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廖氏点滴初述
衡阳廖氏点滴初述
(作者:廖洪琪)
我们衡阳廖氏家族自始祖师道公开创家业至今,已历经千余年,近十个朝代,繁衍后裔四十余代,目前有人口近二十万,主要分布在衡阳、衡南、山、
常宁、耒阳、邵阳、湘乡、醴陵、永兴、道州、祁阳、安仁乃至外省四川、陕西、广西、云南、广东等及海外也有不少。世脉繁多,目前了解主要有衡山、常宁、黄牌、宝盖三甲,东乡五、七甲,耒阳新市街七甲,新城斯田,大三、
六、七、八甲,瓦子坪,长乐易赖街,上下车等等家族。其历史辉煌,名人辈出,饱受湖湘文化熏陶,族风淳朴,族业恢宏,对国家、对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一个优秀的廖氏家族。
始祖廖公师道,字正彝,号尧汉,世住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下码头。父亲名日新,祖父名迈,曾祖父名晖。据瓦子坪等族谱记载,生于唐代武宗会昌二年(公元八百四十二年)八十二岁,据大胜族谱记载,生于后周显德二年(公元九百五十五年),享年九十九岁。殁葬于衡阳市南门正街两路口。僖宗时为江南道都御史,封授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宋初,道公偕侯氏由吴西迁往楚南,卜居衡阳城南门外,生子八人。元朝初年,其嗣孙景忠公(大寿)率子原隆、政、常、瑛、宁,由南门迁居湖陂桥,后又居于金兰,嗣后各择仁里。隆公落大胜,编立六、七甲。宁公落狮子桥。常公开瓦子坪、长乐、易赖街、上下车族。政公开光政三甲。瑛公落金兰,编八甲。数百年后,各族子子孙孙可谓千枝万叶,至清朝中后期,各族一些贤达组织修族谱,每三十年一修,至今一般六修,有的七修、八修。因当时山川隔离,音问不通,各自为谱,各立班行。最近大胜廖氏三、六、七甲三族派贤达赴常宁、耒阳、衡南、衡山等地寻祖问亲,找来部分族谱资料,现编印成各族世系图表(附后)和部分族序言(附后),供合族共同研究。这些资料反映,由于岁月久远,族众盛多,大支分支世脉十分繁杂,各谱上人名、地名、时间等相符者不多,但始祖尧汉、尧翰、思道均位其首,堂号、重要人物廖刚、绍升、隆、政、瑛、常、宁、景公等相互有载,年代基本相符。
始祖嗣孙在各地秉祖德遗风,承世训之谆谆,身体力行,不忘忠信,逐使,仕者廉,读者奋,耕者勤,贾者信,不骄不馁,奋勇前行,因而涌现出许许多多历史名人。唐末廖爽,宋代廖刚,明初廖永安、廖永忠,还有廖融、廖谦等等,他们彪炳史册,世代流传。近代为新中国建立与建设而英勇奋斗,不惜牺牲者亦大有人在。
祖德流芳,我们衡阳廖氏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优秀的宗族文化和伦理道德。“万石廖氏”、御赐“世綵堂”、名人轶事等美名传后世;道公之妻侯氏不求富,不求贵,只求一斗芝麻人的宏愿和侯氏殁葬袁家巷时出现的“神女天葬”之故事,传播至今,孺妇皆知。如此等等,这些为国家生存、发展,为民族的振兴、家族的兴旺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各族的家规、家训、礼节仪式为社会、为人们的团结、友爱、和谐,及国家的繁荣昌盛发挥积极而有成效的作用。
吾辈后嗣有志之士,编修衡阳廖氏家族历史,上承先辈世脉,下记后嗣之支脉,本本原原,比联绳贯,清清朗朗,共写亲亲长长之谊,合族上下欣慰之至。
洪琪撰稿
庚寅年春
说明:
2010年清明时节,衡阳廖氏在衡阳县洪市镇袁家巷隆重举行“衡阳廖氏始祖祭祀暨重修墓园落成庆典”,廖振武、廖惊涛和我等三人,受“衡阳廖氏始祖墓园筹委会”之邀请,代表“大胜雨露堂”这房,出席了庆典,筹委会向我房赠送了10本纪念册。
这篇“衡阳廖氏点滴初述”一文,选自《衡阳廖氏始祖墓园落成纪念册》,作者廖洪琪。廖洪琪,大胜皂公塘人,原台源联合学区副主任,中教一级教师。他与我们都是六甲的。
收录此文于此,以资对父亲母亲的缅怀之情。
大胜廖氏六甲第二十三代嗣孙大平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