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钧,原名国懋,字少达,号雅勉,四川省达县河石坝乡河石坝村人。1910年11月26日(清宣统二年十月廿五日)生于一个小康农家。1916年在河石坝小学读书,课余参加家务劳动,放牛砍柴,刻苦用功,自立自强。1922年高小毕业,因家庭困难,自作主张投考在万县的四川省立第四师范。1923年春被第四师范录取。1924年,陈伯钧参加了学校反对国家主义的斗争。1926年被学校开除(因是活跃份子),适逢黄埔军校到重庆招生,陈伯钧报名应试。1927年1月考入军校第六期,在武昌两湖学院入学,编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第六期第一大队第二队学习;5月17日,独立第十四师夏斗寅进犯武汉,军校学生奉令编入中央独立师,在武汉卫戍司令叶挺的指挥下迎击叛军,陈伯钧被编入第一团,他勇敢作战,在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平叛后回师武汉;6月编入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教导团,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叛变,武汉形式紧张,陈伯钧决心革命到底,没有应父亲要求回家;8月2日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和教导团离开武昌乘船东下,开往九江,4日在九江被张发奎部队缴械,陈伯钧被解送到第四军的陆军医院附近,他趁乱逃出,去找南昌起义军,在高安县隐蔽下来,不久加入第二十军(军长贺龙)独立团任团部副官;8月中旬随部队到铜鼓县城休整,任新兵训练处主任;9月10日毛泽东到铜鼓,陈伯钧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第三营第六连一排排长,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9月11日挺进浏阳白沙镇,12日攻打浏阳东门市,19日随毛泽东进攻文家市,20日向江西退却,部队在萍乡芦溪遭到伏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陈伯钧所在的第三团担任后卫损失惨重,陈伯钧冲出重围赶上第一团;9月29日参加了三湾改编,任缩编后的第一团第三营第八连一排长,一度代理连长;10月毛泽东派游雪程、徐彦刚、陈伯钧三人到井冈山与袁文才谈判,部队上了井冈山;12月护送毛泽东去茶陵,回井冈山后任工农革命军教导大队(大队长吕赤)副大队长兼党支部书记。1928年1月参加攻打宁冈县城;3月开往湖南;4月调任第一团第一营第一连连长,到酃县掩护朱德、陈毅上井冈山;5月任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第一营第一连连长,参加了一攻永新等战斗;6月湘赣国民党军队十个团进攻井冈山,陈伯钧参加阻击由七溪岭进攻的敌军;7月在永新北乡进行阻击战斗中负伤,回井冈山养伤;8月下旬参加了黄洋界保卫战的部署。1929年1月,国民党湘军围攻井冈山,红四军向赣南转外线作战,陈伯钧因腿伤未愈留在井冈山,与红五军一起参加保卫战,红五军突围时,陈伯钧因腿伤行动不便被俘,关押在吉安监狱;5月被营救出狱,由赣西特委分配到北路行委,任第三游击纵队参谋长;10月游击队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三团,团长刘铁超,党代表罗万,陈伯钧任参谋长。1930年1月编入红六军,陈伯钧任红六军(军长黄公略,政委蔡会文)第一纵队(纵队长柯武东,政委李韶九)参谋长;2月24日参加攻打水南唐云山旅,26日全歼该旅,陈伯钧在作战中负重伤;5月任赣西南红军军官学校学生总队政委;7月任红军第二十军(军长曾炳春,政委刘士奇)第二纵队(纵队长胡冠南)政治委员;8月参加红二十军打吉安,再次受伤,到后方养伤;10月任红军学校第三分校学生总队政治委员;11月任红一军团第三军(军长黄公略,政委蔡会文)第七师师长,参加第一次反“围剿”;12月29日,第七师作为先锋军参加龙冈战役,此役全歼张辉瓒部。1931年1月3日追击谭道源师到东韶,歼灭一半;4月参加第二次反“围剿”;5月13日第三军伏击公秉藩师,将其全歼;5月23日攻击中村高树勋师,26日追击国民党第六路军朱绍良部;7月到兴国老营盘集结,佯动诱敌,参加第三次反“围剿”。1932年3月,第三军归红五军团(总指挥季振同,政委萧劲光)指挥,4月14日到龙岩,19日陈伯钧率第七师参加攻打福建漳州;6月到赣南,7月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9日在水口与敌遭遇激战,击退粤军;8月20日参加宜黄战役,全歼高树勋师;10月中央召开宁都会议,会议错误批判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陈伯钧因支持毛泽东而被调到瑞金红军学校学习。1933年1月31日,陈伯钧任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参谋长,投入第四次反“围剿”;2月27日参加黄陂战役,28日全歼敌第五十九师,俘虏师长陈时骥;3月20日参加霹雳山战斗,歼灭敌第十一师大部,重伤师长肖乾;5月19日任红军第五军团第十三师师长;8月1日被苏维埃政府授予二等红星奖章,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兼第十三师师长;9月归东方军指挥;10月参加第五次反“围剿”的一系列战斗,陈伯钧给中央写信陈述对反“围剿”战役的打法意见,受到“批判”。