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宏正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252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19日

育才济世 一代师表-虞宏正

发布时间:2009-12-19 09:09:38      发布人: 天堂天使
        虞宏正,字叔毅,1897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少年时期,他在广州、南京、上海读完小学、中学。1916年,他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天津棉业专科学校任教,又先后转入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讲师、教授。1929年,他代表中华农学会赴日本出席日本农学会年会,宣读论文《中国土壤分类》,汇编入《日本农学会年会报告》一书。1936年,他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胶体化学部进修,被邀为德国胶体化学学会会员。次年又入伦敦大学学院物理化学部进修,同年回国任西北临时大学教授,并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派出国考察。
        1938年,虞宏正被聘为西北农学院教授。先后赴英国剑桥大学胶体科学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和加州大学化学部进修;并对美国布乐克林高分子研究所进行于考察。1947年,他回国后继续在西北农学院任教,并在西北工学院、西北大学兼课。解放后,他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所长兼西北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陕西省化学学会理事长。1956年1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二届、第三届代表。1966年11月11日病逝于西安;虞宏正一生学贯中西,专长胶体化学与物理化学,在学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他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重视科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他培养了一大批科学研究人才,为西北地区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虞宏正一生倾注全部心血培育人才。他热情而有效地传授科学知识,为国家特别是为西北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虞宏正一心想着要为国家多培养一些建设人才,无论在北京期间,或在西北时期,他为几所大学授课,不分酷暑严寒,风尘仆仆,从未请过假,缺过课。他对物理化学有着深厚的基础和深刻的研究。在备课时,他总是先查阅大量资料和新近期刊发表的科研成果;然后融会贯通,一丝不苟地写出教案。由于他理解深刻,内容娴熟,讲起课来逻辑条理清楚,知识前后衔接紧密,重点难点突出。
        虞宏正善于启发式教学,措词恰当,表达有方,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他举出的事例,往往使深奥的理论一下子在同学头脑里清晰可见,豁然开朗。学生们赞誉说:“虞老上课,满堂不讲一句废话。只要把他的讲话记录下来,就是一篇科学论文。”“听虞老师讲课,是一种令人陶醉的享受。比较难理解的物理化学,经他一讲,却成了最容易明白的课,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奇迹。”“虞老师的举一反三,从经验公式推导上升至理论高度,同时指点出当代科学理论与技术发展上的不足和水无;上境的前景,这些对我们的启蒙和智慧上的开发是无法估量的。”
        1954年虞教授在西北农学院作“原子弹知识”报告,曾轰动全校。他的学生们在怀念文章中追述到这个报告时写道:曾记得,在讲授有关原子弹的知识时,有很多专家尝试过,讲解过,但群众仍莫名其妙,效果不佳。而虞先生讲解之后,众口交赞。从大学教授到小学生都能听懂,都有收获。人们曾称赞他是“讲课的天才。”现任北京军事医科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生态室研究员方允中《西农农化系毕业生》回忆说:“我庆幸在1941年——1944年的研究工作中,得到他的指导,受到很大的教益。回忆当年他老人家指导我进行酶学研究的情景,再想自己这些年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深深感到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志愿,实导源于我年轻时他对我的教导。”现为陕西省农科院研究员吕殿青(虞的研究生),在怀念文章中写道:“虞老师对我谈了许多话,写了许多信,这些对我的研究都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使我终生难忘。他不但是位学问渊博;远见卓识、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诲人不倦、具有献身精神的教育家。”
