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的奠基人戴芳澜
19世纪初只有少数几个外籍教授在我国少数几所大学讲授植物病理学课程,偶尔也有中国教授授课,但他们并非植病专业人员,而大多是植物学家或昆虫学家的“客串”植病教授。1920年戴芳澜回国后,就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根据自己对国内农作物病害的调查研究,以及同代人的调查资料充实了他的讲授内容,使植物病理学这门课程有了一个系统。他讲授内容的特点是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在那个时期,要做到这一点,实在是不容易,因此他确立的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系统的基础,至今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他一生的抱负是要为我国培养一代有水平的植物病理学人才和真菌学家,以期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本国的农作物病害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尽量鼓励他的学生们向植物病理学范围的各个方面发展。在他50余年的教学和科研中,他确实培养出了大批有水平而“敬业乐道”的植物病理学家和真菌学家,如魏景超、黄亮、林传光、仇元、王清和、周家炽、裘维蕃等等。现在他的弟子及其弟子的弟子遍及全国,可谓桃李满天下。
1929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成立,当时的会长邹秉文忙于其他事务,会务工作主要落在戴芳澜肩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戴芳澜便召集在北京的一些老会员商议复会,并在1949年12月19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复会大会,临时推选他为理事长负责筹备第一次代表大会。1953年举行第一届代表大会之前,戴芳澜就着手组织全国各省市的地方分会,重新登记并吸收会员;全国推选出代表20余人,加上邀请列席的共计80余人。在这次全会上正式推选他为理事长,编辑《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极力保护这些档案资料,使中国植病学会至今有档可稽。
1962年困难时期,范长江建议昆虫学会和植物病理学会联合活动,组成“植物保护学会”。戴芳澜考虑到这样联合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植保工作,同时可节省国家开支,同意暂时成立“中国植保学会”,但主张保留《中国植物病理学报》的独立性,以维持学科的发展,并在适当时期恢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的独立活动。其后他担任了第一届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可惜,当1985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脱离中国植保学会而独立活动时,戴芳澜已辞世12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