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晚年
回想起解放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因丈夫吕好成深受反革命的阶级报复和政治迫害,自此一家人一直处于水深火热、惶惶不可终日的苦难之中。坚强的黄宝,虽觉天地之大而冤屈无处诉,却依然默默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认真抚养子女,安慰和照顾落难的丈夫,在苦日子里与他们相依为命。直到1984年10月,他们的不白之冤才得以昭雪平反。1985年11月,她被惠安县人民政府确认为“五老”对象,获得“老交通员接头户”之称誉。
跨入二十一世纪后,年过百岁的黄宝老人,虽然左脚因风湿有些不大方便,却依然面色红润,耳聪目明,穿针不用戴眼镜。偶尔有亲威朋友与她聊起旧社会的辛酸苦辣,她都会感慨万千;而对开放改革后的今天,儿孙们在各行各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兴旺做出贡献时,她则是笑容满面,连夸党的政策好,社会主义好,她笑着说自己还想再活上十年廿年的,看着儿孙们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每天晚上九时前,黄宝老人总是按时上床睡觉,而且每晚睡前都喝一小杯红葡萄酒、大全大补酒、枸杞酒或糯米红酒,早上五点左右准时起床;一日三餐以粗粮、地瓜、大米为主食,经常吃些新鲜鱼类,很少吃猪肉什么的,却几乎每天都吃要点花生,手边摆了个罐子,花生米就在里面装着,想嚼时就随便嚼一些,起居饮食极有规律。白天没事时,黄宝老人就看看电视,关心关心国家大事,要不就在庭院走动走动,晒晒太阳,生活过得安然自在。
老人对电话特别喜欢,她从电话中听到儿孙在深圳、三明等地的学习进步、事业成功等好消息时,总是笑得合不拢嘴。所以吕双辉兄弟几人就是工作再忙,也要隔三五天给奶奶打一个电话,问寒问暖,给了老人莫大的安慰。而且每年到了老人的寿辰,子女儿孙们不论外出多远,都要回来看看,热热闹闹的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好好给老人做寿。吕家子孙对老人的孝顺,在当地可以说是有口皆碑。
最使黄宝老人感到安慰的,是她的小女儿吕秀花自2002年起一直在身边陪伴着,照料着她的衣食起居,连春节都没有回去。
每天早晨,老人醒来后,女儿都要帮母亲刷刷假牙,然后把她抱上轮椅,四处活动活动,到院子里晒晒太阳,出去跟邻居聊聊天。她还要照顾老人的一日三餐,把荤素和营养都搭配好。由于老年人的骨质都比较疏松,吕秀花很注意给老人补钙,同时天天给老人吃水果。
尽管吕家的经济条件优越,但是并没有请保姆。吕秀花说,照顾母亲还是要由做儿女的自己来做,外人做的不尽心,毕竟心里不踏实。老人的饭量都是定量的,年纪大了,有时只吃一半就不想吃了,可是吃得太少老人的营养就跟不上,身体素质就会下降,况且老人已经是百岁高龄了,稍有疏忽都不可以。这时她就要像“哄小孩”一样,喂老人把饭全部吃下去。因为她的孝顺,她还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被泉港区妇联和区文明办授予“美德家庭标兵”的荣誉称号。
在医疗部门工作的三儿子吕白元,平时也利用自己的医学所长,关心和保护着母亲的身体健康,只要母亲一有什么不适他就马上回家去为她诊治,尽心尽孝,老人家原来因长期积劳成疾患上的头痛风、慢性腰痛和慢性哮喘,就是吕白元想办法治好的。一般每隔5-7天,吕白元都要回家看望母亲,每次回去都带些糕饼、水果之类给老人家,还长期提供补钙、保健等各种补品、药品供老人家服用。
作为孙辈,吕双辉对他奶奶的身体也特别用心,一出现什么状况就非常关切,并请医学专家上门会诊和治疗,由此多次治愈老人家的病疾。黄宝老人以前曾经眼皮下垂,睁不开,吕双辉极力主张开刀,割掉眼皮,后来她的眼睛就正常了。其次是她曾经脚肿痛,有点中风,行动不便,虽经多次治疗,但总是反反复复,无法治愈。于是吕双辉通过关系找了上海的一位医生,把他带回家乡来,为奶奶诊治,他不知用什么药给她泡,第二天脚就有消肿的感觉,几天后就全好了。另外就是黄宝老人的眼睛1995年动手术后,一直在发炎,她就拿一条毛巾去擦,擦完以后随手放在兜里或桌上,专家来看过都搞不清楚原因在哪里,即使处理好了两三天,过几天又会。后来吕双辉又找了一位医生过来看,之后交待他们买几十条毛巾,每一天换一条给她,换之前用开水煮过,并马上用药清洗,这样不久眼睛就好了。
黄宝老人一生俭朴,苦尽甘来后依然不忘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孝顺的后辈想让老人过得安稳舒适些,准备在她的房间里安装空调,都被老人拒绝了。她说,以前的日子很苦,现在可以享受了但也不能浪费啊。在子孙们的心中,她是一位勤劳善良的“英雄母亲”, 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慈祥老人。
2007年10月,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以《百岁勋章》为题,对黄宝和吕好成的革命生涯,以及她一生作为一个伟大母亲的胸怀与博爱进行了专题报道。
2009年1月29日(阴历已丑年正月初四),黄宝老人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105岁。在追悼会上,福建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有关负责人和路口村委书记均作了讲话,对黄宝老人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可以说,她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也是光荣的一生!(雪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