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如秋叶之静美--王华俊
一提到“死亡”,人们会感到这个词太沉重了,常以另一些说法替代之,如: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驾鹤西去了、老了、走了……还有一种说法叫“三长两短”,意即:棺材还没有盖,是三块长的两块短的,如果盖棺那就定论了。
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国人自古就有轮回转世、灵魂不死、因果报应、生死自然、死而后已等生死观。乐观主义者认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总是要死的,只是迟早的问题,懂了这个理就不怕死了。泰戈尔诗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悲观主义者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人一生的结局早就判了死刑,以什么方式,何时执行还不知道罢了。我认为生命到了末日,那就是其人“永垂不朽”的纪念日。不要把死亡放在心上,不要怕死,怕死的人会加速死亡。对什么事要泰然处之,视死为“彻底休息,”不狂喜,不大悲。
死亡的真正痛苦是活着人的悲伤。看到所爱的人生命的殒灭,是令人痛彻心扉的事,也是最令人悸动的。人间自有真情在。
生命在前进的同时,也在走向死亡。每个人都会死去,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人永远不死是件痛苦的事,在这个永恒的世界中,没有死,生命就没有价值,活得也乏味了。”刘禹锡诗曰:“深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世界没有人永远18岁,但永远有人18岁。宇宙无限,人生苦短啊!
二战时,罗勃·摩尔在一艘美国潜艇上担任瞭望员。一天清晨,潜艇在印度洋水下潜行时,被一架日机测到了潜艇位置。三分钟后,日本水雷船六颗深水炸弹在潜艇四周炸开,潜艇紧急下潜到水下83米处,并关掉了电力和动力系统。日军水雷船连续轰炸了15个小时,摩尔觉得比15万年还长。战后他说:“在那可怕的15小时内,我深深体验到对于生命来说,世界上任何烦恼和忧愁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人在面临着死亡威胁时,才深深感受到所有的烦恼多么荒谬。
人生就是一场生与死的拔河比赛,明知胜负已定,仍然格外痴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面对历史的必然,面对无力回天的大宋王朝,文天祥作了最后地选择——从容赴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一生准确地注解。后人赞他:“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
公元前480年,温泉关一战,斯巴达人令不可一世的波斯王脊背一阵阵发寒。当波斯人狂热地叫嚣着:“我们射向天空的箭会把太阳都遮住!”斯巴达国王列奥尼答道:“那我们就在阴影下战斗!”他在拒绝波斯王封王的承诺后,用鲜血挥就了为自由而战的史诗。正因为此,人类的历史才多了几分正气浩然,多了几分不朽的尊严。
英国女演员克里斯蒂拍戏期间被诊断出肺癌,医生要她住院治疗。这位女演员悲壮地表示,演艺事业也是我的生命,我要拍完最后一组镜头才住院。生命短暂,艺术永恒。我要将人生最惊艳的光彩留在世间。这才是美丽的生命,完整的人生。
要以坦然的心态面对死亡,活一天快乐一天。当“人老病出”时,不要久久陷入自哀自怜、自暴自弃的情结中。要自我“解套”,接受现实,才能处之泰然。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有次心脏病发作,问医生:“我还能活半年吗?”医生摇摇头。“至少6天总可以吧?”我还可以写个提纲,还可以把已经出版的50卷校订一下。”医生回答:“你还是马上写遗嘱。”面对无情的病魔,巴尔扎克每天工作12——14小时,把医生认为6天都没有的“弥留期”延长了20多年。他完成了由中长篇小说组成的雄伟诗篇《人间喜剧》。他让我们看到了人生命潜能的巨大,也看到了用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其实只有3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是历史,值得回味;今天是现在,尽情发挥;明天是未来,充满机会!重温昨天,开心!珍视今天,顺利!展望明天,如意!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许多东西是经过历史的沉淀,我们才慢慢地明白的。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历史让人发笑,但现实却难免使人伤感。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而笑笑别人而已。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乌呼哀哉,顺其自然;含笑九泉,浪漫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