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允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738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23日

杨允奎遗传育种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09-12-23 14:14:33      发布人: 天堂天使
       1936年,杨允奎在主持四川省稻麦改进所工作期间,开展了遗传育种研究。他根据1935年返川后的实际考察,发表了《四川省稻麦改进之途径》的文章。此后,在全国稻麦改进所资助下,在四川盆地组织了大规模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普查,根据52个县的普查结果,汇编成《四川水稻品种检定调查初步报告》,分上、中、下三篇。与此同时还对小麦、玉米、豌豆、油菜等大田作物的地方品种进行了调查研究。1938年在其学生、助手张连桂的合作下,撰写了《玉蜀黍农家品种改良及推广纲要之刍议》一文,论述了四川玉米农家品种适应性及其利用前景,并提出适应当时盆地间、套、连作的育种目标,即早熟、大粒和抗倒伏。这些基本情况的调查为后来开展玉米育种和栽培研究奠定了基础。
  杨允奎不仅重视地方品种资源的调查征集,也十分注意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研究与应用。1936年,他从美国农业部B.Y.莫里森(Morrison)教授那里得到一批原产路易斯安那州、得克萨斯州的优良玉米品种,如“可利”(Creole)“得克西”(Dexi)等;1944年6月,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创建人、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时,送给他一批玉米育种材料。这些引进品种或种质都在其后的玉米育种中发挥了作用。1941年秋,杨允奎应聘到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任教后,就有计划地开展了小麦、玉米、豌豆的遗传育种研究。他从调查农民生产经验中得出,四川盆地内旱地间、套、连作多熟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种植制度。同时了解到以小农经济为主体、贫穷落后的农村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限制了某些先进技术的推广。以玉米品种改良而论,当时欧美已在广泛推广效益高的双交种,但他从当时四川农村实际出发,认为在农民贫困、缺乏技术人员、没有健全的良种繁育推广系统的条件下,配制综合杂交种比双交种更有实用价值。因为综合种可由农民自行留种,不需要技术人员辅导制种。此外,他考虑到川中丘陵区实行间套作多熟制需要早熟丰产品种,便以“201”自交系(江油玉米/可用的杂种后代选育而成)为母本,用来自川中丘陵区地方品种自交分离或地方品种间杂交后代或地方品种与引进种“可利”杂交后代选育的9个优良自交系为父本,进行混合授粉,育成了秋玉米综合杂交种“川大201”。该品种在成都东郊种植,春播生育期94天,秋播84天,其单产分别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9%和40%。
  杨允奎十分重视开展与育种实践密切有关的理论研究。他认为,没有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固然不可取,而脱离实际的理论研究更易使人误入歧途。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有利于提高育种理论水平和育种效率。他结合玉米、小麦、豌豆育种工作开展一些性状遗传研究,发表了《玉米杂种优势涉及株高与雌花期之研究》(载于美国《农艺学杂志》上)等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同时杂交育成小麦新品种“川大101”、豌豆新品种“川大红花豌”(又称红早豌),建国前已在成都市郊推广。此外,他还从地方豌豆品种“资中大白豌”中纯系选育成“川大无须豌”。这些早期成果,对我国相对薄弱的豌豆育种来说,都是可贵的史料。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