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巴列维王朝覆灭导致宗教政权上台:经济腾飞后政权为什么会灭亡?
巴列维王朝的灭亡——看凤凰大视野的《德黑兰之春》有感
在德黑兰伊斯兰革命的纪念馆内(昔日王宫)挂着一件绸缎装饰的制服,那是伊朗的末代国王巴列维留下来的,这件艺术品见证了两个不同的时代。
这个自认为“是个有远见的君主,正带领他的国家,走向“伟大的文明”的人在凄风苦雨的流浪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到死的那一天他也不相信自己有什么错误或者错在什么地方。虽然历史证明他错了,虽然至今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正确的。 尽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的王朝早已经灭亡,留下来的只有这件服装和今天已为人们引为笑谈的他的“经济改革”。
这位皇帝曾经有过“伟大的白色革命”理想,他要把极度贫穷落后 的伊朗建设成“现代化的、伟大文明的国家”,他解放了占人口一半的妇女,他搞改革开放,大量引进外资,向英美看齐,试图用西方文明来改造伊朗的传统文化,在开放前他搞了个民意测验,得到了95%以上的民众的支持。因为饥饿的人群需要填饱肚皮,谁能给我饭吃我当然会拥护谁!
巴列维并不完全是个空想家,在他的领导下,经济迅速增长,短短十几年,国内的GDP就达了人均16500美元(今天值),伊朗大踏步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他的父亲礼萨汗1926年推翻了恺加王朝,赶走了外国军队,把一个衰败的、面临四分五裂局面的伊朗拉回到主权独立国家行列里来,巴列维继承和发展了他父亲的遗志,把伊朗建设成了一个富有的现代化的新国家。虽然国内有持不同政见者,但是他认为人民站在他的一边,他的江山万年永固!他说:“我和我的臣民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只要这种特殊的关系还存在,任何人都不可能插进来搞破坏” 。他认为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人民会永远站在他的一边。
经济上改革开放的成功使巴列维忘乎所以,亲美的政策使巴列维忘记了自己是个独裁者,他认为强大的美国和西方站在他的一边,任何人也不敢拿他怎么样,所以他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经济改革的火箭已经跑到月球上去了,政治改革还停留在设计图纸之中。他不相信两者互为依存的关系,他相信人民吃饱了饭、过上了好日子就应该感谢他。巴列维大搞形象工程,还搞了个“充满敬畏和庄严的加冕典礼”。
敬畏和庄严,概括了他父亲留给他的印象。礼萨汗和他儿子巴列维,都统治过伊朗。但礼萨汗认为,当时的伊朗停滞在中世纪。为此他狠抓军队,实行严明纪律,这把伊朗带到了现代世界。父子两人都受到西方的启发,大举兴建铁路和公路,创办医院、学校甚至大学。但同时他又用残暴的手段,镇压敌人和对手 ,使伊朗人对巴列维王朝,既害怕又憎恨。
经济上的突飞猛进与政治上的停滞不前如此地不协调造成了金钱对官员们的腐蚀,西方的经济学与中亚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怪胎,贫富悬殊日益扩大,贪污腐败成风,老百姓的不安情绪日盛一日,不满后来成了愤怒。也许巴列维根本就不知道或者说不愿知道,群众的怒火可以烧毁这个“开明的王朝”。
社会不公与官员的腐败造成了百姓心理上的对抗。老鼠多了自然就想到猫。人们怀念过去虽不富有但是还算公平的社会,对巴列维王朝的经济成就不屑一顾:“我们认为这个国王是撒旦,就算他做得好事,我们也认为是邪恶的”。 这就是百姓对巴列维的看法!
