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杨磊
悼念杨磊
杨磊和我在一起度过了高中三年、本科四年、研究生四年。我看着他从一个纯真的小孩,走向一个成熟的男人;看着他从一个普通的学生,变成一个蜚声世界的青年科学家;看着他因为刻苦而日渐消瘦、因为理想而斗志昂扬、因为成功而充满自信;看着他初为人父时的喜悦、看着他初发牛文后的兴奋。。。。。。这一幅幅画面、这一段段历史,本来可以和他在酒酣胸胆之后一起回忆的,但如今却只是一种奢望。虽然想着就心痛,但这却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11月4日,他已经离我而去。
我们成长于湘北的一座小县城,湖南四水之一的澧水流过城畔,县城因水而得名。高中时,我就认识了同年级一个小小的胖子,头发散乱不修边幅,但厚厚的眼镜镜片后面闪烁着智慧的目光。他的年纪在我们那一届是偏小的,再加上他性格随和,常常用微笑代替语言来回应身边的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他。我们还给他起了一个并不带嘲笑性质的绰号:球球,虽然源自于他的体型,但这个称谓含着大家对他的喜爱。令大家佩服的,还有他的智商,他在数理化方面的思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捷,对考题的分析往往能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解决办法。这时的杨磊,单纯而快乐,在我看来,就像一个尚未长大的小弟弟,但已经初露锋芒。
高考过后,我考到了清华,他考到了北航。两个学校离得很近,我经常跑到北航去找他。我能够很清楚的感觉到,此时的他是不服气的,他觉得自己本应该考到更好的学校;他的成熟,就是在此时的不服气中慢慢生根发芽。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经常跑到北航去看他,但他却较少来清华找我;也许他心中是有一个理想,要走进清华、而不是路过。所以,大学四年他认真的学习着专业课,同时开始积极的准备考研,目标只有一个:清华。所有的人都亲眼目睹了他的努力:我们看着他的体形,从一个胖胖的小伙子,渐渐地瘦了下去,也许瘦了20近、或者30斤。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最终他考到了清华材料系的研究生。大学四年,他没有游戏、没有娱乐、没有谈恋爱,为的只是自己那个坚定的目标;和他比起来,我真的很汗颜。
进入清华后,他整个人好像被点燃了一样,不仅找到了目标、而且找到了方向。我记得进校不久,他兴致勃勃的告诉我:21世纪是材料的世纪,材料中尚有电池这一巨大的难题亟待攻克,而他自己正好选择了这个领域,一定可以做出成就来;同时,确立了要出国的目标,去美国继续研究,走学术道路,争取在这个方向有大建树。当时,看着侃侃而谈的他,我依稀感觉当年的那个小弟弟,已经长出了坚实的翅膀,就要展翅飞翔。
后来,他如愿去了美国、而我则来到深圳工作。两地分隔,再加上专业领域不同,我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只知道他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参加了工作。后来在网上查了才知道,他发了那么多论文,其中还有Science这样顶尖级的杂志,获得了那么多奖学金,赢得了那么多荣誉。我为他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敬佩,因为我知道,这一切都是经过他的努力和奋斗得来的。能将自己的理想和汗水结合起来的人是幸福的,他必定能获得成功,也许这就是他的秘诀。同时,我也知道他找到了自己的爱人,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一种美满的状态下流过,直到这突如其来的车祸,为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划上了生命的终止符,将这个幸福的家庭带到一个未知的路口。
悲剧已经发生,是无法挽回的。他的死也很残忍;抛弃了年迈的双亲,抛弃了年幼的儿子,这些至亲如何去承受这样无法承受之痛!论语有云:父母唯其疾之忧;而今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知道杨磊的消息后,我马上给他父母打电话,他父亲泣不成声,只是重复着“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在二老看来,也许当初让他留在身边,不要那么出色,就能避免这场悲剧。然而,逝者已矣,心痛之余,也只能写此悼文,追怀往生。惟愿其在彼岸安息!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何瑞 壬辰年十月初三痛笔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