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印泉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803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09年12月23日

张印泉的摄影历程

发布时间:2009-12-23 17:12:55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河北省丰润县毛家坨人。毕业于国立北京法政大学经济系。自幼爱好美术,习中国画,熟知中国绘画画理,17岁已能独立起稿,1919年19岁时开始学习、迷恋摄影。张印泉一生在摄影园地勤奋地耕耘了50多年。他擅长风光,人物摄影,精通摄影科学,为我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摄影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7),是他开始学习摄影和探索摄影技术技巧的时期。这时,他一面读书,一面习画,同时又狂热地爱好摄影。进大学的第二年(1922年)他已有了一台德制9×14厘米的折合式照相机,由于没人指点,一切全靠自己摸索,从拍摄,冲洗,放大,样样自己动手,为他以后的摄影艺术道路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1927—1937)是他摄影创作的旺盛时期。其间,1929年曾任张学良军队里的少校摄影员。这一时期,先后到辽宁、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四川、陕西、河南等地,游历了泰山、华山、黄山、庐山、莫干山等名山。作品除在国内画报刊物上发表外,还被国际摄影沙龙和国际摄影年鉴选用。早期作品追求“纯美”和“诗意”、“画意”,《雪竹》、《泰岱观云》、《凫塘点雨》等,是代表作。“九*一八”事变后,在抗日救国的进步思想影响下,艺术观有所转变。明确提出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中国所需要的艺术,不是风花雪月,不是忸怩温柔;是披荆斩棘,是开创兴奋。”从此,他开始在创作中注意拍摄暴露当时社会黑暗和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并针对一些软弱无力的作品,提出“明朗、简洁、生动、有力”的创作要求。他的《力挽狂澜》、《负重村姑》、《前进》等作品,可以说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作的。
  第三阶段(1937-1949)是他埋头进行摄影科学研究,编著和改制相机、镜头工作的时期。这时,张印泉被困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北平,“心情悲郁消沉”,全力从事摄影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并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全国解放后,他先后在新闻摄影局、新华通讯社新闻摄影部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1956年,张印泉参加了中国摄影学会的组织筹建工作,先后当选为中国摄影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主席,全国影展评委委员等职务。他结合建国后的实践经验对过去研究的理论手稿进行了补充修改,陆续出版了《摄影原理与实践》、《摄影应用光学》、《人造光摄影》等著作,共100多万字。改制成功10.5、13.5、16.5和40厘米的长焦距镜头,还设计制造出能变三种焦距的镜头,这种镜头,当时即使在摄影工业先进的国家也是尖端的科研项目,并完成了:“YCREFLEX”相机的改制工作。同时拍摄不少反映新时代、新人物和新气象的照片。代表作品有《严寒中的青年突击队》、《人工降雨机》,分别刊登于1958年的《中国摄影》和《中国摄影艺术选集》。1963年,中国摄影学会为祝贺他从事摄影工作40年举办了个人作品展览,展出摄影作品220幅。同年他写出《摄影40年》一书,总结他摄影历程的经验和教训,并多次为摄影学习班讲课,为培养新生力量做出了贡献。
  1971年4月23日,张印泉因病逝世,享年71岁。

    ——中国摄影博物馆编辑整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