1934年4月,陈伯钧在新桥战役中击溃汤恩伯部两个纵队;10月18日从兴国出发开始长征,红五军团负责断后,掩护中央纵队;11月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12月18日陈伯钧复任红五军团参谋长。1935年1月17日,陈伯钧在遵义治疗腿伤,随军委四局行动;3月18日回第五军团,4月1日渡过乌江,陈伯钧率部与追击的国民党军反复鏖战,掩护中央机关;5月8日过金沙江,28日经安顺场到田湾;6月27日越过夹金山;7月4日与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在懋功会师;7月21日,军委调陈伯钧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参谋长,三次击退来犯敌军;9月8日,陈伯钧面见张国焘陈辞,同分裂活动进行坚决的斗争;10月被调任红军大学主任教员,被迫随红四方面军南下。1936年1月,中央公布了俄界会议上关于张国焘村物的决议,张国焘被迫北上;2月11日陈伯钧任红四军(军长王宏坤)参谋长;7月4日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军长;10月18日在老君坡与红一军团第二师会合,结束了长征。1937年8月任一二○师三五九旅旅长;9月2日一二○师誓师出征,陈伯钧率七一八团留陕北,5日到洛川主持工作;11月22日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6月调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12月任抗日大学第二分校校长,率队从延安出发去冀中。1939年3月,抗大第二分校第一期在陈庄正式开学;9月27日,日伪军1500人进攻陈庄,陈伯钧指挥第一大队迎击;11月7日,日伪军进攻抗大二分校的新驻地葛公村,陈伯钧指挥部队再次阻击。1940年5月当选为共产党七大代表,任晋察冀根据地七大代表团团长,率队向延安出发;10月到达延安,得知七大延期,乃于11日到八路军军政学院工作;11月7日军事学院成立,朱德兼任院长,陈伯钧任副教育长。1942年2月,陈伯钧主动申请到中央党校学习;5月调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10月任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旅长,协助年迈的王维舟旅长主持工作。1943年1月,陈伯钧等领导全旅进行了反摩擦斗争,组织大生产运动。1945年3月参加了中共七大,闭幕后返回陇东;8月调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10月陈伯钧被中央派往东北,11月走到承德时,中央军委令他留在冀热辽地区工作,参加了攻打遵化和保卫热河的指挥。1946年1月19日,叶剑英调陈伯钧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工作,任“热河执行小组”中共代表;1946年6月内战爆发,陈伯钧被派去东北,6月7日到齐齐哈尔,25日到哈尔滨;8月25日任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1947年5月任合江军区司令员,负责筹备战争物资,支援前方作战;8月兼任东北军政大学上干大队大队长。1948年5月任东北军区第一前方指挥所(司令员肖劲光)副司令员,参加围困长春;8月东北军区第一前方指挥所改编为第一兵团,陈伯钧仍任副司令员;10月19日长春解放,立即向沈阳急进;11月2日沈阳解放;11月24日奉命向关内进军,30日到达马相营,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2月3日,陈伯钧参加了北平解放军入城仪式,然后到天津主持警备工作;3月奉命南下策应渡江战役;4月30日,陈伯钧任四野第十二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第四十五军军长;5月16日到汉口;6月11日赴鄂城就任军长兼职;9月参加了衡宝战役;11月进军广西,12月占领柳州。1950年2月到长沙任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担负湘南剿匪工作,并协助刘伯承组建军事学院;12月调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训练部副部长。1952年春任军事学院副教育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8月任教育长。1955年3月任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9月23日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11月8日刘伯承到上海治疗脑病,陈伯钧代理军事学院院长。1957年9月调北京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叶剑英)副院长。1962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陈伯钧因刚直敢言遭到林彪的点名诬陷,受到冲击,在病重时还被揪斗、围攻、抄家。1974年2月6日,陈伯钧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六十四岁。
陈伯钧机智勇敢,作战顽强,曾被毛泽东称为“红军干才”,他性格直爽,刚正不阿,胸怀宽广,坦荡乐观,他主要的军事行为集中在红军时期,后期长时间参与军事教育工作,爱好读书、善于思考、长于写作。陈伯钧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