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至成传略
发布时间:2010-01-23 09:09:54
发布人:
天堂天使
杨至成,乳名梦清,学名杨序清,侗族,贵州省邛水县(后改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人。1903年11月30日(清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十二日)生于一个富裕的大户人家,在他出生前两个月,父亲外出做斗笠生意,途中遇害身亡。1910年起,杨梦清入本村私塾启蒙,取学名杨序清,他一有空就教家里的长工们学珠算、读三字经,还和长工们一起上山砍柴、放牛、下田插秧。1915年考入邛水县城高等小学读书。1918年杨至成在县城高等学堂毕业,赋闲在家,不久考取贵州省立甲种农业学校蚕科。1921年初,杨至成从农业中学毕业,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在家办养蚕厂,但不到三个月就失败,父母给他找了一个农家女成亲。1922年春,杨至成为求做一番事业离家出走到云南,他三叔给他谋了一个职员位置。1923年到四川重庆,经舅舅介绍在滇黔联军第十八团当上士军需,随部队调迁到贵州、湖南、广东。1926年春,杨至成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5月加入共青团;本年秋转至武昌的中央政治军事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5月13日参加了武汉政府反击夏斗寅叛军的战斗;6月杨至成从军校毕业,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贺龙)第三师第六团第六连任指导员;7月转入中国共产党,随部队到南昌,8月1日参加了南昌起义,5日随部队撤离南昌城;9月下旬,部队在潮州、汕头地区被优势国民党军队围攻,受到严重损失,杨至成率数百名战士突围,随被打散的数百名官兵辗转闽、赣、粤、湘;10月与朱德的第九军会合,任连长;12月到韶关黎铺头。1928年1月22日,部队智取宜章县城,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杨至成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副官长;3月湘南起义军在敌人重兵围攻下受到严重挫折;4月杨至成随朱德向井冈山转移;5月4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杨至成任第十师(朱德兼任师长)第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第一营第四连连长;6月参加了迎击来犯的国民党军的战斗,腹部受伤,到后方养伤。1928年7月9日,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发动对井冈山的第一次“会剿”,杨至成任井冈山留守处主任,负责保护伤病员和医药供应。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向赣南转战,杨至成随红四军行动,回任第四连连长,参加了多次战斗,因左脚受伤任军部副官长,负责全军的后勤工作;3月15日红四军在福建长汀整编,杨至成仍任军部副官长,在长汀组织赶制出四千套军服,红四军第一次穿上了统一的制式军服,军容一新,军威大振。1930年4月,闽西红军组成红十二军,邓毅刚任军长,邓子恢任政治委员,杨至成任军部副官长。1931年7月随红十二军参加了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参与组织红十二军部队大布疑兵,使国民党军误认作红军主力,完成了调动敌军和疲劳敌军任务,为红军主力运动歼敌,粉碎“围剿”创造了条件。1932年3月,杨至成调任红军大学(校长刘伯承)校务部部长,不久兼任红军总兵站站长,亲自动手建立根据地的“赤色邮政”,使红军总司令部与各军之间、各军之间、军与师之间建立起有线电话网,红军总司令部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部与三个军团,沟通了无线电通讯联系。1933年1月,杨至成被任命为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在狠抓军工生产的同时,健全了政治工作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后勤建设,保障了反“围剿”前线的物资供应;6月,红军军工会议在瑞金军委总供给部军事工业局大厅召开,杨至成做了军工生产情况综合报告;10月,在红军军政学校第四期上干队供给班的基础上创办了红军供给学校,杨至成兼任校长,为红军培养出一大批后勤专业人才和后勤管理干部。1934年3月,临时中央左倾领导人不顾形式,在会昌集中兵力与优势国民党军决战,未能阻止敌人进攻而被迫撤离会昌,红军伤亡五千余人,左倾领导人不仅不清醒过来,反而埋怨杨至成犯了“官僚主义”,“不能从正规上补给红军”,降为科员;10月杨至成随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杨至成的“错误”得到澄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先遣工作团主任,负责开路部队的物资粮秣供应,为解决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物资供应作出了重大贡献;9月,中央红军一、三军团组成陕甘支队,杨至成任后勤部长;10月19日到陕北吴起镇,杨至成任中央军委采办处主任,负责解决红军初到陕北时的物资供应的采购任务;11月红一方面军番号恢复,杨至成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1936年2月参加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怔,负责前方物资供应;5月任西方野战军前敌总指挥部后勤部部长,随军参加了西征。