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晏春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830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24日

追忆刘晏春

发布时间:2009-12-24 09:08:56      发布人: 天堂天使
    1925年秋,刘晏春从濮阳县师范讲习毕业后,先在濮阳城内第一模范小学代课半年,后到季家寨教书一年半,此间曾获得县教育局传谕嘉奖。1927年下半年,梁秀凯北伐军进驻学校后学校被迫停课,刘晏春回家种地自修近一年,后又到第一模范小学教书。
  从1929年初起,刘晏春上高小时的同学徐仲三经常和刘晏春谈论革命思想,向刘晏春讲述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由于刘晏春在活动教员和学生方面的工作表现较为出色,在他多次向徐仲三要求加入共产党的情况下,1930年7月初,徐仲三在他的村外秘密介绍刘晏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晏春从此踏上了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革命道路。
  1930年暑假期间刘晏春介绍王文涛、王子震入党后在学校中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刘晏春任书记。支部在他的带领下利用各种形势积极开展革命工作,组织盐民反盐捐抗盐税,指导“读书会”的会员们向贫苦百姓进行革命宣传。1931年刘晏春又在学生中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组织。除了积极发展组织外,还组织“宣传队”、“粉笔队”散发传单、书写标语,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制度,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刘晏春同时又在城内外发展了一些党员,建立了一批农村党支部。
  “九一八”事变后,刘晏春带领党支部转入宣传抗日救国运动,领导学生在濮阳县城内外宣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
  1931年9月,中共濮阳县委改为濮阳中心县委,刘晏春任濮阳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分工负责领导开展城内各学校的工作。不久中心县委决定结合盐民利益发动盐民斗争.1931年秋后,中心县委决定组织一次规模巨大的盐民斗争,刘晏春被分工负责领导城内的盐民斗争、组织各校学生积极配合、负责打听政府和警察局的消息、探听他们对盐民的动态等工作。他与住在县城里的党员、积极分子在城区的盐民中活动,组织盐民成立“民生盐会”,号召盐民打破“卖私盐是违法”的传统观念。1932年农历2月19日,3000多盐民在刘晏春和县委其他领导同志的指挥下,盐民们捣毁了“盐巡”的驻地,规模宏大的斗争迫使国民党县长孙培基答应了盐民提出的条件。
  1932年暑假,刘晏春离开第一模范小学到新习集模范小学教书,针对教职员进行工作。10月,全县教员600余人集合到县城,刘晏春带领教员们到教育局和县政府为要求增薪向政府请愿,并宣布全县罢教。打出口号:“不增薪决不复课”。全县一致罢教,罢教运动一直坚持了半年之久,鼓舞了教育界的革命斗志,打击了反动当局,扩大了党的影响,对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32年夏,刘晏春在彭楼集、付庄利用亲朋关系发展党员,9月,建立了中共濮县彭楼党支部,高佩松任书记,到年底发展党员11名。1933年春,刘晏春到范县甘草堆(今属台前)一带发展党员。到了冬天,中共甘草堆党小组成立,属直南特委领导。1933年底,濮阳县的10个区共建有99个党支部,绝大部分乡村都有了党的组织。
  1934年2月,刘晏春任濮阳中心县委书记。从1933年秋到1934年秋,黄河连续从长垣决口,多个县遭受灾害,灾民到处流离失所。濮阳中心县委领导灾民进行了反饥饿斗争,刘晏春领导的濮阳北部和濮县所有党团员发动灾民进行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1934年秋,刘俊贤、张惠之被捕。刘晏春随即封闭了刘俊贤、张惠之的一切关系。10月,刘、张二人叛变,刘晏春闻听后迅速由县内转移到乡下坚持斗争。反动当局随即发出了对刘晏春的通缉令,刘俊贤带领警察抓捕刘晏春,但刘晏春因去濮县检查工作而幸免被捕。国民党县党部书记赵发江亲自动员刘俊贤等人变节后,用连锁的办法展开自首运动,要求一个自首的党员供出三个党员,一个自首的县委委员供出三个支部,一些不坚定分子变节自首,使濮阳县委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工作陷入低潮,但大部分农村的党组织未遭到破坏。
  1935年初,刘晏春转移到濮县李桥村进行革命斗争。刘晏春了解到李桥和杨庄的黄河渡口有不法粮商不顾群众缺粮,向外地倒卖粮食赚钱的消息后,便组织了前、中、后李桥村60多户最困难的贫雇农半夜到渡口抢粮。在大家都抢到粮食后,刘晏春指挥大家一起迅速撤离。
