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宝珊:北平和谈的一把钥匙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迁往北平。当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在西苑举行阅兵式,邀请傅作义、邓宝珊参加。图为阅兵前毛与邓亲切交谈的情景。资料照片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北平战与和》之前在央视八套热播,这部别样的红剧在全国引起关注。而剧中让兰州人所熟悉的面孔——傅作义的扮演者、著名演员陈逸恒与该剧的编剧、总监制李汀因为都是兰州人,一下子拉近了与兰州观众的距离,使兰州观众觉得更亲切。
正因为《北平战与和》的热播也让兰州观众了解到了,在北平和谈的重要史事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邓宝珊将军。时任晋陕绥边区总司令的邓宝珊,在北平和平谈判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历史功绩不容磨灭,毛泽东评价他是“傅作义的灵魂”,说他“八年抗战,先生支撑北线,为德之大,更不敢忘。”《新民报》1949年1月24日发表文章叙述了他为北平和平解放奔走的经过,文中说:“他是一把钥匙,傅先生这个锁,只有他可以打开。”
9月7日,记者采访了邓宝珊将军的儿子,全国政协委员邓成城,这位慈祥的老人,翻开老照片,向记者讲起了那段难以忘却的历史。
《北平战与和》主题抓的非常好
针对最近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北平战与和》,邓成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该剧的主题抓的非常好,在“三个60周年”即建国6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多党合作60周年来临之际,这部电视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同时,他认为这部剧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使剧本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
邓成城还对文艺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第一,文艺创作需要深入生活。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文艺创作者和演员都应该深入生活,采访当时战役的亲历者,挖掘戏剧内容,这样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引人入胜的作品。第二,文艺工作要尊重历史。文艺工作者需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多查阅资料,多取证,深入下去听取知情人的口述。虽然艺术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真实,但是历史史实不容篡改。他希望,文艺工作者可以“多一些求真务实之风,少一些急功近利之想。”
专机“追云”请邓“出山”
邓成城回忆说:“1948年,冯钦哉是‘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傅作义请他来,是为了执行一项特殊任务:马上坐飞机去绥远,把邓宝珊接来。为此,傅作义派出了蒋介石为示“恩宠”调给他使用的总统座机‘追云’号。此时父亲是晋陕绥边区总司令,兼任华北‘剿总’的副总司令,他率自己的嫡系部队,长驻榆林、包头一带,负责晋陕绥的防务。”
当时,北平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1948年12月22日,傅作义主力35军军部和两个师被围歼,军长郭景云自杀;24日,张家口被攻克,傅作义的第11兵团一个军、七个师被歼,兵团司令孙兰峰在逃,去向不明。傅感到局势已不可收拾,不得不更多的考虑走和平起义的道路,虽然曾派出过两个和谈的代表团,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平津前线司令部一再提出,希望派一“有地位的能负责的代表”前往谈判。
正在他找不到出路之时,马占山的一句话提醒了他:“现在是请宝珊助你一臂之力的时候了!”邓成城告诉记者:“马占山当时在北平赋闲、休养,他受北平人民呼吁和平解放北平运动的影响,力促傅作义走和平解放之路。马、邓、傅三人关系亲密,曾结拜为兄弟,互相之间非常了解。”为什么傅作义要大费周折请邓宝珊出山呢?在当时的情况下,邓宝珊的确是和谈的不二人选:邓宝珊因在国民党内部颇具威望,同时和共产党有密切的关系,在两次国共合作中他交过不少共产党朋友,同时,傅还认为,邓宝珊处事沉稳,大开大阖,即不墨守陈规,又不失之法度,而且能言善辩,被誉为“排难解纷的鲁仲连”。
《协议》签订了却心愿
邓成城翻开手边的《邓宝珊传》,里面有很多珍贵的照片,他向记者一一讲解。其中,有和毛泽东在西柏坡交谈的场景,有和林彪等人谈判的情形等,“和谈”这段历史也有很详细的史料记载。1949年1月13日上午,周北峰电告解放军方面,傅将派邓宝珊为代表前来谈判,解放军很快回电“欢迎邓将军前来”。当日中午,邓宝珊就在周北峰的陪同下,前往城交平津前线司令部谈判,进入解放区占领去,已有解放区派专人等候,备有马匹,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陶铸、参谋处处长苏静出面接待。14日至16日,邓宝珊和解放军方面代表就傅作义接受北平解放的具体条件进行了谈判。“林彪一看到邓宝珊,就行了一个军礼,说:‘邓先生,您是军界的老前辈。’接着问:‘您是否还记得1937年,我和林老(林伯渠)去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驻西安办事处看望您?’说完,俩人抚手大笑。”讲到这段历史,邓成城也笑了起来。由于这层关系,谈判从一开始就比较轻松,进展较顺利。15日后,双方在大部分问题上取得一致,但仍有一些分歧。邓宝珊提议,将不同意见电呈毛泽东定夺。毛泽东当晚回电说:“尊重邓先生意见。”这样就产生了《北平和平初步协议》,邓成城说:“和谈一直是父亲认为解决国共两党问题最好的方法,《协议》的签订完成了老父亲的一个心愿。”
一封迟到的信函
邓成城还讲述了在和谈过程中有纪念性的一件事:当邓宝珊17日回城时,林彪曾交给他一封信,请他交给傅作义,这封信后来公开发表时,题目为《林彪、罗荣桓为敦促北平问题致傅作义函》。
邓成城告诉记者,当时信未封口,邓宝珊看后认为,该信措辞严厉,傅作义在当时是接受不了的,为防止出现波折,回来后没有立即交给傅。直到协议执行,31日解放军入城后,邓于2月1日才把信交给了傅作义。可见,邓在处理这封信时的灵活性,是和中共方面积极配合的。
和谈结束后,毛泽东在西柏坡亲自接见了傅作义和邓宝珊,聊天时,邓宝珊说:“我的政治使命都已经完成,是一个失败阶级的代表,现在我想要解甲归田,在宁夏河套地区干点实业。”毛泽东当下表示:“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稳定工作非常重要,甘肃需要你。”希望他能担任甘肃省主席。当时有“南程北邓”之说,“南程”是指湖南省主席程潜,“北邓”就是邓宝珊了,他们是当时仅有的两位担任正职的党外人士省主席。作为第一任省长,邓宝珊兢兢业业,以为百姓服务为己任,受到了甘肃人民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