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业成为劳模 纪念时传祥 时纯利父子
子承父业成为劳模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1974年,时传祥刚刚二十岁的小儿子时纯利扛起铁锹,进入北京使馆清洁运输管理处,成了时家第二代中第一个进入环卫行业的人。本来一心想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的时纯利却成了一名垃圾分拣工。每天蹲在垃圾堆里将各种垃圾分类、装箱,琐碎的重复中,时纯利感到一丝宽慰:“父亲可以安心了。” 那时,时传祥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意识不清醒。每个周末,时纯利来到医院看望父亲,都会握着他的手,告诉他这一周以来队上发生的新鲜事。工作不久,他又被安排负责垃圾装卸。寒风中,时纯利抢着站在下风口,尘土飞扬着扑来,他成了“灰人”。 时纯利从小在父亲亲切的笑容里长大,也是个热心肠。1976年,队里更新设备,时纯利被抽调当了一名清洁车司机。只要车一停,他不管分内分外,下车就抢着帮工人们装卸垃圾。“多做点事情心里踏实。” 话不多,干活儿抢在前头,老师傅们总说,看到时纯利,就好像看到了时传祥。
1990年,从小为父亲刷粪勺的时纯利凭着实干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那一年的清明,时纯利扫墓时告诉父亲:“爸,儿子没给你丢脸。” 继小儿子率先入行,时传祥的其他子女也陆续全部进入环卫战线工作,他临终前的第一个愿望实现了。
因为工作需要,1999年,时传祥的孙女时新春成为山东省胜利油田滨南社区胜滨环卫绿化队的一名普通职工,职责包括4000多户的小区楼道、8个公厕、20多个垃圾收集点的清洁工作。 小时候,爷爷被送回老家之前,她向村里人打听:我爷爷是什么样的?村里人告诉她:什么时候看见村里的小路被扫得干干净净的,准是你爷爷回来了。原来爷爷爱扫地——还是小孩子的时新春天真地想。多年以后,当她拿起扫把,大雪漫天中站在小区里送走寒夜的时候,真正体会到了以“扫地”为职业的辛苦。时新春工作第一天,同队的年轻女孩因为怕丢面子,戴上大口罩和大墨镜,天暗了才悄悄出来清扫。她自己却大大咧咧无所谓:怕什么,三百六十行,哪行都得有人做。直到一个接孩子放学的妈妈刺伤她的自尊:宝宝,你将来如果不好好学习就像她一样!时新春哭了。但是她没有因此再哭。“不理解是个别的,环境好了对更多的人有利,值。”
2004年,时新春当了环卫绿化队的队长。“原来老说咱们工人有力量,工人得懂了技术才更有力量。”时新春对技术革新近乎痴迷。为了扩大小区绿化面积,队里决定在小区里种植三叶草。可是第一批种子种下去没有几株活的。打了病虫药,丝毫不见好转。队员们经过土壤化验,才知道问题出在盐碱度高的土壤上。换土工作量大,成本太高,时新春开始带着队员们到处找专家、查资料,运用科学技术对土壤进行改良。嫩绿的小苗破土而出,社区里茂密的三叶草代表着幸运。用最新的技术防治病虫害、改装清洁设备……爱琢磨的时新春觉得比起闷头蛮干,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工作方式的革新更有利于提高效率。她找来社区内部环卫绿化方面的技术人员、农科院的专家等给队员们讲课,自己也利用业余时间啃完了企业管理的大专课程。同前两枚奖章相比,时家的这第三枚奖章有着更高的科技含量。
如今,京城里的旱厕早已不见了,高科技含量公厕、设有残疾人专用设施的星级公厕、移动公厕等“时髦”的厕所陆续出现。粪便清理靠汽车抽运,当年笨重的木桶、粪勺已成为馆藏。通过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时监控、精确指挥,环卫作业情况尽在掌握——机械环保时代,清洁工人成了开关机器的人。至此,时传祥临终前的第二个愿望圆满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