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君陶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4366127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7月10日

钱君陶为四千件文物安“家”

发布时间:2010-07-10 16:31:20      发布人: 孝行天下

    80年代初期,年逾七旬的钱君陶身体情况出现了危机。去广州参加朋友画展的辛勤加之旅游劳累致使他大叶性肺炎和突发的心脏病发作,随后小他一岁的堂弟钱镜塘溘然长逝,让他朦胧地意识到,他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已经不能不考虑他的“后事”了!

    他的“后事”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处理好他一生的心血——几千件文物将流向何方?

    宝石浮图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钱君陶的“后事”,只能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按照传统的做法,他把他一生的积蓄,一生积累起来的文物,留传给三个儿子——钱大绪、钱正绪和钱茂绪。可惜的是,三个儿子全都是学理工的。他们分别从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大毕业。没有一个继承父亲的“艺术”事业。他们能像他那样,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自己一生辛勤积累的文物吗收集文物是很不容易的,但流失文物却是很容易的。而且一般来讲,经过几代人之后,积累起来的文物,必定支离破碎。谁能保证几代人中不出一个败家的子孙文物一旦传到他们手中,就容易变成好吃懒做、不学无术的温床。

    第二种选择。就是依靠文物贩子,把文物变成现钱,再把现钱留传给三个儿子。

    第三种选择。就是把字画文物捐献给国家。“捐献给国家”的想法,早几年就萌生了。70年代末,他曾对老朋友苏晨说:“在我死以前,我会把我辛苦积攒起来的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的。但不是现在……”为什么要献给国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认真地总结和回顾了他的大半生。他的大半生是艺术赋予的。他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家,是和他的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分不开的。他忘不了钱作民、徐菊庵、孙增禄,他忘不了丰子恺、章锡琛、陶元庆,他忘不了吴昌硕、李叔同、鲁迅、于右任……几十年来,他历尽磨难,只有艺术——书法、绘画和篆刻,才是“熨平”他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

    钱君陶召开了家庭会议,征求老伴和三个儿子的意见。妻子和三个儿子的意见是一致的。他们同意钱君陶的想法,把珍贵的文物捐献给国家。钱君陶家里共收藏了4000多件珍贵文物。他们的条件就是要给这4000多件文物找一个安置它们的“家”。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他不能做钱镜塘那样的“冤大头”,个人的文物不能仅仅从私人的仓库里搬迁到公家的仓库里。文物,就应该发挥文物应有的作用。

    鉴于这样的“条件”,钱君陶开始物色文物的接收单位。最理想的地方当然是上海。他通过一个朋友向上海市的有关部门转达了他的捐献文物的意向。有关部门当然非常高兴。但是,在谈到为文物安置一个“家”时,有关部门表示“为难”了。因为在上海,名声和地位在钱君陶以上者,人数还不少。如果给钱君陶的文物安了“家”,别人提出同样的要求,他们怎么办这不是给自己找了个难题吗钱君陶理解他们的难处。钱君陶把目光转向了杭州。杭州方面当然也非常高兴。但在谈判为文物安“家”时,杭州方面也表示了同样的“为难”。

    就在这个时候,钱君陶又一次病倒了。这次是因为腿部的“痛风”引起的。这使钱君陶感到了时间的紧迫,他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了。就在医院治病期间,他的学生计安康去看望他。钱君陶知道,计安康在桐乡县政府工作,便托他带信给桐乡县领导,郑重表示:他愿意把毕生收藏的珍贵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捐献给故乡的土地。

    桐乡县接受钱君陶的捐赠后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拨120万元来建造“君陶艺术院”。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