  1935年春,濮阳县中心县委成立了一支游击支队。县委决定由王卓如任队长,蒋中岳等人都参加支队,留下刘晏春一人在地方上坚持党的工作。刘晏春在濮县党内动员党员们捐出了三支匣枪,两只八音手枪送到游击队。
  1935年9月,刘晏春任老直南特为巡视员,领导濮县游击战争。刘晏春了解到二区的木靳庄村区长赵守纪家有2只长枪和1支“二把盒子”,趁赵守纪到县里开会的机会,组织起4个区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几十人,半夜翻墙打开赵家的大门,夺走了枪支。刘晏春又了解到设在西池子大寺的区民团局有60多支枪,便利用民团里的共产党员得到了口令,通过口令接近哨兵后将其制服,带领队伍冲进寺内将60多支枪全部抢夺到手,队伍的力量迅速得到了扩大。他组织的这支游击队白天分散务农并了解敌情,夜间接到命令迅速集合起来整体行动。他们频繁活动在濮县、濮阳交界处,有力的打击了敌人。这支队伍由一个区后发展到三个区100多名党员群众参加。刘晏春也因领导抢麦抢秋和游击战争的胜利,被河北省委奖励火车头怀表和手电筒等奖品。
  在1936年3月,中共濮县县委遭到破坏时,这只游击队停止了行动,把枪支藏了起来。抗日战争开始后,刘晏春利用这些枪支,又在濮县组织起一支抗日游击队,后这只游击队改编到直南特委领导下的“第四支队”,之后又扩编为东进纵队的一个团。
  1935年冬,刘晏春和河北省委代表,直鲁豫边区特委书记黎玉领导了濮县徐庄、温庄党支部的两次抢粮斗争,不仅使群众分到了粮食,还夺到了两只长枪。
  1936年3月间,我党在濮县的活动被本地国民党反动分子张连山、王德海向济南政府告密,敌人派了一个多团的兵力在六个地方同时行动,大肆抓捕我共产党员。县委书记王士希、组织部长刘培岑等8名党员和群众被捕。随后国民党反动派便广发对刘晏春的通缉令,抓住活的送到县里立赏现大洋1000元,死的500元。在形式稍有好转后,于8月间,刘晏春集合濮、范两县的党员在范县冯固集进行了一次武装斗争,提高了大家的情绪,扭转了被动的工作局面,工作也逐渐开展了起来。
  1936年4月,上级党委派刘晏春、黎玉到山东恢复党组织,将濮、范、观三县划归山东领导。建立鲁西特委后,刘晏春任书记,直接领导寿张八乡师党的工作。到暑假后,该校党员由七、八人发展到十七、八人。经过积极工作,阳谷、冠县、莘县很快建立了县委组织,在馆陶等六县也都建立点线关系,寿张乡师党在发展和恢复党的工作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当年秋后在博平、茌平也建立了点线关系,又通过于子元在鲁西南的曹县、菏泽发展了新的党组织。
  1936年10月,刘晏春任山东省委委员、组织部长兼鲁西特委书记并领导鲁西北特工委和鲁西南的工作。
  “七七事变”后,刘晏春号召群众组织起来抗日救国,广泛宣传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濮县县委在刘晏春的领导下,组织成立了濮县“各界抗敌后援会”,动员各界爱国人士出钱、出枪、出人,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刘晏春亲手建立“抗日义勇队”和“地方自卫团”等抗日武装组织,在濮县掌握了两个大队,共有1000多人枪。
  1937年8月,刘晏春重新组建中共濮县县委,孔子凌任书记。1937年秋后,刘晏春和张霖之研究后决定,利用党员刘兰和国民党26路军31师师长池风田的联帖关系,向该师进行打入派遣工作,先后打入党员和学生100多人。
  1937年11月,刘晏春在濮县和范县县委认真贯彻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和中共北方局太原会议精神,部署发动群众,组建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活动。他亲自指挥濮县二、三、四区的地下武装,围攻了驻扎在该乡东池古庙反动民团100余人,一举收缴了90余支枪,拉到马路口村,正式组建了濮县抗日游击队,刘茂斋任队长,刘培岑任指导员。年底,刘晏春在濮阳、滑县、东明、长垣四县组织成立了抗日联合会。
  1938年2月,北方局又将山东的濮、范、观划归了老直南特委领导,刘晏春任老直南特委宣传部长。直南特委决定在濮阳县城设立“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部驻濮办事处”,由王鹏程担任办事处主任。刘晏春带领一个排的八路军战士护送王鹏程去濮阳县城,帮助王鹏程与派到丁树本处工作的我地下党员接上关系,在濮阳县城建立起了“八路军东进纵队驻濮办事处”。在丁树本的部队和政权中派进了我党的同志,掌握了丁树本的部分村政权,使我党的活动处于有利地位,地下活动也随之逐步发展到半公开状态,为开展抗日运动,争取到了极为有利的地位。
  1938年3月下旬,中共直南特委领导的八路军四支队在濮县王辛店进行整顿,刘晏春带领在濮县、范县地区组建的两只游击队加入了四支队,随后平杰三、刘汉三、张增敬带领的八大队也合并到了四支队,5月,经过我党的争取,以滑县刘相友为首的绿林武装相继也编入了四支队。新组建的四支队迅速发展壮大,拥有长短枪800多支,人员有1100多人,成为直南地区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刘晏春积极为这支部队筹办给养,充实武器装备,扩大兵源。
