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韦尔斯利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9483400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2年04月29日

威灵顿影响

发布时间:2012-04-29 15:01:05      发布人: 孝行天下


编辑本段政坛贵族内阁要角  威灵顿在国外的经历使他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党派政治人物。他虽然加入利物浦伯爵的托利党内阁担任军械总
威灵顿公爵纹章监,但不因此就反对此后的辉格党政府。他说︰“派系斗争大大损害国家的利益。”当曼彻斯特举行要求国会改革的示威而发生彼得卢大屠杀以及出现企图谋杀内阁成员的加图街阴谋时,滑铁卢战役后的群众不满情绪已达到沸腾的地步,这时,威灵顿更加贴近了维护法律和秩序的党。1822年颇孚众望的乔治·坎宁继卡斯尔雷子爵任外交大臣。尽管坎宁反对和会的体系,威灵顿却亲自驳回乔治四世对坎宁的个人反对意见,而相信时至今日,和会的体系已经稳如盘石不可动摇。当坎宁收回英国对欧洲的一切承诺时,威灵顿唯有痛苦地自责而已。1822年召开维罗纳会议时,他极力平息欧洲各盟国之间的争端未果,1826年在俄国又未完成外交使命,这两次失败更增加了他的苦恼。威灵顿是一个直言不讳的人,他不适合于执行坎宁的狡猾政策,但是国外却认为他为人诚实而敬重他。
1830年的威灵顿  1825年威灵顿转向爱尔兰问题,归纳为这样一个左右为难但必须着手解决的基本矛盾︰只有允许天主教徒参加国会的要求(即所谓的天主教解放)才能结束政治性的暴力行动,但必须保持新教作为国教的优越地位。他私下研究一种解决方案,认为罗马教皇必须与英国君主订立协约,最低限度要保证不准天主教神职人员滋事,以此作为他们「解放」的先决条件。但是,当坎宁这位不合格的解放者于1827年4月出任首相的时候,威灵顿感觉到新教的优越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他和皮尔带领一大批人退出政府。他还辞去统率军队的职务。这被认为是对国王本人的冒犯,乔治四世国王对着他的背影气的大叫:“威灵顿,你竟敢这样对朕,宫廷侍卫劝说国王,还是算了吧,他既然不怕拿破仑,您就不要指望他会怕你。”这一行动被解释为对国王选择他的对手当首相的不满。在否定这种议论的时候,威灵顿冲口说出︰他是一个军人,如果认为自己适合当首相,那简直「比发疯还糟」。同年8月坎宁去世后,他应国王的要求重掌军务。不到5个月,坎宁的继任者戈德里奇子爵即挂冠而去,国王挑选他是因为他异常软弱,国王想自己控制国家,但地中海爆发了海战,俄国和英国联合起来替希腊起义者同土耳其作战,英国内阁一片混乱。没人能控制局势。1828年1月9日英王在温莎召见威灵顿公爵。国王穿着邋遢的上衣,坚持威灵顿应该出任首相。公爵认识道:“他将担任一项他既没有受过训练,又不喜欢的工作。”他不喜欢抛头露面,他没有在公共场合演讲的天才。他的政见属于一位爱尔兰新教贵族的政见,也属于这样一位军官的政见:他认为命令必须服从,违反命令的人必须严惩。而这些品格和官场格格不入。首相时期  这位公爵的目标是经由重新统一托利党以缔造一个强大而力量均衡的政府。他不情愿地再次辞去总司令一职,
5英镑纸币上的威灵顿邀请以赫斯基森为首的坎宁派出仕,而抛开托利党极端分子,因为他们与自己的温和政策不兼容。对于右翼如此敬而远之,左翼又开始发生矛盾。反对派要求大规模改革,而赫斯基森集团表示同感。公爵明智地作出让步,首先是教会问题,他自动改革宣告非国教徒有罪的《宣誓条例》和《社团条例》;其次是《谷物法》(禁止输入外国贱价粮食)问题,他实行了比他本人和农业利益期望中更开明的改革。但不久以后他在国会改革问题上与赫斯基森派发生正面冲突,5月该派总辞。紧接着出现了另一场危机︰在爱尔兰克莱尔的补缺选举期间,继赫斯基森的大臣职的维齐-费兹杰罗极力保持他在国会中的席位,却被爱尔兰的天主教领袖奥康内尔击败。