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森玉和国宝
抗日战争初期,他冒险潜回北京,与孙仲章共同策划将尚陷北大研究所的“居延汉简”2万余枚秘密运出北平,寄存香港大学图书馆。民国27年(1938年)春,不辞艰险,押运故宫文物转移至后方安全地带。途经贵州安顺,由于车祸事故,足部受伤致残。“孤岛”时期上海不少珍贵古籍流失海外。上海文化界著名人士张元济、郑振铎致电重庆,要求政府抢救古籍。民国28年底,他受重庆方面委派赴沪收购善本图书。历时七个月,与郑振铎一起竭尽全力抢救举世闻名的藏书家——刘氏嘉业堂、张氏适园、刘氏回海堂、陶氏涉园、邓氏凤西楼等所藏珍贵版本古籍,拣选、收购了一大批,而且冒险将最精的82部宋元版本502册,亲自携带经香港转运至重庆,为保护祖国古籍作出了贡献。
他的这份大智大勇令人钦佩,因此钱钟书先生才会充满深情地写了《徐森玉丈(鸿)间道入蜀话别》:
春水生宜去,青天上亦难。
西江望活鲋,东海羡逃鳗。
送远自崖返,登高隔陇看。
围城轻托命,转赚祝平安。
(现收入《槐聚诗存》88页)
抗战期间得悉日本帝国主义计划抢走山西赵城的金代刻本《赵城藏》佛经4000多卷。为了避免这批国宝落入日军手中,他通过郑振铎转告中共地下组织,终于由山西的八路军派出一支队伍赶赴赵城,把这批珍贵文物抢救了出来。
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逃往台湾,行政院下令故宫博物院把珍贵文物造册上报、装运台湾,遭徐森玉反对。国民党五个部门联合聘请他赴台湾主持文物工作,他却婉言谢绝,毅然留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