怀念过去的、为数众多的什叶派神职人员,是这个王朝最可怕的反对者。伊朗是个穆斯林国家,但跟其它穆斯林国家不同的是,绝大多数伊朗人都属于什叶派。什叶派是伊斯兰教中的少数派,也是最传统的教派。它向伊朗人灌输灵魂清教主义,不相信权威,崇拜牺牲者。
事实是,如果伊朗不是穆斯林国家,或者是其它传统文明的国家,情况会怎么样呢?答案是:巴列维的改革同样会失败。从实践论的观点出发,人在饥饿的时候最大的要求是面包,在丰衣足食以后他们会要求权利的分配。如果你不能满足他们要求,他们就会不满,然后会愤怒。
大部分王朝的上台首先都是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巴列维父子一开始也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礼萨汗剥夺了地主、商人、贵族和神职人员的权利,为争取伊朗广大农民的支持,他把皇室的土地分给农民,表现了新国王乐善好施的治国思想,容易让民众接受。
与每个独裁统治者一样,巴列维认为他的江山一定不会倒台,王朝是受天神保护的。他小时候患过不少重病,但他说每次患病都见到幻影,半夜里来到他身边保护他,因此伊朗王得出结论说,他是受天神保护的,天神要他活着完成天命。这在他一生中,成了非常重要的部分。虽然伊朗人对此不以为然,但他却深信不疑。
盲目地崇拜西方是巴列维的又一特点,在民族主义对外国势力的斗争中,国王最后倒向外国势力的一边。 这样就使得王朝的形象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江河日下。他认为他有的是靠山,西方人不会抛弃他,万一不行了的话他可以随时离开伊朗,伊朗人称国王是“皮箱王”,说他随时会拿起皮箱就走。
巴列维认为自己江山永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人的行动和诺言,他认为伊朗是西方对付共产主义的一个堡垒,美国人的利益与他巴列维的利益是共同的,在打击摩萨台的斗争中美国人出了大力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已经确信,摩萨台会把伊朗断送给共产主义。在英国的极力鼓动下,美国决定打出伊朗国王这张牌,由中情局加上美国的枪支,组成了一整套阴谋诡计,先让国王解除摩萨台的首相职务,接着由美英出资撑腰,让一帮乌合之众上街闹事,打击和削弱摩萨台的支持者。可是这一反政变的活动没有奏效,摩萨台的支持者,像洪水一般涌向街头。国王的支持者被迫转入地下,国王和王后逃往罗马去避难,他们几乎失去了一切。
但摩萨台的胜利也只是短暂的,两天后,得到军方支持的保皇势力,返回并接管了德黑兰的大街小巷。人群中有一些是被收买参加的,但不少人却是君主的忠实支持者。摩萨台躲藏不久就被逮捕,经审判后一直被软禁。
国王和王后在罗马避难时间并不长,因为有消息说,摩萨台取得的胜利很快被扭转了,而且骚乱的德黑兰又传来消息说,保皇派的反政变已经大功告成]。
这就是摩萨台事件。在伊朗刚刚起来的西方式的民主被美国帝国主义分子亲手消灭了它!
[对于巴列国王来说,1953年是一个新的开端。反政变的事件说明,西方是支持他的。而且他也坚信伊朗人民爱戴他。他在广播中对国民说:“ 刚才我还是一个世袭国王,但现在我是被选出来的,你们选择了我”。 ]
这就是巴列维的意淫!
美国人自己一心一意对内搞的民主,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别国民主,别的国家搞不搞民主,首先要看它是不是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他们唯一真正相信的只是美元,美国人向伊朗提供大量援助,派遣许多顾问,并帮助国王建立秘密警察。
美国人的大棒加美元在伊朗造成了一种假象,巴列维“回国后目睹了人民对他的爱戴。。。。。。成为了一个领袖。” 有了美国人在背后撑腰,巴列维国王觉得自己的孔雀宝座已经是稳如泰山。他觉得再没有后顾之忧了,他觉得施展鸿图大计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巴列维发起了一场雄心勃勃的现代化运动,他决心要把伊朗带上富国强兵之途。
[1961年巴列维做出了重大举动,他发动了一场革命,叫做白色革命。他发动土地改革和妇女解放运动,推进民众的健康和自由,推动具西方特色的现代化进程。对这次革命,他进行了公民投票。据官方统计,他赢得了95%的支持率。对此他断言,广大民众接受了他的现代化主张。不只是普通民众,包括那些受过西方教育的自由主义者,也都被他的高涨热情所感染]。
伊朗的精英阶层是相信巴列维的——
[费雷顿?霍维达(前伊朗驻联合国大使):他说,你们想要革命,就让我来干,因为你们进行不了革命,所以就由我来干吧。我准备尽快完成这一革命。你们都得跟上我的步伐。这就是我们这代人,都相信他的原因。
达里尤斯?霍马运(伊朗前新闻部长):伊朗历史上头一次,人民期望他们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伊朗各阶层也都抱有很大期盼,希望生活得到改善,希望有所成就]。
但是民众可不这么认为,国王也不这么想——