维齐-费兹杰罗本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亲天主教人士,他的落选给公爵敲下警钟︰只要不给予「解放」,任何托利党人也休想在南爱尔兰获胜。大有发生内战的可能性。1828年8月威灵顿遂承担起其戎马一生最费力的政治职责,劝说乔治四世、当时下院领袖罗伯特·皮尔以及大多托利党人同意天主教解放,这些人过去一直认为此项改革无异于革出教门。由于威灵顿独一无二的威望,国王完全被他吓住了,即使以前那些伟大的首相也不得不向国王、贵族和下院屈服,而他却用任何一位首相都不会采用的方式向国王说话,使他们听从他的摆布。皮尔的立场也同样令人棘手。他是个公开声明的新教徒,因而坚持只有让他当后座议员才能支持「解放」。但是,威灵顿的耐性和皮尔的义气终于占上风,皮尔同意继续领导下议院。托利党的一些极端分子竟「向后转」,公然违抗威灵顿的最后命令,但是该党大多数人则表示服从。因此,1829年4月尽管托利党已经分裂,天主教解放变成了法律,这是公爵在政治上最大的胜利,附带一出闹剧︰他与出言不逊的托利党极端分子温奇尔西伯爵进行决斗。结果谁都没有受伤,温切尔西为他的话表示了歉意,公爵摸了一下他的帽子,说了声早安,就催马回了伦敦。
  有时,人们批评威灵顿没有定见。现在看起来,他只是秘而不宣,不愿意过早地公开他的想法。他要进行某种形式的「解放」的愿望可能在1825年左右已明白透露。
  人们对于进一步实行改革的要求已经受到威灵顿本人成就的鼓舞,由于1829~1830年度的农村饥馑而如火如荼;辉格党领袖格雷伯爵第二则趁机掀起国会改革的新浪潮,其方案是允许伯明翰一类工业城市在国会中有代表,以取代贵族和士绅私人操纵的选区。1830年乔治四世去世而由威廉四世继位后举行大选时,就有了对威灵顿在贫困和失业问题上的听天由命态度表示不满的机会。同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七月革命)大大鼓舞了英国的改革派。虽然威灵顿的内阁继续存在,却已经软弱无力,而赫斯基森的突然死亡又破坏了暂时性的和解计划。威灵顿认为国会改革不是一种灵丹妙药,而是立宪制度的自戕。他在国会召开前两星期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斥责改革是破坏性的,并表示他反对改革的决心不变。11月2日他发表一篇坚决反对任何改革的宣言,使得国会大吃一惊。改革派与报仇心切的托利党极端分子纠合一起,15日将他击败。次日皮尔迫他辞职,由格雷继任。
  作为一名忠于国家的军人的威灵顿,曾经表现出神奇的才能,能猜出「山的另一边」存在什么东西。然而,由于缺乏政治想象力,他认为改革的另一边是革命——「采取正当法律程续的革命」。由于这种错误看法,他理所当然地被称为反动派。
编辑本段晚年岁月  这位公爵虽然在野,继续反对格雷要使上议院通过改革法案的企图。威灵顿的窗户两次被激进的暴
晚年的威灵顿徒捣毁,他的铁制百叶窗有助于塑造一位「铁公爵」的形象。巨大的斗争在1832年5月的危机时达到最高潮,眼看要产生法国七月革命那样的结局。国王拒绝册封足够的新贵族以战胜敌对的上议院议员,格雷辞职了,威灵顿拼凑一个轮替的政府班子没有成功。面对着混乱不堪的局面,威灵顿依然反对改革,然后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撤退,劝说他的追随者在6月改革法案成为法律之前与他一同不出席国会。然而,在「滑铁卢日」他受到愤怒群众的袭击。「选择这个奇特的日子」他只讲这么一句话。
  威灵顿弃权拯救了上议院,在领导上议院托利党期间他继续控制他们不与下议院发生灾难性的冲突。只要有可能,他就支持国王的政府。1834年威廉四世以政变方式解散了梅尔本子爵的辉格党政府,召请威灵顿组阁;但是,65岁的公爵回答应任罗伯特·皮尔为首相。对一个政治人物来说,此种让贤的举动最罕见,因而受到一些称赞。但皮尔当时在意大利,所以在1834年的11月到12月中有3个星期威灵顿作为临时首相和其他大部分部门的临时部长。他实际上集财政部、内政部、外交部、和陆军部各大臣于一身,成了名符其实的独裁者。他的简洁明快的说话方式成了英国军人对谈话艺术的贡献。当皮尔12月9日抵达英国,他交出了除外交大臣之外的所有职务。在皮尔下台,梅尔本上台之后,他就不再内阁中任职了。他还担任了许多其他职务,他还担任牛津大学名誉校长、伦敦塔总管、汉普夏治安长官和领港协会十三主持会员之一(后为会长)。另外,维多利亚女王尊之若父。他犯下的错误是在余生10年中一直担任军队总司令,因为他已不再实施后来迫切需要的各项改革。 但是,当宪章派即将起事的时候,由于他的冷静处理,防止了任何骚乱行动。
