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铮铮罗稷南
陈小航在任蔡廷锴秘书时,甚得蔡的赏识,两人交谊深厚,陈也竭力支持蔡的积极抗日。蔡文化水平不高,凡自己起草命令,必请陈过目,并在文末写明,“请陈秘书修理修理”,这说明蔡对陈的信任。在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蔡曾派陈去苏区谈判共同抗日事宜。当时毛泽东曾设宴款待陈小航。由此可见罗稷南早在三十年代初就同毛泽东见过面,有过交谈。这些情节我都是听罗稷南亲口讲的。
在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失败后,陈小航就脱离十九路军,在上海从事进步文化工作,曾任《读书生活》出版社经理,并与人合办《民主》周刊。1949年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他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陈小航用罗稷南的笔名翻译和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著名的有梅林的《马克思传》、狄更斯的《双城记》、高尔基的《克里姆·萨木金的一生》、爱伦堡的《暴风雨》和《第九浪》等。他之所以用“罗稷南”做笔名,显然同蔡廷锴有关。蔡廷锴身材瘦长、勇猛无畏,他的所作所为使人想起同样身材瘦长、勇猛无畏的西班牙骑士堂吉诃德。而陈小航甘心不辞辛劳协助蔡廷锴抗击日军,多少有点像堂吉诃德的坐骑罗稷南。陈小航用罗稷南做笔名,也表示他愿为正义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我在四十年代认识罗老,常见他工作之余在上海襄阳公园同人下围棋,聊天。他的棋友有王亚南(《资本论》译者、厦门大学经济系教授)、杨午之(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的父亲)等人。罗老性格开朗、豪爽,心地善良,表里如一。记得老画家贺天健对我说起过罗稷南,说他长年一件蓝布大褂,朴实大方,但总是腰骨笔挺,气宇轩昂。贺老这两句话确实勾画出了罗稷南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