[许多人都希望,这次革命,能给他们带来多年不曾得到的东西,那就是民主。但他们的民主期望却落空了。为了尽快进行革命,国王置宪法于不顾,封锁各家媒体。1953年的教训使国王相信,当前伊朗还不到实行民主的时候。
礼萨?巴列维(伊朗前王储):毫无疑问,我父亲当年被逼得无奈,不得不把超过宪法规定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当时的处境,使他想把那些因别人失职或不负责任而未办成的事办成。这一切他都得亲力亲为,而且尽量做到最好]。
巴列维的一切做法都建立在个人主观意识的基础之上——
[不顾霍梅尼激烈的言词反对,1967年,巴列维国王非常自信地举行了一个加冕礼。在他的王宫里面,场面相当的盛大。而且他是像他父亲一样,给自己加冕。巴列维国王此时认为,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国内的经济在不断增长。另外在国际上,伊朗的声望也在不断提高。巴列维认为,他已经做到了最好]。
经济上的成就使巴列维飘到了九天云上——
[到了六十年代后期,伊朗虽还不算太富裕,但至少可说,已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伊朗的石油价格在稳步上升。在经济上,国王对国民的许诺,眼看就要实现。像他父亲一样,巴列维给自己加冕。
阿米尔?塔赫里(巴列维传记作者):他认为自己登上了权力的颠峰,成为几个世纪以来伊朗国王中最成功的一个。经济稳步增长,伊朗在全世界的声望日益提高,他认为自己做到了最好。但事实上他已开始走下坡路了]。
精英学者要搞动摇国本的形象工程——
[巴列维国王走下坡路,是从波斯波利斯废墟开始的。这处废墟,是古代波斯阿契美德王朝的帝王,大流士和薛西斯的宫殿遗址。国王身边的学者们建议,为纪念阿契美德王朝建立2500周年,应该举办庆祝活动。国王听了很感兴趣,觉得这可以向世人炫耀自己的成就,还可以将波斯最古老的帝王,跟他自己的王朝联系在一起。但最重要的是,这建议迎合了国王的神秘想法。他觉得在冥冥之中,他与阿契美德王朝第一代帝王、伟大的居鲁士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居鲁士的陵墓,就在帕萨伽代,离波斯波利斯非常近。纪念仪式,在1971年10月15日隆重举行。感慨中,巴列维向死去已久的国王灵魂致词。
巴列维(伊朗末代国王):啊,居鲁士。伟大的君王,王中之王。阿契美德王朝之王,伊朗大地的主宰。我,伊朗国王,以本人和我的国家的名义,谨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他来说,此刻发生的一切,就是他所谓的“伟大的文明”的精髓。
费雷顿?霍维达(伊朗前驻联合国大使):他想成为“当代居鲁士”,永远加载史册。他所谓的伟大文明,是居鲁士帝国,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结合体。
纪念居鲁士仪式结束之后,50位国家首脑参加了伊朗空前盛大的阅兵仪式。那浩大壮观的气派,如果拍成影片,就算在多年之后,也大可夺得最佳德米尔奖]。
形象工程与民心成反比——
[但有一群人不能参加这个仪式,他们就是伊朗人民。出于安全考虑和地点不适宜,伊朗民众不能参加纪念仪式,他们只能通过电视,观看次爱国纪念活动,这跟皇族施惠于民众的精神,背道而驰。
费雷顿?霍维达(伊朗前驻联合国大使):本来时机已经成熟,该搞真正民主化的时候了。然而他却无动于衷,一心只想炫耀自己,他开始脱离群众了。
马尔温?佐尼斯 (巴列维传记作者):他觉得自己与居鲁士,及整个伊朗的历史与文化成就,都有着某种关联。然而对他这具有神秘色彩的联想,伊朗人却无法理解和接受。人民不明白他在搞什么名堂。
国王的嘉宾坐着豪华大马车光临,现场被严密封锁以确保安全。为防止恐怖活动或抗议者,秘密警察逮捕了上千人,并给他们扣上闹事者的帽子。
阿德希尔?扎赫迪(前伊朗驻美国大使):为了安全,为了照顾好各国首脑及代表,保安抓捕了很多人入狱。我晋见国王陛下并告诉他,他们抓了很多无辜的百姓。
其实巴列维举办那么盛大的一个仪式,与其说是要纪念波斯帝国成立2500周年,不如说是想炫耀自己的成就。他似乎认为,自己的丰功伟业,已经可以跟古代波斯的伟大帝王居鲁士相提并论了。他料想不到的是,好大喜功带来的效果,跟自己期望的恰恰相反,不仅激起民众的不满,还损害了他在西方世界的形象,这使得他跟西方的关系也是渐行渐远。
波斯波利斯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但并不是巴列维所期盼的那种关注。事件之后,国际人权组织接到大量犯人的名单,他们着手调查伊朗拘留、拷打以及杀害政治犯的案件]。
警察的暴行——
[阿亚图拉?卡法里(什叶派领袖):在那些日子里,恐惧笼罩着整个监狱。他们的粗暴态度,他们的暴行和残忍,真是罄竹难书。他们把你的腿吊起来六小时。在两个小时后,你就会觉得,仿佛整个地球重量都压在头上,就象要碎了一样]。
巴列维也发西方世界的牢骚——
