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719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23日

朱凤美为麦类病虫防治研究做出创造性成果

发布时间:2009-12-23 11:08:53      发布人: 天堂天使
生产实践,以田间调查、试验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科研方法和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
   开发无机农药硫磺、红砒拌种防治黑穗病
   30年代小麦秆黑穗病、腥黑穗、燕麦坚黑穗病在我国西北、西南部地区流行。西北各省群众原来多采用饮用酒拌种防治这些病害,但消耗粮食过多。西南各省一般采用温汤浸种,但缺乏温度计,温度无法掌握,推广不易。他从当时当地实际出发,开展硫磺、红砒等农药防治研究,在欧、美学者虽已经证明硫、砒有效,但无法实用于生产的情况下,他解决了不同土壤、湿度下,不同播种时期中的拌种最适药量,与稀释剂等一系列问题,并制订出这两种药物安全有效的种子处理规范化技术,在病区迅速推广。仅据绥远省(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统计,用硫磺代替饮用酒后,每年可节省谷子达300余万斤。同时,他利用不同融点的蜡质物,设计出一套简易温度计,使群众很容易掌握水温,解决了当时西南各地缺少温度计的实际困难,推进了温汤浸种的全面应用。他从实际出发,创制简单实用的仪具,不断探索简便易行的防治措施,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石灰水浸种法防治种子深层带菌病害
  苏联学者蔡来斯基(Zalessky,V.1935)曾提出水浸无气消毒处理种子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等种子深层病害,但浸种用水需先煮沸排气,待水回冷后再浸种。其后国内外许多学者亦多注意用水浸种处理,但由于防腐剂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一般认为还不能实用。朱凤美在总结前人水浸无气消毒种子方法的基础上,加用0.5—1.0%生石灰作为防腐剂,在石灰水与空气接触生成碳酸钙膜层后,隔绝空气,加速病菌窒息致死,使水浸无气消毒的理论得到阐明,方法得到完善。此法简便易行,成本低廉,且防治的病害种类多,基本上可防治稻、麦种子带菌的主要病害(如麦类的黑穗病类、稻瘟病、恶苗病等),促进了农村种子处理的普遍推广,成为我国60年代独具特色的种子处理技术。
   发明线虫汰除器,首创应用机械防治线虫病
  40年代,朱凤美在贵州工作,了解到当地小麦线虫病严重,于是对线虫病开展比较系统的研究。在了解线虫病的分布及为害规律的基础上,绘制成线虫病的全国分布图,为当时制订防治策略,设计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为适应处理大量麦种的需要,他联合机械专家,根据凹孔、分离形状相异的麦瘿的原理,首创线虫汰除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研究改进汰除器,由木质改为铁质,每小时可汰除麦种250—500公斤,汰除虫瘿率达99.9%以上,且可汰除大部分发育不良麦粒以及杂草种子,发挥大粒麦种生产的潜力,仅大粒种子即较一般种子增产10.5%。线虫汰除器的创制,为我国创造了全面防治小麦线虫病的简易技术设备,受到国内外专家重视。他写成专文在美国《植物病理学报》上发表。
   证明粪肥是病害的传染源,并开拓生物防治
  50年代初,山东小麦腥黑穗病大流行。朱凤美深入山东农村,考察麦病发生情况,发现小麦腥黑穗病与使用土粪有密切联系。又从农民大面积采用粪种隔离(麦种与粪肥隔犁下地)与施用净粪(即油粕)取得控制小麦腥黑穗病发生为害的启示下,进行系统实验,证明小麦腥黑穗病菌可以通过牛马肠胃而继续存活,从而指出:种子、土粪(即牛马粪与土壤混和的一种肥料)是小麦腥黑穗病的传染源。这一论断即纠正了国外学者认为小麦腥黑穗病菌只能种子传染,通过牛、马肠胃不可能存活,土粪不能传病的错误结论,又为当时山东省大面积采用粪种隔离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还从利用油粕为肥料,防治小麦腥黑穗病这一事实出发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明油粕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的作用。由于油粕施入田间后能产生一批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腥黑穗菌有拮抗关系,因而抑制了腥黑穗菌的萌发侵染,并分离出具有对病原有较高拮抗作用的多种微生物。其中以B8、A3两种抗菌力最强,除能抑制小麦腥黑穗菌、大麦坚黑穗菌的孢子发芽外,对于丝核菌、赤霉菌等都有较高的拮抗作用。从化学药剂处理种子发展到利用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进入生物防治,即生态防治的研究领域。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邀请朱凤美为技术顾问,将他的研究成果“麦类黑穗病”拍成科教电影,广为传播。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