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仁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013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25日

周仁-培养人才

发布时间:2010-12-03 17:10:48      发布人: 天堂天使
     1917年2月,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执教机械工程。任教两年中,他讲的课既有理论深度,又善于联系实际,颇受学生欢迎。他教的学生中,有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严济慈,著名冶金学家周行健等人。回国后一段时间中,虽然未能炼出钢材,却为祖国培养了人才。
  1922年,周仁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机械系教授。其时他刚30岁,但他已有相当的教学经验。他把满腔热情倾注于教学中。讲解详尽透彻,深入浅出。他那儒雅的风度,平和的语气,加上结合国情的精辟分析常使学生听得入迷。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时机械系系主任、美国教授狄凯逊(Dication)讲的课,学生很不满意。于是,中国教育史上发生了一起罕见的事:1923年6月,机械系的一个班级在班长袁丕烈(现上海市政协委员)的带领下,向学校提出免除狄凯逊的职务,由周仁任系主任,其他班级也纷纷响应。校长虽然欣赏周仁的才华,但苦于不能随便和狄凯逊毁约、取消合同。学生们再次请愿,校长无奈,遂同狄凯逊商量,狄只好启程回国。此事一时在上海交通大学传为佳话。
  周仁还是中国早期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的创始人之一。早大1915年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尚处于萌芽时期,在美国留学的周仁等就感奋于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唤醒沉睡的祖国。于是,他与任鸿隽、赵元任、秉志、杨铨(字杏佛)、胡达(后改名胡明复)、章元善等9人在康乃尔大学创办了《科学》杂志,并成立了学社。1915年8月回国后,《科学》改在国内出版,学社也正式改组为“中国科学社”。这是中国第一个交流和传播现代科学技术的学术团体。周仁是该社第一届董事,系董事会五名成员之一。办社的宗旨是:“联络,研究学术,以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他们决心为普及科学技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社成立不到20年,除创办《科学》杂志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研究生物的机构——生物研究所;一个专藏科技图书的明复图书馆;一个专门出版科技图书的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
  《科学》在当时是一个权威性杂志,它为发现科学新星起了不少作用。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被大数学家熊庆来发现就是一例。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刊登了一篇华罗庚的文章,题目是《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正是这篇文章才使华罗庚——一个初中生开了先例进入清华大学这个高等学府当了助教。
  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综合性科普期刊《科学画刊》于1933年8月创刊。这个刊物就是周仁与杨孝述、冯执中、徐厚孚、徐宽甫、曹惠群、王琎、卢于道、宋乃公等筹划创办的。周仁还一直是这个刊物的特约撰稿人。时至今日,这个刊物仍然起着普及科学教育、提高科学水平的作用。
  1954年,周仁与刘彬、靳树梁、王之玺、魏寿昆、张文奇等在北京商建中国金属学会,于1956年10月正式成立。周仁历任中国金属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长。1956年在北京参加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周仁又与赖其芳、王涛、时钧、游恩溥、李国桢等创建矽(硅)酸盐学会。他被选为矽酸盐学会常务理事,并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个有关硅酸盐专业的学术刊物——《矽酸盐》。
  周仁一贯主张理论联系实际,主张科学研究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他亲自创办的冶金、陶瓷、玻璃、纺织试验场既是办实事、创实业的具体体现,又是致力于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先例。他治学严谨,为人谦和,悉心提携后进。他关心青年的成长,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著名科学家。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