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昆源生命最后写下精彩一笔
敬业勤劳,如为工作而生
“老乔他整日拼死拼活地干,好像他就是为工作而生的。”妻子说起乔昆源时感慨万千。云南电视台摄像记者李幸平谈起与乔昆源共事的20多年激动地说:“老乔太敬业了,工作高调在干,为人低调在做,外表木讷,不善言辞,内心聪慧……”
在跟随采访省领导赴省外或国外的活动时,乔昆源白天马不停蹄地拍摄,夜晚由于传输条件有限,又通宵达旦地传输电视信号,保证新闻的及时播出。“像这样的事,老乔经历太多了。去年3月去贵阳采访,上午采访完顾不上吃午饭,马上把素材传回台里,但由于网速太慢,一直到下午5点多才传完。赶下午6点的飞机时,接到电话说还需要几个镜头,我们就在去机场的路上,把资料调出来编辑。到了机场,车还没停稳,老乔就冲进机场接通网络迅速传过去……他首先保证的是工作按时高质完成,至于吃饭睡觉都放在其次。”与乔昆源共事20多年的王正立对记者说。
乔昆源的敬业精神,在云南新闻队伍中有口皆碑。记者孟奇说,“乔老爷”的敬业和勤劳,真像一只飞个不停的蜜蜂。王学琴告诉记者:“记得去年我动手术,他只是抽空来医院办了签字手续,又去忙工作了。他本可以请假来陪我的,但他特别珍惜这份工作,常说领导对自己这么信任,单位对自己那么放心,怎么能辜负他们呢?他还说,自己快退休了,现在干一次就少一次了。”
乔昆源的爱岗敬业和勇于奉献、牺牲的精神,换来了优异的成绩。他拍摄的《亚洲政党扶贫会议在昆明举行》等多条新闻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报道《世界首例猴脑血流阻断试验成功》获得中国新闻奖,《江总书记和云南各族代表在一起》、《情满基诺山——胡锦涛总书记赴云南考察》获得云南新闻奖一等奖、云南广播电视奖一等奖。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他还被授予云南电视台建台40周年“爱岗敬业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和宣传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和云南电视台先进工作者。
乔昆源的敬业奉献及牺牲精神,还充分表现在他对年轻记者的“传、帮、带”上。回忆起自己刚开始采访时政新闻时的经历,记者范玲至今仍十分感谢乔老师。“其实直到现在,我写时政稿件时还是有些忐忑,害怕抓不住重点,写得太死板。乔老师好像每次都能看出我的紧张,他总是带着坚信不疑的表情鼓励我。”范玲说。
生命最后一刻,写下精彩一笔
在遇难现场,人们从摔得支离破碎的摄像机中取出录有新闻的存储卡后,送回云南电视台上载,乔昆源生前拍摄的最后一段画面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1月13日晚,乔昆源殉职两天后,云南电视台《云南新闻联播》播出了他生前在东川、巧家采访报道的新闻。这是他的最后一条新闻,乔昆源在自己58岁的人生道路上书写下了精彩的最后一笔。
乔昆源殉职后,云南电视台的刘树荣一行到乔昆源遇难的巧家县清理遗物时发现,除了被摔得全部成碎片的摄像机和用来传输新闻的手提电脑,只有一只皮鞋、一本书和一个背包。当刘树荣打开这个背包时,眼睛再一次湿润起来。这个包里除了身份证、摄像机电池充电器外,就是一大包各种各样的药,清火的、消炎的,还有抗生素。“在人们的印象里,‘乔老爷’是一个身体比较壮实的人,每次出差采访,从来没听说他因病请假。但从这些药品可见,他也是个疾病缠身的人,却始终挺直腰干工作!”刘树荣感慨道。
1月17日,中共云南电视台委员会发出了《关于开展向乔昆源同志学习的通知》。1月18日,乔昆源遗体告别仪式在昆明市殡仪馆隆重举行,人们满怀激情和热泪一一向乔昆源鞠躬……业界同仁纷纷用不同方式悼念他。《云南日报》摄影记者杨峥说:“能有你这样的大哥,是我一种幸运。如果天堂也有记者,当我们在那里相遇时,我希望还能有你相伴。”云南电视台副台长范宇航说:“老乔,平时我们见面都要点一支烟。今天我也给你点了一支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