1936年春,黎洁霜满怀抗日救国激情,来到南宁中学生军训地接受训练,希望有朝一日能报效祖国。同年6月,旨在宣传抗日的广西第一届学生军在南宁成立,18岁的黎洁霜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学生军,随后和300多名热血青年奔赴到各地城乡,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6年秋,黎洁霜考入广西大学附中读高中。追求进步的她参加了“广西大学读书会”组织。“西安事变”爆发,梧州学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内战一致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火炬游行。她参加了活动,结果遭到校方无理的留级处分。
1939年,21岁的黎洁霜随哥哥黎超贤和中山大学教师梁晨到香港筹办抗日报纸,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办报未成。黎洁霜留在香港,寻求抗日救国道路。她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在工人夜校教书,同时积极向香港报纸投稿发表诗歌,积极宣传抗日思想。就是在留港期间,爱国青年王振华与黎洁霜相识并相恋。
新蜀报记者宣传抗日被捕
据介绍,1940年秋,王振华到了重庆,在《新蜀报》任记者,而黎洁霜回国,当上了一名语文教师,后来,进入四川江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读书。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阶段。国民党反动派不仅不积极抗日,还从中“作梗”,不断给八路军、新四军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制造事端。据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有关人士叙述,“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国统区大肆搜捕我地下党员及抗日进步人士。
1940年12月,王振华因坚持抗日主张而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当特务查抄王振华的住所时,意外地发现,王振华的箱子里有黎洁霜的信件和照片。特务如获至宝,认为黎洁霜是王振华的“同党”,决定逮捕她。当时,有好心人连夜将这一情况透露给黎洁霜,劝她赶快逃走躲避风头。但黎洁霜异常镇定地说:“既然王振华被捕,我不能让他一个人受难!”就这样,王振华和黎洁霜一起被关进了重庆国民党兵工署监狱。不久,他们被押到贵州息烽集中营。在监狱里,一对红色恋人严词拒绝特务的威逼利诱,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始终不向残暴的敌人屈服。
狱中坚决抗争结伉俪
1946年7月,王振华和女友黎洁霜等70多位难友被押回重庆,关在歌乐山下的白公馆监狱。有人说,白公馆监狱是革命与反革命的分水岭,进来的人要么经不住坐老虎凳、灌辣椒汤等酷刑折磨,或高官厚禄的利诱,甘当叛徒,从“狗洞”里爬出来;要么就是把牢底坐穿,或是英勇就义。与王振华、黎洁霜一起被关押在这里的还有许多后来被大家所熟知的红岩英雄,比如川东特委青委委员许晓轩(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负责印刷《挺进报》的陈然(成岗的原型);还有小说《红岩》中的疯老头华子良人物原型韩子栋等。
在敌人的魔窟里,王振华和黎洁霜不屈不挠地与敌人斗争,并且乐观地面对生活。在难友们的坚决斗争与声援下,这对患难相依的红色情侣,终于在狱中结为伉俪。两人被同囚于楼下重犯二室旁边的一间狭小、阴暗、潮湿的牢房里。第二年,他们爱情的结晶诞生了,他们为儿子取名“王小华”。1949年,小儿子“王幼华”出世。
生下小华后不久,妻子黎洁霜身体非常虚弱。徐远举(《红岩》小说特务徐鹏飞人物原型))见有机可乘,便劝说道:“刚生了孩子,只要写一份悔过书,就可以取保出去。”黎洁霜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一家,死也要死在一块。”
一家四口赴刑场英勇就义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王振华和黎洁霜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还常常帮助有病的难友洗衣服和做其他工作。黎洁霜曾为车耀先(中共四川省委负责人)熬浆糊补破旧的图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王振华和黎洁霜夫妇得知这个消息后,不顾个人安危,将这一喜讯告诉了不能“放风”的共产党员罗广斌(《红岩》作者之一)和陈然等同志。10月28日,国民党反动派在大坪刑场公开枪杀陈然等10位难友,王振华和黎洁霜参加了狱中党组织举行的两天绝食斗争。
11月27日,人民解放军兵临山城。盘踞重庆的国民党反动派对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的300多人开始大屠杀。据部分脱险的难友回忆,当敌人提走王振华、黎洁霜一家时,夫妻俩身体十分虚弱。敌人将王振华和黎洁霜都铐上手铐,夫妻俩各抱着一个孩子,昂首挺胸,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刑场。他们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一边走,一边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两岁多的王小华一到刑场,看见凶神恶煞的刽子手,吓得大哭大叫:“妈妈!我怕!我怕!”黎洁霜回过头对刽子手杨进兴说,“你们多打我几枪!把孩子放了。”杨进兴瞪着血红的眼睛,大声喊叫:“将孩子一起打死,斩草除根!”枪声响了,全家四口倒在血泊里。牺牲时,王振华40岁,黎洁霜时年仅31岁。
1983年10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振华、黎洁霜为革命烈士。
新闻背景
歌乐山烈士陵园位于沙坪坝歌乐山山麓,为“中美合作所”旧址。“中美合作所”全称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同国民党政府共同成立的特务情报机构,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和美国海军中校梅乐斯分别任正、副主任。当时,“中美合作所”在重庆、贵州等地有大小监狱20余所,其中坐落于歌乐山下的白公馆和渣滓洞监狱被称为“两口活棺材”。在重庆解放的前夜,国民党军统局在这里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0多名革命者壮烈捐躯。著名小说《红岩》再现了革命党人在监狱里残酷恐怖的囚禁生活,以及他们与敌人殊死斗争可歌可泣的动人情景。
新闻链接
据不完全统计,牺牲在军统重庆集中营的300多位烈士中,有近一半的人在入狱前已有家室,有6对红色夫妻或恋人同时被关押最后牺牲,除了王振华和黎洁霜外,还有杨虎城和谢葆真、齐亮和马秀英、唐虚谷和张静芳、宋绮云和徐林侠和李惠明和张文江。目前,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至今仍保留有王振华生前用过的存稿箱,王振华生前用过的砚台,以及1950年追悼遇难烈士筹备委员会关于王振华烈士的审定材料和白公馆脱险者毛晓初回忆王振华、黎洁霜烈士的相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