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作霖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420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09年12月21日

何作霖-生平概况

发布时间:2010-11-16 10:21:59      发布人: 孝行天下

何作霖

  字雨民。1900年5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蠡县的一个书香门弟家庭。父何诸昌是前清秀才,曾在保定天津一带教书。何作霖的童年时代是在蠡县小汪村度过的,受的是私塾教育。1914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1918年毕业。在毕业典礼上校长王国光鼓励学生要富国强兵,惟有开发地下资源才是根本办法。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投考了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系。时值“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工科并入北洋大学,校风为之一变,爱国运动很活跃。学生运动失败后,何作霖即随采矿系的大部分学生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从师于李四光、丁西林。大学期间,因肺病休学两年,1926年毕业。随即在保定河北大学农学系任教授,讲授测量学和地质学。

工作经历

  1928年北伐军开入冀南大,河北学受军阀褚玉璞操纵,全体教职员奋起反抗,赶走了校长,学校停顿。何作霖南下,到上海投奔李四光,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此走上了专心研究的道路。1930年因工作劳累,肺病复发,上海气候不宜,奉派赴北平研究院的地质调查所工作(编制仍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32年晋升为研究员,并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兼任讲师。
  1937年北京大学迁校,他得到中华文化基金会补助留学的机会,于1938年5月赴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在著名岩石组构学家桑德尔指导下攻读岩组学,他的才能很快显露出来,深受赏识。194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即到德国莱比锡大学任研究员,从事X射线结晶学的研究。1940年6月返国,他拟乘船往越南海防,赴桂林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就职。途中,日军占领海防,他只得折回上海。中央研究院电令他在沪前北平研究院的镭学研究所工作。在那里他和物理学家陆学善建立了友情,这对他后来在X射线岩石组构学取得开拓性贡献是有关系的。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孤岛”不复存在,镭学研究所关闭,他潜回北平,闭门写作。1943年为生计所迫,在日伪统治下的北京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任地质学教授。此事是他一生引以为遗恨的事。1945年抗战胜利,日伪时期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整编为北平临时大学,他任地质系系主任。
  1946年经李四光推荐,到山东大学(在青岛)筹建地矿系,任系主任、教授,直到1952年为止。

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十分缺乏地质人员,尤其是岩矿鉴定人才,他急国家之所急,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岩矿鉴定工作者,他们后来大多成为地质、冶金、轻工、化工等部门的业务骨干力量。1952年何作霖调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特级研究员、矿物室主任。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以后,历任第三、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1月在北京病逝。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