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庚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687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23日

月是故乡明

发布时间:2009-12-23 09:50:51      发布人: 天堂天使
        和许多孩子不同,我很小就离开了父母。1951年,父亲在西南军区卫生部任副部长兼副政委时,我才两岁,就住进了后勤部在重庆市区的幼儿园。没过一年,父母又把我送到了更远的地方—北京,我大姨、姨父那里。我姨父周文龙,那时任华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他安排我进了华北军区八一小学幼儿园,这一年我不到三岁。直到六岁前,除了父亲频繁的调动工作外(先是调任军委卫生部检查室主任,后调回西南军区任卫生部部长,再调回北京),对于父亲,我几乎没有印象。
   后来,慢慢有了印象:父亲爱吃辣椒、苦瓜、豆豉这些我们沾都不敢沾的东西;父亲办事似乎比旁人更加干练、利索和细心;父亲既像一个读书人,又像一个行伍……。这就是湖北人吧?湖北又是什麽样子?父亲的故乡让我充满了亲切而又神秘的感觉。
   父亲的故乡—湖北省石首县(现为石首市),是一个不很起眼的县城。它北依湖北的江汉平原,南临湖南的洞庭湖平原,这两大“鱼米之乡”把石首紧紧的揽在怀中。长江横贯其境,把石首拦腰截为两半。长江在石首改了名字,叫荆江;长江在石首改了脾气,不再一泻千里,而是欲南还北,左顾右眷,成为天下闻名的九曲回肠。长江九曲,使石首水患频乃;长江九曲,使石首江河纵横,湖渠棋布,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被誉为“金松滋、银公安、玉石首”,也算得上是“物华天宝”吧!
   石首的百姓植根于湖北荆楚古风的豪武,熏陶于湖南三湘文明的儒雅,文臣武将,英才辈出。仅在新中国就走出了王尚荣中将、顿星云中将、成钧中将、周长庚少将、付传作少将、廖述云少将、胥治中少将、周九银少将、夏耀堂少将和刘精松上将十位共和国将军及二十多位高级干部,也算得上是“人杰地灵”吧!
   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周逸群、贺龙、段德昌等人创建湘鄂西苏区的斗争中,石首曾是湘鄂两省七县年关暴动的指挥中心;是中共鄂西特委、湘鄂西五县苏维埃联县政府、中共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特委、湘鄂西军委会的所在地;是湘鄂西苏区的早、中期中心。1930年10月,石首一次就把一万余名子弟送入了红二军团;1927年秋至1932年秋,为了创建和保卫湘鄂西苏区,当时仅有二十余万人口的石首,就有三万多名儿女献出了生命,也算得上是中国革命的“英雄母亲”吧!
   石首县治所在,是绣林镇。出绣林东北七里许,有一个村落—孙家拐,这就是父亲的老家了。孙家拐在长江南岸,从孙家拐往西北走三里路,就到了长江岸边。这三里路和去县城的七里路,曾经洒满了父亲艰难谋生的汗水和泪水;曾经伴随了父亲十九年的日日夜夜,春夏秋冬!
   石首,养育了父亲十九年;父亲,怀念着石首四十年。
   父亲非常喜欢见到石首的乡亲。每次石首的干部或会议代表到北京来,他总要和在京的石首籍老战友互相通告,有可能的话,总要和乡亲见见面,大家一起吃个饭,畅谈家乡的过去和现在。
   父亲非常喜欢听到石首的乡音。每次石首来人,尤其是亲戚们来,他总喜欢用石首话与他们交谈。尽管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乡音已经改了不少,甚至有些话都说不准了,但他还是爱说。哪怕只是准确地用乡音说出一些词语或一句话,他也会开心地笑起来。那满室满厅的爽朗笑声,那满脸兴奋地神情,仿佛正置身在阔别后的故乡。
   “文革”受迫害时,在专案组刑讯逼供、体罚折磨或“交代问题”之余,父亲非常喜欢向我们吐诉幽幽的乡思:父母、弟妹,家里的茅屋、小院,苦难的生活、经历,革命的艰辛、不易;还有孙家拐,绣林镇,桃花山和那流过家门的滔滔长江……
   归去来兮,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父亲几回回梦里归故乡;归去来兮,乡闾之情融融,水土之恩浓浓,故乡一年年望断归来路。
   月亮啊,还是故乡明!
  
— 周长庚少将忆父亲 — 周长庚少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