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再温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291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19日

栗再温在平山的革命传奇

发布时间:2009-12-19 11:16:30      发布人: 天堂天使

人物小传  栗再温(1908年3月13日—1967年2月17日),河北省平山县人。出身农民家庭,自幼读书,1924年考入北平大同中学。1925年“五卅”惨案后,参加了李大钊领导的三次示威游行。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为冀西中共地方党的建设、农民武装斗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创建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
栗再温同志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山东省副省长?TD>


  今年是我省早期共产党员栗再温同志诞辰100周年。3月30日,纪念栗再温同志百年诞辰座谈会在京举行。栗再温是河北平山人,他对平山早期党的建设和对“抗日模范县”创建作出了极大贡献,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张志平/文

  平山出了个“大共产党” 

  1927年5月,在北京求学的栗再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在北京领导学生运动,又辗转天津、太原、大同等地,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党的地下斗争,曾任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山西特委书记等领导职务。

  他是平山县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

  1934年底,栗再温几经周折回到家乡平山县杜家庄南沟,投身于平山县党的建设发展和革命斗争。从1934年到1940年,栗再温在冀西前后工作战斗了五年多时间,作为平山早期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又是老百姓公认的“大共产党”,他居住的地方自然成为当时平山革命的重要聚集地和指挥中心。“南沟出了个栗再温”、“南沟闹起了共产党”、“南沟是共产党的一个窝子”,这些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的话反映出了人民的心声。后来在晋察冀革命斗争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李德仲、王昭、于光汉、徐达本、姜占春都曾先后来到过南沟,请他指导工作。

  在栗再温的带领下,仅有五六户人家、三十余口人的南沟,成为敌人眼中的“赤色村庄”。从1935年—1943年,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寇对这里恨之入骨,十几次奔袭抓捕,数次抄家抢劫,三次放火烧房,栗家始终坚强不屈。

  栗家是个革命的大家庭。其中,老奶奶崔秀荣身处险境,冒着生命危险和敌人斗智斗勇,掩护革命儿女;栗再温的妻子刘旭江和丈夫在白色恐怖下结合,来到太行山,不论环境多么残酷,和丈夫不离不弃,坚持革命斗争;栗再温的侄子栗政清,1933年入党,曾任中共平山县委委员、共青团平山县委第一任书记,1936年底牺牲于天津的日本监狱,年仅20岁。侄子栗政通,1938年入党,参加“平山团”,解放战争后期,这位身经百战的营长壮烈牺牲于陕西扶眉,年仅26岁……到1949年栗家共有27人参军,15人入党。栗家的家谱上写满了悲壮、牺牲和对党的忠诚,“满门忠烈,举家革命”是这个大家庭永远的光荣和真实写照。而栗再温则是带领这个大家庭加入革命队伍的“带路人”。

  一年间

  党员人数扩大一倍

  栗再温回到平山后,把马列主义的先进理论输入给了初创时期的平山党组织,并确定了“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建立武装”的工作重点。在他的领导下,平山党组织的成分由以小知识分子为主转移到以贫苦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为主,党组织活动的重点也由白色恐怖的东部平原转移到群众基础较好的西部山区。实践证明,这两个“转移”在平山党的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此,平山县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传党”活动。并组织了“读书会”、“穷人会”等外围组织。

  1934—1935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平山党组织飞速发展,党的队伍不断扩大,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全县党支部发展到70多个,党员也由350人发展到700多人,有人说,这个数字占到了当时河北省全省党员总数的五分之一。也有人说,这个数字占了当时河北省党员总数的一半。这是一支了不起的力量,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平山党组织为革命保存了实力,发展了队伍,积蓄了力量,作出了贡献。

  慧眼识破叛徒阴谋

  在栗再温领导和亲自指挥下,平山红军游击队在山区神出鬼没,常常出奇制胜,先后开展了木盘分粮、土岸“借钱”等斗争,鼓舞了穷苦百姓,震慑了反动分子。

  1935年12月,直西特委书记、游击队长张惠森在石家庄叛变。张惠森此前赴天津向河北省委汇报工作,不久,栗再温接到了张惠森写来的一封信,要栗再温带领县委全体领导干部和游击队员到指定地点去接武器。栗再温看后,从寄信的时间和只有石家庄邮局的邮戳断定张没有到天津,怀疑张已叛变。当即派交通员通知党员隐蔽,同时挑选几名精干游击队员按张信中约定时间地点接头。果然不出所料,这天晚上,张带领国民党保安队和警察赶到接头地点,早有防备的游击队员探明情况后迅速撤离,使敌人扑了个空。当时如果按张惠森的要求去办,平山县委就会遭受灭顶之灾,恐怕平山早期党的历史也要改写了。

  1936年3月,根据当时河北省委的指示,为配合工农红军东渡黄河,栗再温领导游击队开展了砸下口镇盐店的武装暴动,牵制了阎锡山一个师的兵力,配合了红军东渡的战略行动。

  组建著名的“平山团”

