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哥哥夏耀堂
今年12月25日是石首籍开国将军、兰州军区后勤部原部长夏耀堂逝世30周年纪念日。在缅怀这位身经百战而屡立战功的传奇式人物的日子里,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谒了将军的故里——高陵镇石安村8组下三兴公屋场。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我们几经辗转才找到了将军现在惟一在世的亲弟弟——夏友堂。追溯远去的岁月,这位84岁的老人含着热泪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光荣的一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后勤部原部长夏耀堂生于1908年,在家里排行老大,下有夏昌锦和夏友堂两个亲弟弟。民国11年(1922年),由于家庭贫困,夏耀堂在读了几年私塾后因交不起学费,只好辍学回家务农。
民国18年(1929年),石首成为湘鄂西苏区的活动中心,夏耀堂毅然参加了暴动队和互济会(乡苏维埃政府设立的群众互助组织)。由于表现出色,次年被组织推荐到焦山河军校(湘鄂西赤色干部学校)学习培训。民国20年(1931年)春,夏耀堂和二弟夏昌锦携带县苏维埃政府出具的介绍信,奔赴湖南华容县注滋口参加红军(部队番号是湘鄂西赤色警卫队江右军第八大队,朱祖光任大队长)。当时,由于革命斗争的残酷性,部队首长出于对其家庭的关心,劝夏耀堂、夏昌锦两兄弟只留一人参军,另一人则回乡务农。于是兄弟俩经过商量,最后将弟弟夏昌锦送回了老家(夏昌锦于1953年病逝)。
夏耀堂参军后,随即编入红三军九师二十团当战士,不久任班长,次年入党。1933年在川鄂边界东元河的一次恶战中,夏耀堂率先攀上峭壁,凿开洞口,英勇打败顽敌,并缴获了大量粮食和物品。贺龙闻讯,连连夸奖道:“夏胖子(指夏耀堂)有办法!”1935年10月,夏耀堂跟随贺龙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秋抵达陕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夏耀堂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保卫延安和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等重大战役。建国后,夏耀堂历任西北军区兼第一野战军后勤部副部长、兰州军区后勤部部长等职,一生所经手的钱财物不计其数。1955年,夏耀堂被党中央、毛主席授予少将军衔。1959年因病离休,1972年12月病逝于西安。
两次回家乡
夏耀堂参加革命40多年,只有两次回家乡省亲。关于这两次回乡的情景,作为历史见证人的夏友堂如今回忆起来仍恍如昨天……
第一次回乡是在1952年10月。夏耀堂是个孝子,在外许多年,他最想念的亲人就是母亲(父亲已在解放前去世)。他这次回来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看望家乡的父老乡亲;二是接年迈的母亲到兰州安度晚年。
时任兰州军区后勤部部长的夏耀堂,从兰州坐火车经西安——郑州抵达武汉,再从武汉转乘轮船抵藕池口(当时归石首管辖,现属公安),上岸后一路徒步回乡。他此次回乡,没有向沿途任何政府部门打招呼,随行的除有夫人温振杰及一双儿女外(儿子夏毅,小名蛮子;女儿慧丽),还有两名警卫,一名秘书。离家20余年,夏耀堂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感到分外亲切。一想到自己马上就要见到朝思暮想的白发亲娘,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快到村口时,天黑了,此时家乡稀疏的煤油灯光忽明忽暗。在夏耀堂眼里,家乡的景物与20多年前好像没什么两样。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夏耀堂在夜色中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的老屋。然而此时家里的亲人已经睡下了,周围寂静无声。这时,夏耀堂轻轻走到窗子前喊道:“娘,我是耀堂,我回来了!”话音刚落,屋内大哗。“谁呀?你再说是谁呀?!”“我是耀堂,我回来了!”立时,大人、小孩全惊动了,屋子里响成一片。“儿啊!你在哪里?娘等得你好苦啊……”母亲又惊又喜带着哭腔的声音一声接一声传出屋外。待大门一开,母子俩一下子便相拥着泣不成声……看见这母子相会的动人情景,在场的人无不泪流满面。由于夏耀堂的回乡,使这个偏僻的村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夏耀堂回到家乡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栗林河两岸,乡亲们都纷纷赶来一睹这位“大人物”、“大军官”的风采。一时间,夏家屋里屋外都挤满了人。堂屋里,一大群夏耀堂儿时的光屁股朋友把他团团围住,问长问短。这时,屋外有人喊:“夏大人,大家都想见见你!”夏耀堂随即回音:“好,我给乡亲们讲几句话。”
少顷,二弟夏昌锦、三弟夏友堂把家里吃饭的老式方桌抬出来摆在大门口,权作讲台。夏耀堂走出屋外,连连向众人打招呼。为使大家都能看见自己,他干脆一个纵身便跃到了桌面上。他笑着向乡亲们拱拱手,并左右行军礼,然后连连向大家问好。