  随着岁月的流逝,公爵在议会的影响越来越小。但他的名字所具有的魅力依然如故。71岁时,普鲁士国王要求他统帅日耳曼联邦军队。当时欧洲还没有产生一位能与他声誉相媲美的军人,接着,威廉四世1837年去世,一位叫
威灵顿的葬礼维多利亚的意志坚强的少女登上了王位。在皮尔和托利党于1481年重新执政时,威灵顿在内阁中成为不管部大臣,虽然不管具体事务,但是在危机时刻,他坚定的声音易于对各种激进的意见起节制作用。他在1848年显示的旧本领又重演了一番。当时为否废除谷物法上发生了分歧,保守党分为了两个派别,许多老内阁成员们仍然支持罗伯特·皮尔,但大多数的下院议员支持新的领袖德比伯爵。由于他再一次命令上议院议员向后转(这回是就《谷物法》问题),他得以使皮尔将此法废除。海德公园街角的阿普斯莱府是他的城内公馆,人称「伦敦门牌1号」。 作为五港同盟的总监,他在自己喜爱的住所沃尔默城堡因中风去世。死后举行盛大的国葬,这是英国最后一次显示各种纹章的葬礼。埋葬场所为圣保罗大教堂。
编辑本段私人生活
威灵顿雕像  威灵顿工作的节奏是极快的。他每天早起——他一旦醒来就“不能承受躺在床上的滋味”——他常常只睡6个小时或更少的时间。甚至到1815年他不再出征后,他仍然睡行军床,这也反映出他并不关心个人享乐。西班牙将军声称威灵顿经常说军队要“在拂晓”开始行军并吃“冷肉”,使得他开始害怕干这两件事。当有战事发生时,他在早餐和晚餐中间几乎从不吃东西。在1811年退回葡萄牙期间,他只靠吃“冷肉冷面包”维生(这使与他一同进餐的参谋们都感到绝望了)。但是他以他所饮用与提供的好酒享有盛名,他经常在正餐(晚餐)是喝一瓶——按他一天的标准并不算太多。
  他很偏爱使用高科技的机械工具,他也因此成为了不列颠军队中最早使用榴霰弹与康格里夫火箭的将领(虽然他之后对这种火箭糟透了的精准度而感到失望)。他也设置了一个专职破译截取的法军电报的军官职位。另一方面,虽然做了一丝不苟的准备工作,他的补给队还是由驮货物的骡子和牛车(轮轴不上润滑油)组成(如果有可以利用的河流的话,还包括货船)。
  他很少在他的下属面前流露出情感。但是,就在萨拉曼卡之战前,威灵顿一边用小望远镜观察法军的调动,一边嚼着一只鸡腿。他发现法军左翼过分地展开了,意识到他可以对那儿进行一次成功的攻击,于是他把鸡骨头往天上一扔,大喊道:“法军败了!”还有一次,在图卢兹之战后,当他的侍从官将拿破仑退位的消息带给他时,他穿着他的靴子原地转起了圈子,并打了几个响指,有点想在跳即兴的弗拉门科舞蹈。尽管他是著名的苛刻并用铁腕手段维持纪律,威灵顿也深深地关心他的士兵们。他在波尔图之战及萨拉曼卡之战结束后没有追击法军,因为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追击逃敌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员伤亡。另外,他唯一依次公开地表现出悲痛是由于他士兵的惨痛伤亡:在悲惨且代价昂贵地占领了巴达霍斯之后,他看到缺口处英军士兵大量的尸体时流泪了。在这个背景下,再看他在维多利亚之战后写的那封著名的信中称呼他们“地上的渣滓”,就可以看出他的激烈情绪是由他对他们擅自解散队伍的失望和对不服从命令的愤怒而引发的。
