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新安村书记王坤友 比豆腐汤还清 比黄莲汤还苦 比人参汤还补
现年62岁的王坤友在农村工作40多年,岗位和职务多次变动,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始终不变。撤乡并镇时,他从副乡长“降为”村支书;改任泊山洞管理处主任,他是白手起家搞开发;调任建成村支书,他接手的是个“烂摊子”;担任新安村书记后,又将天保村并入,两个穷村合成一个更穷村。每一次,他都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干事有激情,从来不说难,他说一事干一事,干一事成一事。无论是建成村,还是新安村,原先都是人心涣散、工作瘫痪的“落后村”,王坤友到任后,带领班子成员顽强拼搏,都变成了“先进村”。出色的工作业绩、奉献精神,尽管年过六十,县里仍然特批他留任现职。
近几年,他弟弟、妻子、妹妹相继病逝。去年8月,自己又被确诊为晚期肝癌。在一连串的打击下,王坤友没有倒下去,而是坚强挺立着,“只要活着就为大家多做事”,真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情怀。熟悉王坤友的人们评价他是“三汤”村书记,做人、为政,比豆腐汤还清;对待自己,比黄莲汤还苦;对老百姓,比人参汤还补。“三汤”村书记感动了许多许多人。
做人、为政,比豆腐汤还清
不论在什么地方工作,他都坚持廉洁自律,讲党性、讲原则。 1993年底,王坤友受命担任泊山洞管理处主任。一座深匿泊山之中的天然溶洞面世,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许多当地人都想进洞一探究竟。“但是开发之初,溶洞内的一切都需要及时加以保护,钟乳石软得几乎用手就能掰下来,还没开发就被人为破坏了怎么办?”泊山洞旅游公司负责人程宏生回忆说,王坤友一夫当关,耿直无私,很多亲戚来,就是不让进。有一天,他远在马鞍山的舅舅带着一帮人老远赶来,“自己的外甥在管这个景点,还不让进?”但偏偏就是在外甥这里吃了闭门羹。经过耐心解释,王坤友把舅舅一行人给劝走了。在他的榜样作用下,管理处的员工保护景点恪尽职守。“不是他,泊山洞就干不了。”程宏生感动地说。
1995年下半年,王坤友一行三人到南京为泊山洞买灯光器材。到晚上了找地方住,有人提出“带了不少采购款,为安全起见住好一点的旅馆。”可王坤友却说:“大老爷们怕什么,一觉睡到天亮,住那么好没用。”在他的主张下,最终找到一家十几元的旅社,三个人挤一个房间。“洗澡的地方都没有,洗脚水都难打。”参加这趟采购的人回忆到。
为公家省钱,作为“一把手”的王坤友身体力行。2003年5月,王坤友到新安村任职,起初仍住在泊山洞。从泊山洞到新安村10华里的路,他都是步行。有人劝他坐公交车,3元就能到又能报销,但是王坤友却说不。上班步行,去县里、市里办事他也从不找专车,都是坐公交车。王坤友抱着一个想法:“村里本来就很穷,能省则省。”
采访中,有人还道出王坤友的习惯,他从不喝茶。去村民家走访的时候,人家要给他沏茶,他总摇摇手,说不用浪费,“米水”即可。“米水是做饭时多放的水,一般是要倒掉的。但王坤友却喝这个,有时还喝生水。”有村民说,时间长了,他每到一户走访,人家都会给他端上“米水”。
对于王坤友的清廉,王坤友的老领导、蜀山镇原党委书记程绍岚尤为感触:“王坤友妻子重病、自己生病,但治病从来不动用公家一分钱;在泊山洞工作时到桂林等地考察一周,回来报销1000元不到,苦自己却为公家省钱,王坤友着实让人感动。”
对待自己,比黄莲汤还苦
1993年底开发泊山洞,王坤友带着大家白手起家。从当年11月开始到次年4月景区开放,整个冬天,他大部分日子里起早摸黑,每天睡不超过4个小时。不但是指挥员还是战斗员,溶洞中放炮,为了开发安全他站在一线监督;放过炮后,窄的地方锹使不了,他就带头用手去扒炸碎的沙石,手被磨破鲜血和着泥沙,他都不喊苦不喊累。六个月的时间里,王坤友吃住在泊山洞。因洞里寒气太重,他患上风湿性关节炎,医生好心地说:“你的腿得了关节炎,不能再在洞里干了,你这样露宿在洞里,以后不会有个好身体的。”而王坤友却笑着说:“我还以为什么病呢,呵呵,没事的!你看我的身子,多壮实!”说完,他就拖着疼痛的双腿又来到了小泊山上。治疗时也只是叫妻子熬药给送到洞里来。“我不能离开岗位。”王坤友跟大家说。
一位工友还回忆说,洞里开发时地上有散落的铁钉。一次,王坤友一脚踩到两个,出血了。大家劝他打针,他不干,仍然说不能离开岗位,吃了药又继续带领大家干活。一心扑在干事情上,王坤友却不在乎外表。大家经常看到的王坤友,头发上尽是泥沙,穿的黄球鞋脚趾都露出来了,裤子上也大洞小洞,梳头就用手蘸点唾液。回想起那时王坤友的形象,泊山洞的同事们都感到心酸,“他对自己太苦了”。
程绍岚回忆说, 98年抗洪,汛清告急,人手不够,“那一年不是他,圩就破了。”在农村长期工作,王坤友积累了不少防汛抗洪经验。在七联圩,王坤友一干就是三天三夜,几乎没合眼,膝盖出血,但仍然坚持不下火线。
建成村主任伍秀忠说,王坤友在建成村任职时一个人吃住在村。有事情要忙的时候,他一早做了一锅稀饭,出去干事,八、九点回来喝个稀饭,中午回来喝稀饭,晚上回来又是稀饭。这些是经常的事。有时王坤友还将前日的剩菜剩饭留着,有人劝他倒掉,别吃坏肚子,但他却坚持说,没关系,还能吃。
王坤友对自己苦,新安村主任张君长也深有感触。2007年冬,张君长和王坤友一起去县政府申报项目。“王书记衣服很破,扣子都没有”,张君长说,于是垫钱给他买了件400元左右的羽绒服。穿上羽绒服,王坤友在镜子前开心地说:“这是我一生以来穿的最好的衣服了!”