  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冀西特委组织部长的栗再温,直接领导了平山县的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秋,雁北失守,太原告急,八路军东渡黄河,王震带领120师359旅战地工作团到平山扩军时,栗再温领导冀西特委和平山县委全力以赴,仅用一个月零三天即动员1700余名青壮年参军,组建了著名的“平山团”(即718团),当时全县700名党员,就有200多名党员带头参军。在这次扩军中,栗再温的三哥栗建周将自己的药铺卖掉,参加了八路军工作团。栗再温还把两个侄子栗政民、栗政通送去参加了“平山团”。

  “平山团”组建后,有些地方干部不愿意把“平山团”送给正规部队拉走。栗再温从大局出发,耐心地做思想工作,说服了这些同志,并亲自把“平山团”送到山西省盂县上社八路军120师驻地,编为359旅718团。这个团作战勇敢、战绩突出,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嘉奖,称它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子弟兵”三个字就是随着聂荣臻对“平山团”的嘉勉和命名而家喻户晓,以至成了人民军队的代称。后来,“平山团”又因担任延安卫戍任务和南泥湾垦荒而举世闻名,参加南征北战和中原突围而威震华夏,被毛泽东誉为“王者之师”。

  另据平山党史研究记载:仅1937年10月到1938年春,平山青年参军到120师的有2700多人、到115师的有1700多人,其中到115师教导队300多人、到徐海东旅800多人、到曾国华支队600多人,到晋察冀军区1800人。在此前的1937年9月,八路军东渡黄河时仅有三个主力师。短短的几个月里,平山县就为八路军主力部队输入了7000余名优秀子弟。动员了两个整团的青年分别参加了八路军120师和115师,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韩怀智中将等30多名平山籍的将领就是在这一期间参军的。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一个规模不大的县,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够迅速地组织和动员起7000多名优秀青年参加八路军呢?为什么平山党组织“登高一呼”,就会有“万众响应”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以栗再温为代表的平山第一代共产党人,创建和发展的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在人民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享有极高的威望。当时的平山老百姓认准了一个理,那就是,跟着共产党走,抗战就会胜利!时任冀西特委书记的李德仲后来接受专访时曾说:没有栗再温和平山党组织,就没有“平山团”。

  奠基“抗日模范县”  

  栗再温注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罗荣桓、徐海东等指示下,团结社会各阶层人士,建立了平山历史上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县政府。

  有一个姓齐的大地主,经过栗再温多次谈话做工作,一下子捐出600多石粮食,后来还参加到抗日政府中任实业科长,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地主也积极捐粮款支持抗战。平山县西部的韩永年、韩增丰父子和韩植庭等还主动将自己的武装交给共产党,接受我军领导,兴起了全民抗战的热潮。接任四分区特委书记后,栗再温认真组织了党组织的整顿和作风建设,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打击敌人、支援前线、进行建设的坚强堡垒和阵地。他还领导抗日民主政府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贸易,保证了困难时期的军需民用。由于平山县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群众工作等各方面开展得都很好,被边区政府授予“抗日模范县”的光荣称号,栗再温也被誉为“四分区的人民领袖”。

  “栗再温是个厚道人”  

  栗再温同志对敌斗争坚决、对同志宽厚亲切,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栗再温是个厚道人”。他特别重视培养干部的工作。王昭、姜占春、曹慕尧、曹维屏、李芳林、焦林义等十几名平山籍的干部建国后都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他们都是在栗再温的教育培养下锻炼成长起来的。

  1940年去延安之前,栗再温推荐年仅23岁的王昭接任四分区书记,有人以他太年轻、经验少为由提出不同意见,栗再温经多方面做工作才确定下来。王昭不负众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身经百战,屡建功勋,建国后曾任公安部副部长,青海省委第二书记、省长等职。建国后,再温同志去看望刘澜涛同志时,刘澜涛说:“从现在来看,当时选王昭任地委书记是选对了”。

  中共中央

  为什么选址西柏坡  

  对于中央为什么选址西柏坡,目前在党史界已形成基本共识:第一,平山战略位置重要,交通便利,环境优越,能进能退,能守能攻,是理想的战争指挥部;第二,平山物产丰富,可保障机关部队有充足给养,曾被聂荣臻元帅赞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党和群众基础好。对于这一点,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时就通过报纸和来自晋察冀的同志,通过驻扎在平山的晋察冀边区首脑机关,通过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平山团”,有了初步的了解,平山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数量多,政治素质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好,对敌斗争坚决;平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子弟兵,勤劳朴实,忠诚可靠,不畏强暴,勇于牺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仅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就有7万人参军,10万人参战。八年抗战,聂荣臻、彭真率领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就有三年半的时间在平山战斗生活。这片浸透烈士鲜血的土地,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这些忠厚老实的父老乡亲,都给中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周恩来等都对选址西柏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周恩来说:“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在此”。1948年4月11日,毛泽东转战陕北,翻越五台山后,高兴地对前来迎接的聂荣臻说:“到了晋察冀,就像当年在兴国一样,群众见了我们都笑逐颜开。”到达西柏坡后,他又对叶子龙说:“西柏坡果然是个好地方,这个指挥部选得好!”应该说,栗再温和他的战友们为打造这个解放全中国的总指挥部和大本营付出了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政协河北省常委)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北平大同中学是现在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的前身,学校因有这样的校友而骄傲。 学校将把他的事迹列入校史馆,让广大学生学习! 深切地向他致敬!


    写信时间:2012/09/20 17: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