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钧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867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24日

郭宝钧的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09-12-24 10:48:40      发布人: 天堂天使
        郭宝钧(1893~1971),字子衡,号古颐,宛城区东关安乐街人。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著名教授,研究员。中国现代考古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历任南阳省立第五中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视学、秘书等职。
  郭宝钧1922年毕业于北京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系后,到河南省教育厅供职。1928年,他以河南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央研究院主持的安阳殷墟第一次考古发掘工作。因为他考古鉴别能力锐敏,善于执笔著文,野外工作任劳任怨,遂于1930年调入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由此,郭宝钧便终生投身于中国的考古事业,著作等身、业绩煌煌。
  20世纪20年代初,他主持参加安阳殷墟宫殿遗址的发掘工作,发表《B区发掘记之一》、《B区发掘记之二》两个报告。
  1930年秋和1932年春,他两次参加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的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他与梁思永等,以《城子崖》为题,编写了城子崖文化遗址发掘报告。
  1932年至1933年,他在河南浚县辛村主持西周时期卫国墓葬的发掘工作,发表《浚县古残墓之清理》、《浚县辛村》等考古报告。
  1935年至1947年,他参加辉县琉璃阁及汲县山彪镇古文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编著发表了《彪山镇与琉璃阁》考古报告。期间,还写有《古器释名》和《戈戟余论》两篇著名论文。
  抗日战争期间,他随中央研究院奔波于川滇交界地区,考察、发掘此一地区的文化古物,并写出了《由铜器所见到之古代艺术》、《薛氏款识齐侯钟铭读法考》、《教育部交管长沙古物之探讨》、《中国古铜器大纲》等学术论文。解放战争期间,1948年秋,他又著述了《古玉新诠》一书。
  郭宝钧是一位憎恶黑暗,追求光明的考古学家。1949年春,国民党中央研究院迁往台湾时,他拒绝迁搬台湾,决心留守南京,等待解放。南京一解放,他立即加入了革命队伍,积极从事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50年春,他主持了殷墟洹北武官村大墓和洹南四盘磨等处的发掘考古工作,获取了殷代社会是奴隶社会的重要依据,遂著述了《记殷周殉人之史实》和《发掘中所见的周代的殉葬情况》两篇论文,分别刊登在1950年和1951年的《光明日报》上。
  1952年,他同夏鼐等考古学家在郑州发现了商代早期文化遗址——郑州二里岗古文化遗址和洛阳东郊古墓群。1954年,他又主持了洛阳西部的发掘考古工作,获得了大量的考古资料,编写了《洛阳涧滨古文化遗址及汉墓》和《1954年春洛阳西郊发掘报告》两篇考古学术报告。
  解放后,郭宝钧一面从事野外考古发掘工作,一面潜心从事考古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如《关于戟之演变》、《洛阳西部汉代居住遗迹》、《陶器与文化》、《殷周车制研究》、《殷周的青铜器》、《中国青铜器时代》、《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考工记注释》等。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