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景贤哥
我们算远亲,但自从他工作后估计就没机会到上海来,这30多年的风风雨雨,世事沧桑,大家之间也没有联系。如今他已退休,一次偶然学习上网的机会,在网上搜索您的近况,方知您已去了远方,禁不住泪流满面,哽咽着喃喃自语:“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金叔叔想方设法与我联系上后写信告诉我说:他一直非常敬重景贤哥,他在上小学高年级及上初中后,暑假里总要到上海去玩个十天半月的,而一到上海,又必到广元路181弄4号。在上海期间,他曾多次见到您到老宅看望父母,景贤哥嫂谦和、高雅、平易近人和极强的亲和力,这一切都让他这个乡下孩子感到很亲切、很温暖,在你们面前丝毫没有陌生和拘束。这一切都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岁月匆匆,人亦匆匆,本指望有生之年能再见上一面,谁曾想竟天人永隔,难话衷肠,岂不可惜?
他从网上找到了上海市红十字会开设的网上纪念馆,他给您上香,并在留言里留下了追思的文字。他女儿告诉我:他将我们家人和朋友们写的追思您的文章看了又看,把挂在纪念馆里您生前各个时期的照片看了又看,神情是那么的凝重,目光是那么的专注,泪花不停地在眼眶中闪动!此时他也许正在和遥居天国的您进行心灵的对话,已经深深地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味中了!
金叔叔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来了追忆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您为人处世的态度。此刻正逢您离开我们两周年之际,我把文章放上网让您看看,有那么多亲人和朋友都在想念着您。 小蕴
追忆景贤哥
首先,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喊一声,蕴芳大姐,您好!衷心祝您
健康长寿,平安吉祥!祝徐遥、徐蕴合家幸福、吉祥安康!
自得知景贤哥于2007年10月31日下午安然逝世的消息后,我一直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虽然我得知这个消息太迟太迟了,虽然我和景贤哥直接的接触太少太少了,虽然曾经的往事已过去太久太久了,但四十多年前在广元路181弄4号姑父家几次见到景贤哥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
记得十几岁我在读高小和初中时,只要一放暑假就想往上海跑,对生活在乡下的孩子来讲,上海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神奇,充满了诱惑,连空气也是香喷喷的。一般情况下,到上海后我先到位于共和新路广中路口我父亲的工作单位上海鼓风机厂宿舍住几天,再到广元路181弄4号我好婆蔡蕴瑞、姑父徐宗骏和孃孃邝韵芬家住几天。那时姑父和孃孃好像都在上班,白天就我和好婆在家,我就到弄堂口玩玩,看看马路上穿梭行驶的各种汽车,站累了就在弄堂口的一块石头上坐坐。我记得比较清楚的在姑父家见到景贤哥的有这么几次:一次是我父亲把我送到姑父家不久,景贤哥和蕴芳姐也来了,那时,他写的书《党的儿子穆汉祥》正好出版,他赠送了一本给我父亲,并在扉页上题了“請舅舅指正 徐景贤”几个字。我记得书是硬皮封面,封面设计端庄大方。这本书后来我也看过,从中受到很多有益的教育,对那个时代的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很大的帮助。还有一次可能是一个星期天的午后,景贤哥骑一辆半新旧的自行车来姑父家,他们简单交谈了几句,姑父即拿出理发工具到天井里给景贤哥理发。景贤哥理好后反过来给他父亲理发,还顺带着把我的小脑袋也修理了一下。他们并不缺钱,何况当时理个发也要不了几个钱,可他们却那样认真、那样专注的彼此为对方理发。此情此景在我年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现在想想,在他们身上不仅仅体现了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更涌动着爱意浓浓的骨肉亲情!以后我还曾在姑父家见过几次景贤哥,那时他己经担任上海市委领导职务,尽管他公务繁忙,待在家里的时间也不长,但他仍要抽空看望三位长辈,以尽人子之孝。他位高权重,但从不张扬显摆。我每次见他回家看望老人都是骑着自行车。他热爱祖国,热爱党,无限祟拜毛主席,满怀激情的用他手中的笔讴歌那个时代火热的生活。他衣着朴素,平易近人;态度和蔼,气质儒雅。这些就是景贤哥留给我的全部印象。
尽管后来生活不公,历经磨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但他笑对未来,积极思考,终于让“自己的脑袋长到了自己的肩膀上”。更值得欣慰的是,景贤哥有相濡与沫的蕴芳姐一生相伴,荣辱与共;有两个孝顺懂事的女儿深深地挚爱着自己的父亲,无怨无悔。有如此浓烈的亲情爱意呵护着他,我仿佛看到,天堂里的景贤哥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斯人已去,往事难忘!这迟到的追忆,更是我对景贤哥最真诚的怀念。景贤哥永远活在我的记忆中!
金陆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