        虞宏正上课时,讲解一个问题,总是从提出一个问题入手,用不同的解答思路,揭示过程,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下结论。同时,他既讲授有确定性的、定型的、无争议的内容,也介绍未完成的、有争议的观点,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做法,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思维能力。现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汪缉文(虞的学生)说:“学生课后有问题去请教,无论是他的课中问题,还是其他课中的化学问题,他总是耐心辅导,还指出可参考的文献,引导你深入钻研。他还经常对学生说:学习任何一门科学,不仅应掌握其中的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总结出该学科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话对我尔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50年代、60年代,虞宏正任研究生导师并负责指导教师进修工作,一有时间就为他们作专题报告。他放弃寒暑假休息时间给学生、教师讲授《量子力学》、《原子结构进展》等新课程。同时,他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人才,对那些思路敏捷、勤奋钻研的学生,除自己加以重点辅导外,还通过报考研究生、出国留学等方式,使他们得到深造。现任河北农大教授张绍成在撰文中写道:“记得30多年前的早春,我披着满身的风尘,来到西北农学院,投到虞老师门下,进修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一见面,虞老师对我说:我早已安排了一个热力学讲座,给你补一些统计热力学和大分子热力学方面的知识。热力学非常要紧,可要学透它哟!他老人家还让我到土壤研究所去做点实验,还要我听苏联专家报告。接着又嘱咐我,先读一本名著,再编写教学大纲。……现在我已年过花甲了,回想我的每项成就,都是和虞老师的谆谆教导分不开的。”
        由于虞宏正的精心育人,所以不论是化学专业的学生或其他专业的师生,都愿投身到他的门下求教,他都是热情接待,总是有求必应。他经常为青年们选定科研题目,认真修改论文。修改不论耗费多大精力,自己一概拒绝署名和收取任何报酬。有时他在患病期间,仍接待来访求教的学生。陕西农科院土肥研究所所长吕殿青(虞的学生)在怀念文中写道:“当我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写了两篇论文送给他看时,他一方面很高兴,对我鼓励;另一方面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审阅,从文字到文章结构,从数据到公式推导,从理论依据到文献引证,都严格要求。他说:工作要做得细致,材料精纯,以免引起意料之外的差异。’为此,我的每篇文章都得重新改写五六遍,每篇他都提出许多问题。……为了完成千篇送交中国化学学会的论文,前后和我讨论了十多次。”
        虞宏正培养青年一代,呕心沥血,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1948年,西北农学院特地举办了“庆祝虞宏正教授任教二十五年纪念”活动。同学们演出《万世师表》话剧,赞誉他从教来的模范业绩。1962年,陕西省为他拍摄了《辛勤执教四十年》新闻纪录片,宣扬他为国育才的成就。
1987年,在纪念虞宏正诞辰九十周年时,不少来自海内外的学生、著名的学者教授参加了纪念活动,也有不少学生写信撰文参加纪念活动,共同缅怀恩师,赞扬恩师。陕西省副省长林季周、中国化学学会第二十届理事长唐有琪、西北纺织学院教授韦俊玲、郑州第11中学教师赵书田、美国加州卫生厅高级研究化学师王泽民、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副院长华寿俊等,都发表了对恩师的无限怀念和热情赞颂他对西北地区科教事业所做贡献的讲话。华寿俊说:“虞老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从西北联大到西北农学院任教的。他看到祖国受帝国主义侵略,看到祖国西北辽阔的原野一片荒凉,决心建设大西北,巩固后方,支援抗日前线,为祖国振兴献出了毕生精力。……虞老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能力探索自然规律的人才。他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风,不愧为一代师表。”
        虞宏正的青少午时代,正是旧中国处于内忧外患、饱受屈辱的年代。祖国多灾多难,使他逐步产生强烈的“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他曾赋诗曰;“车辙九洲遍,何因人着鞭?文章不经国,匡箧仰时贤。”表明了他经国治世与献身科研教育的决,b。基于此,他发愤图强,孜孜不倦,在治学、研究工作中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
        虞宏正大举毕业后仅六年,就被破格聘任为大学教授。在30年代,他在热力学研究上写出了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著。50年代后期,他所开创的“土壤热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特别对农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为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建国后他自学俄语。他用,了约半年时间,与石声汉教授合译了苏联卡布鲁科夫编著的《物理化学及胶体化学》。
        虞宏正一直采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王作,学术上不断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的主要论著有:①on甘情愿the Division Of soil.Regions in china"在日本农会1920年年会上宣读)
②《A Formula ef Adsorption From Solution of Electrolytes》.(与吴中枢合著)
⑧《表面平衡热力学之研究》(与吴中枢合著,西北农学院研究报告集,1949年)