[安东尼?帕森斯 (前英国驻伊朗大使):他过去常对我说,怎么英国报界把我说得这么糟,而对伊拉克人却不这样呢?我回答说,至今我仍相信这一点,我说,是因为正如你所期望的,我们把你当西方人看,当成西方世界的一部分,而我们并没有把伊拉克视为西方世界的一部分。
巴列维(伊朗末代国王):如果你想继续玩火,继续纵容人们在社会上捣乱,最终必然自食其果。在石油方面你做得少,却拿这么多的钱。这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一两个月可以,一两年可能也行,但绝不可能永远如此]。
爱钱是独裁者的同一性——
[理查德?赫尔姆斯(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当他大权在握时,我敢说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是很陶醉的。毕竟他会觉得,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之后,他终于东山再起,终于当上伊朗国王,并拥有大量财富。任何人处在他的位置,也都会为此而陶醉。他当然也不例外]。
自慰加意淫——
[法拉赫?巴列维(伊朗前王后):“我总觉得,伊朗在好些方面实在是太好了。我们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我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的人力资源。这是很重要的。伊朗国泰民安,我们的未来真是一片光明”。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巴列维已牢牢掌控着国家大权。政府只是他的驯服工具,一切权力都归于国王。
总有人高唱赞歌——
[帕尔维兹?拉德奇(伊朗前驻英国大使):国王是街头巷尾唯一的主角。他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大恩大德的救世主。如果你不喜欢国王,你当然可以走,并自找出路,但你的理想恐怕就要落空]。
群众被愚弄——
[对于伊朗人民来说,政治生活像个谜。伊朗有两个党派,绰号叫YES党和YES SIR党。这两个当最后都变成了国王的党。
阿巴斯?阿布迪(当年学生运动骨干):他把群众分成两派,即百分百的支持者,和百分百的反对者。他不给我们选择同意或不同意的机会,他不愿给这样的机会。
貌似强大——
[七十年代中期,巴列维在国际上取得的地位,他父亲做梦都想不到。五十年代还被称为皮箱王的他,如今成了不可一世的石油帝王]。
美国人从来就是这样——
[尼克松(美国前总统):“我们以好朋友和老朋友的身份,热烈欢迎你和王后。我们很珍视这种友谊”。
即使处在权力颠峰的时候,巴列维依然是一个神秘的领袖。他的专横跋扈,往往被他的缺乏信心、甚至胆怯的表面所掩盖。
巴列维(伊朗末代国王):总统阁下,我很荣幸再次当你的座上宾。
帕尔维兹?拉德奇(伊朗前驻英国大使):在威严的表面下,其实他是一个胆小鬼。胆小对他的形象造成的恶劣影响,绝不亚于他的敌人的恶意中伤]。
永远健康的背后——
[1974年,巴列维身患癌症,这成了他威严表面背后的最大秘密。
理查德?赫尔姆斯(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国王不承认自己患有癌症,在他执政期间,如果人人都知道他身患绝症,他们就会认识到,要把伊朗推向20世纪,那就不免太仓促了]。
虚假的繁荣——
[为寻求通向文明的快捷方式,巴列维决定动用石油的全部收益,用于经济建设。一夜之间,五年计划指针翻了一倍。经济经过连续几年的破纪录增长后,国家已不能吸收任何外资,伊朗经济收益向来就分配不均,如今经济奇迹的光环已经消失,留下的是贫富之间的巨大悬殊。没有保障的经济及希望的落空,使更多的伊朗人看透了,所谓“伟大文明”全是空话。既然光环已退去,很多人开始为伊朗的现状感到沮丧。
阿巴斯?阿布迪(当年学生运动骨干):国王认为他所带来的物质繁荣,足于让人们安分守己。但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实际上,那些最西方化的伊朗人,对伊朗问题已经很敏感了。他们觉得,伊朗对西方的过分亲近,使其伊斯兰身份丧失殆尽]。
世界的孤儿?
巴列维的“白色革命”,使得伊朗迅速崛起成为中东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到1978年,伊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2250美元,大概是相当于现在的1万6千美元。巴列维被表面的繁荣和暂时的成功迷惑了,他的政治触觉变得非常的迟钝,他以为老百姓一定会很感激他,很爱戴他。但是,其实正好相反。他感受不到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即将爆发,更料想不到,自己的政治生命,连同他的经济改革,所谓的“白色革命”,都一起走到了尽头。而巴列维究竟是如何没落,霍梅尼如何崛起?巴列维怎样成为了世界的孤儿,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