威灵顿公爵夫人凯瑟琳·基蒂  公爵一再使用「国王和人民的忠实仆人」以及诸如此类的词句来形容自己,这些词句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他主要受到尊敬的自我奉献精神。在服装和通信方面许多有趣的个人特点再加上对答如流的机敏天才使得他不但是英雄而且是个「名角」。他对一个敲诈勒索者的著名回答是︰「你公开发表好啦!」他的婚姻不甚美满,凯瑟琳既过分疑虑又极端崇拜他,她于1831年4月24日去世。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曾编辑他的最后「消息」,二儿子的孩子们很受他钟爱,正如他对所有的孩童一样。他与伦敦著名的七公主俱乐部的女主人哈丽特(查理之妻)、安杰拉、布岱特-古茨、哈丽特·阿巴斯诺特以及其它一些女人的热烈友情显示他如果与一个聪明的女子结合可能会是美满幸福的。不过,在其部下的军人大家庭的友爱中,他可能是最幸福的。有些近代历史学家反对「铁公爵」的谥号,理由很充分,因为他既不冷酷,又非铁石心肠。然而,他本人倒是往往以严格维护纪律自夸。在他喜欢讲的一句格言「我只是个堂堂男子汉」中表现出他那打动人心的坦率真诚和毫不浮夸的纯朴天性。
编辑本段生平年谱
威灵顿雕像  阿瑟。维尔斯利(ARTHUR WELLESLEY) (1769-1852)
  威灵顿公爵,塔纳维拉(TALAVERA)子爵,杜罗侯爵
  绰号:铁公爵(IRON DUKE)
  1769年5月1号在杜布兰(DUBLIN)出生在一个英国和爱尔兰血统混合的家庭
  在杜布兰度过他的童年,性格郁郁寡欢,喜欢孤独的散步。后来去了大名鼎鼎的伊顿公学
  接着他去了法国,他学会了一口流利正宗的法语 ,在法国安洁尔军校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军事培训
  1793年开始搞政治活动
  从1793-94,他在佛兰德尔(FLANDRES)战役期间指挥英军第33步兵团,年仅24岁
  1794年,多麦尔(DOMMEL)会战
  1796年到达印度,在印度以中校的身份度过8年,他的哥哥理查德被任命为印度总督
  后升任师长
  印度马拉塔(MARATTA)战役大获全胜,与此同时,法国年轻将军波拿巴在埃及大放光彩
  1805年重新回到伦敦,波拿巴称帝。 竞选成功,成为议员。政策极端保守。
  1807年,他被派往哥本海根,在那里大败丹麦军
  1809年指挥葡萄牙远征军
  在托尔斯-维德拉斯(TORRES-VEDRAS)让号称“风暴”的法军将军朱诺也无计可施
  接着他解放了整个葡萄牙,签定散特拉(CINTRA)协定
  1809年四月驻守葡萄牙
  5月12号在奥博尔托(OPORTO)打败被拿破仑称为“帝国第一指挥官”的苏尔特
  他在西班牙连战连胜:1809年六月,凭借塔纳维拉之战胜利,他成为威灵顿和塔纳维拉子爵
  1810年他攻下了阿尔梅达(ALMEIDA)堡垒
  1812年四月,巴达乔滋(BADAJOZ)大捷
  1812年,撒拉芒格(SALAMANQUE)胜利
  1812年七月,阿拉皮斯之战胜利(ARAPILES),打伤马尔蒙
  1812年8月12号,他攻占马德里
  苏尔特重新带大军打来,由于法军快速的运动战和兵力悬殊,威灵顿被迫撤退
  1813年5月,威灵顿反攻
  1813年6月21号,在维多利亚之战大胜法军。被授予杜罗侯爵和威灵顿公爵的称号
  11月翻越比利牛斯山脉
  1814年三月占领法国南部城市波尔多
  1814年8月30号,图鲁斯(TOULOUSE)战役中断,苏尔特听到了拿破仑退位的消息后放弃的战斗
  去马德里协商英国为解放这个国家所应得到的回报
  路易18在位时成为英国驻法国大使
  拒绝指挥英军赴美洲远征军
  参加维也纳大会,坚决维护法国在欧洲强国中的地位,反对分裂法国的提议
  比利时战役,指挥英荷联军
  夸特布拉斯与内伊打成平手,利用良好的地形当住了法军元帅的进攻
  1815年在滑铁卢之战中,率领反法联军打败了欧洲四大名将之一——拿破仑·波拿巴,结束了百日王朝。
  1828年成为英王乔治4世的总理,政策依然保守
  1830年11月辞职
  1834年在皮尔政府内任外务大臣,一直到1835年4月
  1852年9月14号死于瓦尔麦尔(WALMER)城堡。在圣保罗大教堂以国葬形式下葬。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