④蓖麻子解脂酵素作用的动力学观点(1945)
⑤《关于相律的推法又一补充》(1955年)
⑧《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机理初探》(1964年)
⑦Thermodynamic Of Interfaces in Equilibrium (1941午)及《A Statistical Derivation JBET adsorption》(1948年)等论文,均被美国《化学文摘》收录。
        虞宏正把自己胶体化学的专长,主动与农业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为了改变黄士高原面貌、1954年在他的倡议下组建起研究土壤结构与农肥关系、植物生长与水土保持关系的研究所,即今日的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他担任了该所的首任所长。在建所初期.他亲自规划,热情培养青年科技人员。1959年,在他的主持下,水土保持研究所建立起我国西北可应用于工农医的同位素应用实验室,培养了批从事同位素应用研究的科技人才。这个实验室利用辐射、示踪、中子活化等科学技术,取得了工农医多项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科技成果。
        现在这个所已拥有一支从事资源环境研究的科技队伍,担当起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科研任务。原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杨文治在怀念虞教授时说:研究所首创期间,基建、奴器设备、购置安装,书刊选订,实验室建设等,虞老都亲自过问,亲自组织领导。我所的图书工作,在虞老的直接关怀下,建所初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其中一些专业核心期刊,从创刊至今已全部补齐收藏,如1907•年创刊的‘化学文摘’、1916年创刊的土壤科学,我们都有成套馆藏。我们建所之初,科技人员大多是刚出校门的青年,而今已成为科技骨干,其中绝大部分都聆听过虞老的教诲。”
在科研工作中,虞宏正特别关心和扶植新生事物。
        1964年,一项小麦与偃草远缘杂交第一代、第二代雏型问世。当时因尚未结穗(无籽),有人说了:“骡子不能生驹”的泄气话。但虞教授不顾别人非议,对这一新的生命抱着极大的希望,指出这些话没有道理。他积极支持远缘杂交新课题,将水保所植物分类研究室和从兰州搬来的植物栽墙驯化室合并,成立西北植物研究所,创造优越环境,继续实验使之得到茁壮成长。现在这个杂交小麦一小偃5号、6号新品种已培育成功,它具有耐旱、抗病、不倒伏等特性,已推广遍及华北五省,每年增产20-40%;由于是远缘杂交,在生物遗传学中染色体起了根本的变化,创出染色体工程一个新的领域。从而,这个新品种的培育者李振声获得全国1986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世界享有盛誉。
                                       三
        虞宏正常说:“犬西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几千年古代文明在此开花结果,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科学文化,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我们有着过去光荣的历史,我们也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采。”这恰是他热爱大西北,把大半辈子心血倾注在黄土高原上的力量的泉源。
        黄土是一个综合研究的课题,它直接关系到自然环境、人类生存,也涉及到整个第四世纪地质年代的许多向题。黄土成因;力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能等等,都是科学家长期以来企求研究解决的课题。黄土可以呈现为胶体状态,悬浮于大气江河之中,具有无孔不入的穿透力和带电性能;黄土可呈现为悬崖峭壁,千年不凋;黄土吸附力很强,不但能吸附多种元素和有机物质,还能吸附放射性尘埃;黄土也能抗震消音,是土木工程中一种很有用的材料。黄土在中国大西北的高原上遍及七省,层高200米,得天独厚。虞宏正热爱黄土,他把黄土高原作为开辟科学天地的乐园,进行过艰苦的科学探索。
        抗日战争胜利后,京沪不少大学聘请虞宏正任教,但他深感为西北培养物理化学人才的紧迫性;毅然留在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奔走于武功、咸阳、西安之间,热情地传授知识,指导科学研究。仅50年代,就为大西北培养了多届物理化学人才。1956年,党中央号召科学家组织起来,制定我国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许多专家都希望他留在北京负责组建新的化学科研机构。但他热爱自己开辟的科学园地,坚持在西北领导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默默地在实验室春耕夏耘,为国家创造和积累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虞宏正对水土保持与生产治理的结合十分重视。
        1956年,他不顾年老多病,去陕北考察了三个专区、十八个县的水土保持工作。通过与当地水土保持人员座谈,访问群众征询意见。回来之后,他从战略的高度就提高陕西农业生产、防治水土流失,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原西北农业大学张岳校长撰文称赞说:“杨陵农科城其所以科技之花这冬争艳,科技人才这么济济,虞老是有特殊贡献的•。为了改变西北地区人才奇缺、科研落后的局面,他呕心沥血,认真从教,历尽艰辛,开创科研事业。这种高贵的品质深深教育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今天,它更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他热爱大西北,扎根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献身精神。