  范筑先部的二十七支队司令王义得是中共党员,刘晏春亲自与王义得联系,把搞来的20多支枪送到直南特委领导的八路军四支队。为了壮大抗日武装力量,他十分注意掌握并改造土匪武装,使之转变成为抗日武装。山东曹州府土匪王希太部约有300人,刘晏春派于子元打入王部当了王的参谋长。经过于子元的说服工作,王希太接受了八路军的改编过河北上,直南特委任命王希太为八路军陇海第一支队司令,在抗日战争中,这支队伍成了鲁西南很有影响的抗日武装力量。
  刘晏春又派共产党员张相云、胡玉平、徐斌、王鹏程参加濮县国民党壮丁队。后来这支队伍被日军搞垮,人、枪失散,刘晏春及时掌握了失散枪支的线索,很快将失散的武器收集了起来,武装了我党的抗日队伍。
  1938年4月,刘晏春在濮县张称湾村召集濮县、滑县、东明、长垣4县党的负责人会议,决定以进步青年抗日组织“通俗学社”为基础,建立濮、滑、东、长四县抗日救国会,牛万里为主任。同月,濮县、范县县委继原组建的抗日游击队升编到直南地区四支队后,又分别组建抗日义勇队。濮县县委在刘晏春的指导下,在大赵庄召开会议,研究成立了民众抗日义勇队,鲁德明任队长,王鹏程任政治部主任。范县县委经积极活动,也成立了有50余人,近40支枪的地方武装。1938年夏,中共直南特委以这两只武装为骨干,组建成立了了黄河支队,11月,黄支队编入了第二支队,1939年初,国民党滑县县长陈署辉带领的500人枪投向我党,加入了鲍启祥、刘汉生带领的二支队。
  1938年5月,王从吾任老直南特委书记,刘晏春任组织部长。特委组织部连续开办了几期党员训练班,充实了县、区党组织机构,党群工作得到了开展。
  1939年2月,刘晏春到北方局党校第一期学习班学习,9月结业后任豫北地委书记,他到任后首先召开了县、区干部扩大会议,传达中央“六、八决议”,纠正了对丁树本统战工作中的右倾思想。他派张慧僧、杨锐、贾潜等去做争取国民党县长贾心斋的工作,1940年3月下旬,贾心斋投奔共产党建立了在我党领导下的滑县政权。刘晏春又与杨得志密切配合,于年底集中力量支援了我军对石友三的战役。
  1940年3月初,中共北方局决定由王从吾、刘晏春、杨得志、崔田民、信锡华组成冀鲁豫区党委,刘晏春参加了组建工作,4月7日区党委正式成立,刘晏春任冀鲁豫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兼党校校长、妇委书记,领导出版《冀鲁豫日报》,举办党员训练班,编写党员教材和宣传教材,7、8月间区党委召开布置反扫荡会议,会后刘晏春到三地委帮助工作。
  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根据斗争形式的需要,将冀鲁豫区与鲁西区正式合并,成立了新的冀鲁豫区党委,任命张霖之、刘晏春、张承先等五人为区党委常委。刘晏春任区党委民运委员会书记,领导工、农、青、妇、文教团体和人民武装部的工作。1942年成立民运部,刘晏春任部长,领导发动群众对敌斗争,开展减租减息、增加工资运动。
  1943年7、8月间,刘晏春当选为冀鲁豫区党员代表,赴延安参加“七大”,到延安后在中央党校一部学习,参加了整风审干运动,在运动中他勇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同康生的肃反扩大化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保护了一批党的干部,刘晏春并为此遭到康生的威胁。组织上审查了刘晏春的全部历史,对他的审查结束后,给他做的结论是历史清白无任何问题,随后他参加了甄别小组的工作,同时成为“七大”的正式代表并参加了“七大”。
  1945年日寇投降后,刘晏春返回冀鲁豫,11月底到达冀鲁豫后任冀鲁豫区党委常委、社会部长(现公安机关的前身),为建设公安工作举办了数期公安干部训练班,充实了公安干部队伍,并带领干部去新收复区的南华、菏泽、定陶等县,以南华为重点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他对土改运动中的过“左”做法及时进行了纠正,并要求各级干部和群众巩固土改成果,支援夺取全国解放的革命战争。
  1946年6月,为配合解放战争,刘晏春带领群众坚壁清野,破坏敌人交通,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并选派优秀干部打入敌军,分化瓦解敌人。
  1947年6月,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从鲁西地区台前县强渡黄河,横跨陇海路,挺进了大别山期间,刘晏春组织支前大军,运送粮食弹药,救治伤员病号,他不顾敌机疯狂的轰炸扫射,亲临现场指挥民工架桥修路。在这期间,邓小平在渡船上亲自听取了刘晏春的支前工作汇报。
  1947年7月,刘晏春任冀鲁豫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他首先明确了要执行选用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在区党委领导下的土改运动中培养提拔了一批干部,为1949年3月南调3500百多名干部打下了基础,并保证了各项任务的完成。