1937年6月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卫戍司令员;7月7日抗战爆发,12月杨至成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6月,杨至成因多次负伤和积劳成疾,身体状况极差,被送苏联疗养,到莫斯科后被安排住在郊区一个叫空措沃的地方。1939年春,他们又搬到了一个叫库契诺的庄园式建筑里,这里的环境同样很优雅,杨至成参加了苏联陆军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班的学习;本年秋,周恩来右臂摔伤来莫斯科治伤,并特地来到库契诺看望学员们,他听了杨至成的汇报,检查了他的学习情况后夸他学得认真,成绩不错,鼓励他继续努力,取得养病、学习双丰收。1940年秋天,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邀请在苏联陆军大学学习的中共军队高级干部林彪、刘亚楼、杨至成等人参加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讨论李德在中国工作期间所犯错误的会议,杨至成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他用许多事实揭露了李德在中央根据地工作期间,同中共负责人博古共同推行了一套冒险主义路线,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红军长征中湘江突围的惨败,其间李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杨至成的发言得到与会人员的肯定和好评。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9月共产国际把中国的同志召集到莫斯科,杨至成等奉命准备回国,10月到达蒙古乌兰巴托,但因日军已封锁了边界,受阻于蒙古,杨至成去一家农场干苦力,给庄稼锄草,冬天时又先后去饭店干过跑堂的、抹桌扫地之类的粗活,也给人家放过马,形容枯槁,衣衫褴褛。1942年初被安排在华侨俱乐部工作。1943年3月,杨至成经人介绍到乌兰巴托市的一家中国饭店去干临时工,后在《中国工人报》当编辑。1944年1月被安排返回苏联的乌兰乌德,当地赤色互助救济会把杨至成接收下来,每月发给300个卢布,供他生活用,后从乌兰乌德互济会的宿舍里搬到市郊的一个集体农庄住了下来,不久因癫痫病又发作被送回乌兰乌德市,交给互济会,让他住在这里治病,病愈后到一家贸易公司去守夜看仓库,曾被诬陷偷盗;同年冬,杨至成把自己在中国工农红军中的工作职务,写了个履历表式的简介,请人翻译成俄文,然后找到乌兰乌德市党委机关一个管外事联络的负责同志努斯卡娅,搬到一家残疾人疗养院去休养。1945年2月终于乘火车回到莫斯科,找到留苏德中国人员,经过治疗身体好转。1946年1月16日,杨至成离开莫斯科起程回国,月底到达哈尔滨,随即到抚顺的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部长叶季壮)政治委员,一面领导后勤工作支援东北解放战争,一面抓紧建设后勤学校和大力开展军工生产;5月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第一梯队由叶季壮率领转到哈尔滨,杨至成率第二梯队在佳木斯,先后在佳木斯开办了军需学校、汽车学校、医科大学(下设六个分校)和护士学校;10月中旬,杨至成和女护士唐慧文在佳木斯组成了自己的新家,这是杨至成第五次结婚。1948年6月任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部长,建立了各种军事工厂和制药厂数十个,为东北解放区奠定了初步的物资基础,杨至成为东北战场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贡献甚大。1949年4月随第四野战军南下;5月任华中军区军需生产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军需部长,6月在武汉建立后方基地;10月任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1950年2月15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成立,林彪任主席,杨至成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1954年2月任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9月杨至成调到北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叶剑英)副部长。1955年9月23日被授予上将军衔,27日参加了授衔仪式,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5月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1962年初,杨至成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从这以后,杨至成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心脏病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不得不停下来休养。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杨至成对林彪等人残酷打击迫害干部很反感,不断受到冲击,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1967年2月3日,杨至成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享年六十四岁,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军委在京举行追悼会。 5W5Onp*0Ss
杨至成有识人之能,不怕困难,热情饱满,态度乐观,特别和蔼,忠厚可亲,有“杨老太爷”的外号,工作有朝气、有魄力,具有组织能力和创造性,善于指挥全局,勤勤恳恳,廉洁奉公,光明磊落,他的大部分时间都从事后勤工作,是解放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