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最熟悉的法国传奇影帝走了:我想在电影里活1000次
很多人认识他,也许是从《天堂电影院》里的托托。
时过境迁,童年旧梦的感伤,在他的脸庞和银幕间流转。
那是再也不返的乡愁。
也有人认识他,是从《放牛班的春天》里那个音乐家皮埃尔。
上世纪 90 年代,对于中国影迷而言,他几乎成为了欧洲迷影的一个标志,也成为了无数人的青春回忆。
而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纪录片大师,代表作品有《海洋》《迁徙的鸟》;也有最新的《地球四季》。
从演员到纪录片大师,雅克 · 贝汉说,他想在电影里活 1000 次。
1.
尽管是以《天堂电影院》《放牛班的春天》为人熟知,但雅克 · 贝汉在早前,已经是法国的实力偶像派演员一枚。
6 岁开始演电影,25 岁,就凭借《半个男人》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的荣耀。
他是史上最年轻的影帝之一。
但很快,雅克 · 贝汉发现,在银幕前成为其他角色,不是他的光影追求。
“纯粹当演员是非常被动的,
在做演员的时候,
我经常感觉自己喜欢的许多题材都没有拍成过电影。”
29 岁时,他在巅峰时期宣布从台前转至幕后,探索他更想做的事情。
他并没有直接去拍纪录片,而是成为了一名制片人。
他参与了《焦点新闻》的制作,并在那一年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有人说,这是影史最好的政治片。
但做到了这一切的雅克 · 贝汉依然感到这不是最终所求。
“我又开始发现电影的创作满足不了许多自然的、真实的表达,于是我转而拍摄纪录片。纪录片的真实感,在我看来,是人眼能够看到的灵魂表达。”
2.
在 1995 年,他用一部《微观世界》,完成了到纪录片导演的转型。
平时令人“恐怖”的昆虫,在镜头下,展现出了另一种不一样的美。
生命微渺,自然壮阔。
这是匠心,也是奇观。
2001 年,又有了续作《迁徙的鸟》:在这部纪录片里,雅克 · 贝汉说了一句话。
“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
前后共 600 多人参与拍摄,历时 3 年多、耗资 4000 多万美元,景地遍及全球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记录胶片长达 460多公里。
抒情,凛冽,清冷的镜像,写实而诗意。
而在背后是雅克 · 贝汉对工作近乎严苛的要求。
他和他的团队为了拍摄鸟类在空中翱翔的镜头,专门订造了特殊的飞翔机,贴近在鸟儿旁边,随之飞翔,是真正的「鸟瞰」,观众仿佛便能化成飞鸟,随着鸟群在半空中遨游。
拍纪录片并不比商业片,资金来源总是格外艰难。
拍纪录片《海洋》的时候,雅克 · 贝汉边拍边筹钱。
“拍摄的四年中不断找投资,每两个月就要跟所有投资人开会、汇报、等待下一笔钱进账,一直都很痛苦。”
最后,这一部电影成为了史上最卖座,也是最烧钱的纪录片。
当年在中国上映,由姜文配音,获得了 2700 万的票房。
“我不是教授,不是政治家,不会说如何保护环境,或者发表批评意见,我只想通过镜头让观众在情感上被触动,这远远比上课、说教重要得多。因为有了记忆就不会忘记,非强迫的感动才能持久、永恒。”
这是作为纪录片大师的雅克 · 贝汉。
“做电影从来不是去寻找快乐的。我希望在我的电影里建构一个真实的世界,通过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了解,用一种特别的艺术形式,用更强大的力量去影响观众和改变世界。因此,拍电影永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战胜困难的过程。”
这是作为电影大师的雅克 · 贝汉。
1988 年,银幕里的雅克 · 贝汉望着光影斑驳,泪流满面, 那是被胶片定格的黄金迷影年岁;
而在银幕外的雅克 · 贝汉,用另一种方式定义了极致的浪漫:
那是飞鸟过境,鱼群潜游,原来人类体内流动的血液不过是沧海里最微不足道的行迹,生命另有意义,那是当一片叶成为摇曳的舞者,是一只昆虫变成角斗士,在这里时间被压缩,时间又变成永恒。
谢谢你,造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