  1948年春,经过土改的地区群众思想混乱,大吃大喝不安心生产,普遍酿着要来二次土改。在布置此地区的工作时,刘晏春提出:“为了巩固土改、为了取得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要转向恢复和发展生产,迅速扭转这种不健康的现象。”区党委在此问题上有较大的争论。直至朱德总司令到冀鲁豫边区传达毛主席“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的指示后,全区干部才统一思想,顺利的转向了生产工作。
  1949年8月,以冀鲁豫区和太行区的安阳、新乡两个专区组成了平原省,刘晏春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兼党校校长、省纪委书记、黄河防汛指挥部政治委员等职。
  建国后刘晏春在领导组织部门工作期间,对发展和纯洁党的组织,加强党的团结,维护党的纪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纪检部门和监察部门工作时,他深入细致,严肃认真,从未办过冤假错案,多次为蒙受冤屈的人平反。在惩治腐败时,不管对方的职务高底,他都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决不手软。凡是接到重要的揭发材料,他都亲手处理,绝不层层下转。
  在“三反”运动中,刘晏春主管公、检、法,他认真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制定的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区分是非真伪,给被诬陷王兴、马马福全平反,并严惩了诬陷者。
  平原省撤销后,1952年12月,刘晏春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纪委副书记,1953年5月,刘晏春对太原钢铁厂张宝桐案件进行了查处。为张宝桐彻底的平了反,恢复了党籍和厂籍,补发了工资。对制造冤案、挟嫌报复的有关人员予以了严厉的惩处。 1954年8月,中共中央华北局撤销,刘晏春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
  1955年,刘晏春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监察员。他受中监委常委的指示,负责对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案进行查处。按计划查清并严惩了王斌在党内的一切违法乱纪问题,维护了党纪国法。
  1956年,刘晏春受中央监委副书记王从吾的指派,代表中央监委对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袁隆伪造党龄、欺骗党组织并陷害王鹏程一案作出了正确的处理,严肃了党的纪律,维护了党的尊严。 1959年,发生了大批农民被饿死的“信阳事件”。在其他省委领导迫于吴芝圃的淫威不敢向中央说真话的情况下,刘晏春挺身而出,向中央报告了实情,后中央又让他进京直接向毛主席作了汇报。
  1963年,河南遭受自然灾害,为了尽快解决河南人民的吃饭问题,刘晏春不顾疾病缠身,带队奔赴广东要粮。为了省钱多购粮食,他坚决不住高级宾馆,为了尽快把粮食运回河南,他动员大家放弃回家过年,为了让大家安心工作,他电话通知省委买好过年的年货,送到这些要粮人员的家里,并代他向他们的家人表示慰问,嘱咐省委对购粮队同志的家庭要多加照顾。
  刘晏春带领这支要粮队深入县社、海岛,足迹遍布广东全省,是河南派出的要粮队伍中要粮最多的一支。由于每天长时间紧张工作,致使病情加重,返回河南后第二天即患危重疾病多发性神经炎,导致全身瘫痪生命垂危,省委紧急通知省人民医院进行抢救。中央得知后迅速召集国内著名专家到郑州会诊。1964年10月,在党中央和省委领导的直接关怀和关注下,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刘晏春战胜疾病痊愈出院。
  “文革”期间,刘晏春遭受迫害,倍受折磨,但他仍坚决同林彪、“四人帮”在河南推行极左路线的爪牙进行顽强的斗争,对他们的诬陷和摧残,不畏不惧,坚贞不屈。他坚持实事求是,保护了一大批革命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精神进行顽强的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1971年6月9日,被林彪、“四人帮”的爪牙迫害致死,终年68岁。刘晏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1979年3月23日,河南省委遵照中央的批示,为刘晏春举行了隆重的平反昭雪大会,宣布推倒强加给他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彻底为刘晏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肯定了刘晏春卓著的革命历史功绩。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