                                        四
        虞宏正在旧中国生活、工作了50余年,经历了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国土沦陷的年月,目睹了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对旧的社会制度极端不满。国民党政府曾多次给他高官厚禄,均被一一婉言拒绝。当时,他抱着“明哲保身”、“不问政治”的态度,他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事业上。
        解放后,经过政治理论学习和党组织的帮助教育,他对党的认识有了提高。他在思想总结中写道:“1950年,我去北京参观,认识到这次革命与以前改朝换代有着根本的不同。我看到党的大公无私和治病救人的精神;真是心悦诚服子。”解放后,一系列的辉煌成就,使我相信党能把中国搞好,我是很兴奋的。”三反、五反等各大运动,对我的感动最深,从运动中我认识到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我开始靠拢党,接受党的领导。”他提出入党申请向党表示:“决心把自己的÷切连同生命都交给党,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I”}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消息,像春风一样在大专院校传开,当时在高级知识分子群中震动很大。不少专家学者都表示,要向虞老学习;加强自我思想改造,争取入党,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花甲之年的虞宏正入党后,决心把自己的有生之年贡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工作更积极了。他对肩负的各类学科领导工作和对年轻一代的培养抓得更紧了,对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抓得更紧了,并主动帮助党外知识分子,做好党的统战工作。党支部评议说:“虞宏正党后,组织观念强,工作中注意发挥集体领导作用,能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群众反映他入党后对研究所所长的工作更负责,每天按时上班,风雨无阻,对校外邀请作报告,电台、报社约稿;有求必应,每天忙到深夜。
        在60多个春秋的人生征途上;虞宏正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写出于自己光辉的历史。正如毛泽东主席赞扬白求恩同志那样,虞宏正是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师生为纪念他,写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文章,题为《精神长存,教诲永在》。全文是:您一直受到大家的尊敬。我们尊敬您,全校师生尊敬您。
您受到大家尊敬是有缘由的:您有着伟大的人格,您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不当官,不图位.解放前,不少人争当院长、系主任,企图名利双收,但您对这些视为草芥,从不染指。有人曾要求您出任系主任,他要求过几次,您拒绝过几次。您所爱的;是教育事业,是科学。1946年您去美国考察一年,带回来的不是奇珍异宝,异国玩物,而是两箱书籍。
    对待同事、同志、学生,您无傲气,但对国民党反动派,您有傲骨;您曾声称“不问政治”,但当几个学生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以后,您拍案而起,先后几次到西安去营救,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即将溃逃,您坚决表示“决不跟国民党走。”解放了,党的事业使您得到鼓舞,祖国的建设又使您深受感动,你决心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祖国和人民。为了祖国的建设、您带领我们从橡胶草中提炼取橡胶,开展各项科学研究;为了造就一批建设人才,您到处讲学,传授知识。
        在我们看来,您通晓一切,宇宙之大,微观之妙、无所不知。但您却胸怀若谷,从来没有满足,您孜孜不倦地学习,时时刻刻地读书。一本新杂志在手里,您总是爱不释手,直到读完而后止。更深夜静,您房中仍闪着灯光;月落早移,您仍在伏案工作。就是躺在病床上,您仍以书籍为伴。
        您对年轻人爱护备至。您关心他们,培养他们,使他们尽快成才。解放前,有一个同学给外面一所中学兼课,您为了让他不失去听课的机会,毅然决定将您的授课时间改动。一位年轻教师教学效果不好,您得知后,立即组织了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他进行具体的帮助。您尽一切力量帮助年轻人成长。您推荐不少青年同志的论文在杂志上发表,推荐不少青年同志的论文在各种会议上报告;对于青年同志的论文您总是认真审阅,反复修改,连一个字,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
        您不管多忙多累,但只要有人向您求教,总是百问不厌……中午您习惯休息片刻,但只要有人拜访;您总开门相迎,从不拒绝。您的不大的房间常有求教的大学生,年轻教师,也有教授,他们带着疑难而来,带着满意的回答而归。您把一切都献给丁培育英才的崇高事业。
尊敬的虞老师,您的人格,您的美德,您的学向,您对年轻人的关怀,难以尽倾于笔,但却铭记于心。您的形象,您的英灵时时在感召着我们,促使着我们自新前进。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