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纤维研究,提高棉花品质
发布时间:2009-12-24 11:07:01
发布人:
天堂天使
胡竟良对棉花科学的造诣既深且广,除致力于棉作栽培外,对棉纤维的改良研究也很专长。1936年,他在美国学习期间写了题为《用纤维排列法对子棉纤维的研究》的硕士论文,提出测定实效长度的简单方法。那时原发明人克莱格(Clegg)采用纤维分析器,求实效长度,比较费工费时,而胡竟良改用分组称重法,求实效长度,省工省时,便于应用。H·H·洛夫(Love)在《中国棉花改良法》中主张,在育种初期选单株时,因对其生产力一无所知,可以不必调查纤维长度,胡竟良则认为我国棉花品种的品质很差,为了迎头赶上,从一开始育种就要对纤维品质进行考查,并提出籽棉分梳法测出的长度与实效长度相近,值得推行。如《棉纤维簇之成因》、《未熟棉籽之研究》、《棉纤维品质的遗传及不同环境影响纤维品质研究》等,都是从农业和纺织业角度,针对我国棉纤维改良进行的早期探讨,有一定参考意义。他在1953年的全国棉花检验会议上提出外棉进口要按照我国标准进行检验,并对纤维、原棉检验技术提出许多修正的建议,得到大会的采纳和表扬。
胡竟良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工作14年,使棉花研究工作颇多建树。该所育成的“中棉2号”、“中棉3号”、“中棉4号”、“中棉5号”,产量均超过当时对照品种“徐州209”和“岱字棉15”;对全国棉种纯度进行的4次大规模的考查并提出的改进报告,支持开展黄河流域棉区棉粮两熟套种技术和华北平原灌区成套植棉技术研究,筹建了纤维实验室等这些,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他献身棉产改进几十年,工作上有经验,技术上有远见,既照顾全面,又能突出要点,胆大心细,考虑周全,为棉花研究所早期业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他留下著作7种,论文百余篇,报刊短文、演讲百余篇,充分表明胡竟良是一位有眼光,有造诣,有壮志,为我国棉花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先驱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