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亭从书生到将军
石敬亭,字筱山,山东省利津县人,1886年出生。幼时家庭比较富裕,是个书香门第,所以他读旧书较多。因感于清朝政治腐败,立志救国,决定投笔从戎,进入驻在山东的新军第五镇当兵。同事中有冯玉祥、张之江、鹿锺麟等,英俊之士甚多。在这时候,石敬亭和冯玉祥建立了友谊。
1917年讨平张勋复辟之后,冯玉祥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石敬亭任该旅上尉参谋,逐渐受到冯玉祥的赏识和信任。
1925年,冯玉祥出任西北边防督办,扩编了一些队伍,石敬亭被任命为第四混成旅旅长、第五师师长。
1927年5月1日,冯玉祥在西安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任石敬亭为陕西省政府主席。在陕期间,石一面安定后方秩序,一面向前方部队输送军用物资,工作十分繁忙。
同年夏天,冯玉祥将石敬亭调到河南总司令部,任命石为第二集团军总参谋长。
北伐战争结束后,南京政府召开编遣会议,将第二集团军列为第二编遣区,冯玉祥委派石敬亭为第二编遣区主任,主持编遣工作。按编遣会议的决定,第二集团军编为十二个师,每师一万五千人左右。第二集团军当时有四十万人左右,需要遣散一半以上,任务是相当艰巨的。特别是师长、旅长等高级将领,谁去谁留。颇费斟酌。冯玉祥所部的高级将领,大部分是行伍出身,骄悍成性,不受约束。
在进行编遣时,韩复榘部改编为第二十师,冯便想以这一师为突破口,遂把韩升为河南省政府主席,第二十师师长一职由保定军校出身的李兴中接任。这一措施,不仅韩复榘不满,认为是削去他的兵权;其它行伍出身的将领,也都对石敬亭有意见,认为是他在冯玉祥面前献计进言,企图夺取军队的控制权。因此,后来韩复榘、石友三等叛冯投蒋时,都把反对石敬亭作为一个借口。
平心而论,石敬亭的主张,不失为改造冯玉祥部队的一种良方,可惜为时太晚了。韩、石叛变之后,冯玉祥军中有些人也认为石敬亭对冯部的团结起了破坏作用,石敬亭有口难辩,他辞去了总参谋长的职务,不再多提意见了。
1930年,阎、冯联合反蒋,发生了中原大战,石敬亭任陇海铁路督办。结果蒋介石胜利,阎、冯失败。晋军失败后,大部分撤回山西,仍然保有一定的实力。而冯玉祥所部失败后,缴械的缴械,投降的投降,竟然土崩瓦解。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支部队高级将领的素质太低。
冯玉祥集团失败后,石敬亭寓居天津,过着隐士生活。1935年,宋哲元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并兼冀察绥靖主任时,聘请石为他的总参议。后来石因为和参谋长富占魁发生矛盾,愤而辞职。同年11月,石到了南京,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抗日战争期间,石任军事委员会军风军纪视察团第二团的主任委员,到各战区巡查军风军纪。在谈到视察工作时,他说:「很不好办。因为老蒋的嫡系部队,我不敢管;对杂牌部队,我不忍管,只好在发现问题时,向部队长官提出来,听不听,就由他们了。」
国共战争末期,他乘飞机到了台湾。1951年,蒋介石给石敬亭一个「国策顾问」的头衔。1957年,石又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实际上领干薪,无所事事。晚年的石敬亭,除了和原冯玉祥麾下的老朋友孙连仲、冯治安、刘汝明等有时来往外,很少参加其它活动。1969年病逝于台北,终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