对老百姓比人参汤还补
在每个工作过的村子,王坤友带领干群挖当家塘、修路、疏通抗旱渠、调整农业结构,一件件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为了群众生活,他经常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为村里孤儿争取低保,组织村干部为缺少劳力的农户割稻插秧,资助经济拮据家庭培养孩子读书等等,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姚玉平是新安村小学代课教师,教课之外家里经济来源就是种的几亩田。2003年因患上一场病花去不少钱,恰是这年夏天,女儿要考大学,经济困难的姚玉平不打算让女儿继续读书了。“不知王坤友书记听谁说的,找到家里来和我谈心。”姚玉平对当时的对话记忆犹新。“王书记说:‘你女儿成绩在班上都是前几名,不能重男轻女,而且村里还没有大学生,要继续让她读书。’我说:‘家里经济实在困难。’王书记说:‘这个我来想办法。’听到他这句话想到他的妻子患乳腺癌还在治病,我说:‘你的家属治病还要钱,你哪来钱借我哟。’王书记却坚定地说:‘这个你不用管,你让女儿好好读书就行。’”没过几天,王坤友拿了4000元过来,也正是这种支持,给姚玉平女儿继续读书带来很大支持。当年高考,姚玉平女儿考上重点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现在读到了博士,也是村里的第一个博士生。“我们全家都很感激他,女儿说,要不是他,就不会有今天。”姚玉平激动地说。
新安村村民朱孝根回忆起对王坤友最深刻的一次印象。王坤友到新安村任职不久的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朱孝根匆匆赶往黄姑集去做工。走到西河圩埂的时候,他看到前面有一个人走走停停,靠近了才看清是王坤友。老朱不解地问:“你这么早在忙什么?” “镇上不是给我们村4000块钱嘛,干大事也不够。我想用这些钱,把路上坑坑洼洼的地方补一补、修一修,所以来看一看。”王坤友笑着答话,眼睛还瞅着路面。王坤友是个对工作十分执着的人,认准的事非要干出个名堂来。不论大事小事,只要他想干,就不分昼夜地干。早晨四、五点钟,他两眼一睁就要到村里转转,开始一天的工作。也正是在他执着的精神感召下,村里干群在他带领下干成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
为了解决村里燃眉之急的事情,他甚至置妻子的病情于不顾。2006年大旱,每年到这个季节总有15天缺水,田里禾苗缺水,村民间甚至开始抢水。王坤友这时正在安庆医院照顾乳腺癌第二次开刀的老伴。村里一个电话打给他,他二话不说,将护理老伴的任务交给大女儿,第二天早上不到8点就赶回村里。到村子以后,他不是到村部听情况报告,而是直接去了圩里看旱情。经过一番讨论后,他组织附近5个村民组组长,带领大家挖沟、清理沟渠、放水闸,这天连夜通上了水,解决了缺水的燃眉之急。为解决百姓难题,王坤友“说干就干”、“亲自干”,雷厉风行的作风、置妻子病情于不顾的大义让村民们感到赞佩和心酸。
就是7月初,王坤友开刀治疗回来,还在想着村子里的事。夏天农民生活用电困难,电扇有时都带不动,王坤友到供电所协调配电台区改造。防汛的时候,不放心,还要到埂上转转。
“一生工作就是工作”、“他的事迹数不胜数,千言万语说不尽”,熟悉王坤友的人们这样赞叹。
一生奉献,却不图回报。作为村书记,王坤友每个月仅有650元左右的收入。儿子说他把村里账务搞的明白,家庭理财却不行,没有存款,只有负债。记者在新安村村部旁,王坤友低矮的房子里看到,一麻袋的空饮料瓶靠在墙上,这位村书记清贫到捡饮料瓶来积蓄。
“650元的收入,就是在本地招工也不会有人干。”一位村民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但王坤友为村民谋福祉,哪怕是自己肝癌晚期,还坚强地挺立着,这样毅然,他图的是什么?面对记者,王坤友说出心里话,很朴实的五点,语录如下。
一、父亲曾是当地的老村支书,受父亲的影响很大;
二、自己是党员,是党员就要发挥先进模范带头作用,服从组织分配;
三、农村工作有难度,但总要有人做,组织上让你做,是对你的信任;
四、家里出身贫寒,父亲早年打长工,家庭生活艰难。对比过去,想想现在已经好很多。出点汗,出点力没什么;
五、自己本来就是农民,组织上相信你,让你为群众做事,这也是责任,要尽力为群众多办事。
王坤友说,现在去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听到村民说,某条路、某个桥、某个当家塘是他带领干的,受益到现在,这就是他心里最大的满足。
王坤友还说,只要活着,就要为村里多干事。(记者:夏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