面对眼前一片黑压压的父老乡亲,夏耀堂动情地说:“乡亲们,我离开家乡20多年,无时不在想念故土亲人啊。走了中国许多地方,还是觉得只有家乡的水最甜,人最亲。乡亲们,现在解放了,老百姓当家作主了,我们该扬眉吐气了,受人剥削和欺侮的日子不会再有了!以后大家就一心一意搞生产,安安心心过日子吧!孩子要多读点书,对老人要多孝顺些。只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舍得流汗出力气,我们就一定能够过上好日子!”他的话,赢得了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随即,夏耀堂把从西北带来的一些土特产作为礼物分发给大家,乡亲们一个个乐得合不拢嘴。
在后来的日子里,夏耀堂登门拜访了许多亲朋故友,还到附近湖南安乡县的官垱镇、公安县的黄山头镇和本县的藕池镇、茅草街等农村集镇随意走了走,看了看。这些普通的农村集镇,都是将军儿时经常光顾的地方。此番重游,他仿佛沉浸在对儿时的回忆之中。
随后,将军率夫人、儿女祭扫了父亲夏德榜的墓地。
这一次回乡,将军在家里住了20天。临走,他热情地接母亲回兰州安度晚年。就这样,母亲高兴地与儿子第一次出了远门。
第二次回乡是在1953年12月。夏耀堂母亲车氏到兰州后仅一年光景,一天突患重病,终因抢救无效而不幸去世。万万没有想到,将军此次回乡,却是护送母亲的灵柩而回来的。
回乡时天上下着小雪,地上有些泥泞。夏耀堂一行乘火车、转轮船,从藕池码头上岸,然后跋涉50多华里,将母亲的灵柩终于抬回了家中。从甘肃兰州启程抵湖北老家,途中辗转奔波了20多天。
在安排葬礼时,夏耀堂明确表态丧事从简:不惊动地方政府,不做斋,不做道场,不打三棒鼓。母亲的灵柩只在家里停放了三天便悄然下葬了。至今,我们仍可以在夏将军的老屋场上看见有一座夫妻合葬墓,那就是将军父亲夏德榜、母亲车氏的安眠之处。墓前有一块石碑,上书一幅对联:“龙栖宝地生福果,风凌云汉绽贵花”。
第二次回乡,夏将军在故乡只逗留了一个星期。丧事完毕,他便匆匆返回了兰州。此后,夏将军再也没有回来。
夏耀堂将军戎马倥偬40余年,一直从事部队后勤工作。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不仅为部队筹措了大量的军需物资,而且为部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清正廉洁,两袖清风,虽然其经手的钱财物不计其数,但从没有从中获取半分钱的好处。早在延安时期,为了解决指战员的给养问题,他深入敌占区历尽艰辛筹集粮食,尽最大努力保证了部队的粮食供应。他通过我方关系,多次长途跋涉到山西文水,交城一带向商人购买布匹、食盐、药品和军械器材,为部队夺取战斗胜利提供了军需保障。贺龙元帅曾在八路军120师的一次总结大会上赞扬道:“(120师)外有曾祥煌,内有夏耀堂。”曾祥煌是原解放军38军政委,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人称“虎胆将军。由此可见,夏耀堂为革命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已得到了充分肯定。
夏耀堂一生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战争时期,虽然他手中掌管的钱财物无数,但他穿的衣服却是补了又补。1940年他与温振杰结婚时,也是穿着旧军装举行的婚礼,而且洞房内只有一床军用旧被子。解放后,他身居高位,艰苦朴素仍不改初衷。在平常的工作中,他从不因私事使用公家小车,几个孩子上学都是他骑自行车亲自接送。一次,部队接规定配发给他一台收音机,他硬是坚持用自己的工资付了钱。1953年母亲病逝,部队发给他一定的安葬费用。而他仅只为母亲买了一口棺材,其余的钱又如数退还给了部队。夏将军1972年病逝后,其弟弟夏友堂在整理遗物时,竟发现全家没有一件值钱的物品。最后,将军夫人好容易找到了一顶新军帽和一双毛皮鞋,才作为“礼物”郑重赠送给老家亲人作纪念。遗憾的是,这可怜的一点物品也在后来遗失掉了。将军没有留下任何财物,但为后人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今,将军夫人温振杰(现在83岁)依然健在,在家安享晚年。女儿夏慧丽不久前也以正师级身份退休(原在海军301医院担任领导职务)。将军的儿子夏毅目前在中央军委装备部工作,少将军衔。1998年,家乡石首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洪灾,夏毅将军曾个人捐款3000元支援家乡灾后重建工作。本报就此事进行过报道。
将军故居旧址坐落在栗林河畔的一个台地上,老屋早已被拆毁,现在只留下几个废弃的石礅和几块残破的石板。将军故居旧址上现在住着两户人家,一户姓田,一户姓唐。夏耀堂父母的合葬墓就位于田姓农户房屋的后门外。几丛枯黄的野草仿佛在轻轻絮语,好似在诉说着昨天的故事。田姓农户告诉我们,夏将军老屋是在“大跃进”时期被拆毁的,原是“9柱11檩”的砖砌瓦屋。夏家老屋拆除后,当地人又在故址上兴建了生产队队屋。后来几经易手,渐渐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每年清明时节,将军后人总会远道相约到这里扫墓、凭吊。伴随一阵阵轰隆隆的鞭炮声,墓地上升起了浓浓的烟雾。烟雾里,人们又仿佛看见了夏耀堂将军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