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弹专家于振海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42931887
本馆由[ 六尺红缨 ]创建于2021年07月14日

核弹专家于振海逝世,享年90岁 隐姓埋名参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发布时间:2021-07-14 21:11:47      发布人: 六尺红缨

据沈阳日报报道,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于振海,7月11日在沈阳逝世,享年90岁。于振海曾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隐姓埋名,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于振海

  隐姓埋名研制核武器

  据报道,于振海出生于1931年5月14日。1958年,27岁的于振海从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化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第九研究所(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从此开始了他隐姓埋名的一生。

  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之后,经过一番选择,中央决定在某区域建设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1960年,由于工作优秀、表现突出,于振海被抽调至基地参加筹建准备工作。同年,于振海返回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继续从事核武器研制、实验的相关工作。

  1964年,九所的科研人员分批搬迁至我国西部的某核武器研制基地,于振海作为第一批科研人员,踏上了那片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心血和岁月的热土,这里被称作科技人才的摇篮。正是在这里,于振海开始了大半生的研究、试验和生产技术工作。

  同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据悉,于振海的工作都是在高度绝密下进行的,直到1985年,他才再次返回家乡辽宁。

  

  于振海的核试验成功二十周年纪念勋章

  女儿追忆:父亲回家就是过年,他的韧劲影响后辈成长

  据辽沈晚报报道,在女儿于锦的印象里,父亲于振海是一个“神秘”的人。

  “我童年对父亲的印象是很模糊的。他长期不在身边,偶尔见到,既有着血缘上的亲切,又有着一种莫名的陌生感。”于锦回忆说,“只记得他每次回来,都会像变戏法一样掏出糖果、小饼干等当时非常罕见的小零食,让我觉得每次父亲回来,家里就好像过年一样。”同样,也是因为父亲的“小恩惠”,让于锦成为了左邻右舍受欢迎的孩子王。

  据悉,在数十载的核研究中,于振海与西部结下不解之缘,于锦也出生成长于此。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表示:“那时吃的多是粗粮,刚开始咽不下去,需要拿热水送。粮油限量供应,只能自己种一些土豆充饥。艰苦,却又朝气蓬勃,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人们总是充满了欣欣向荣的生命力。那时候不懂,现在明白了,因为大家心中有信仰。”

  由于保密要求,于振海的工作内容上不禀父母,下不告子女。即便是退休回到沈阳后,也不提工作的事。那时,孩子从来不知道“不着家”的父亲在忙些什么。

  于锦称,虽然与父亲接触不多,但父亲的精神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父亲严谨、认真、执著、求实,而且有一种不达要求决不罢休的韧劲儿,这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当我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退缩的时候,眼前总是能浮现出父亲的谆谆教诲,朴实温暖又充满了厚重的期望和力量。”

  

  延伸阅读: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谈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就绕不开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国营二二一厂。

  二二一厂所处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金银滩大草原,海拔3000多米,腹地辽阔,群山环抱,便于隐蔽。错落起伏的山包,是研制原子弹必做的爆轰试验的好场所。交通方便,水资源丰富,需要迁移的牧民较少。

  但这里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平均海拔3000多米,紫外线强。高寒缺氧,氧含量比平原少了近1/3。年平均气温零下0.4℃,空气干燥。由于气压低,水烧到80℃就沸腾。这里一年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无霜期短、春秋两季时有大风沙。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数百名中国顶尖的科学家、上千名大学生以及数以万计的工人、解放军战士来到这里,隐姓埋名地奋斗了30多年,将金银滩大草原建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和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的首颗氢弹,都是在这里研制出厂的。30多年间,二二一厂参与和见证了新中国核工业前行发展的每一步,它更是“两弹一星”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孕育、形成的摇篮之一。

  

  二二一厂创业时,领导和职工居住的帐篷

  当时的二二一厂,汇集了一批如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等世界一流的核物理科学家。

  1962年9月,在原子弹理论设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二机部提出“两年规划”,要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爆炸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为此,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十五人专门委员会。专委会设立的目的,是组织协调26个部委、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900多家工厂、部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围绕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协作攻关。

  金银滩上的二二一厂迎来了一个集结高潮。

  1960年和1962年,从中科院、各部委和全国各地抽调了105名知名专家和126名高中教授、工程师充实设计、试验和制造队伍。

  更大规模的集结则出现在1963年和1964年,这两年分配的大中专学生1600多人来到了二二一厂,把他们的青春和梦想留在了这里......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