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怀念
作为中国近代土壤学和肥料学奠基人之一的彭家元先生(1897—1966),毕生从事农业教育和土壤肥料科学研究工作,发表了一批学术价值极高的研究报告,培养了土壤农化学术领域的众多英才,为我国土壤学和肥料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24年彭家元先生由美返国,先后在北平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厦门集美农学校、广东中山大学农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任教,后因日军侵占武汉失守,转辗到川;1938—1948年任四川农业改进所技正兼农林化学系主任、农事试验总场场长;1939—1966年先后任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农学院院长、农化系主任、四川农学院教授兼土壤农化教研室主任。1966年逝世。铭记彭家元先生一生中最辉煌的教学研究基地是北平大学、中山大学和四川农学院。
彭家元先生知识广博,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他是我国现代土壤学、肥料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土壤学、肥料学、土壤微生物学、水土保持等学科作出了重大贡献。
彭先生编著的《肥料学》于1934年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我国大学丛书中出版的最早一本肥料学。彭先生在该书自序中写到:“培植农作物不施肥,纵系沃土必逐渐减少收成,施肥不足尤难望丰收……吾人的科学立场观之,化学肥料之本身,固有缺点,用之得当确可增加生产……而我国农民仅知有硫酸亚之一种氮肥肥料,而忽视磷钾肥料,甚至不与天然之有机肥料益用,此又系失察之一端……故天然肥料之为何提倡,化学肥料为何使用,以补救目前肥料不足之恐慌,同时务期有利有弊,得最良为之结果,是不能不于各种肥料之性质,及施用方法现实也。更有奸商掺假,鱼目混珠,关于肥料选择鉴别,亦不能不加以注意也”。61年前彭家元先生编写的《肥料学》代表了当时中国肥料学的最高水平,较长时间为多所大学采用,至今读起仍有启迪。
从1929年至1937年,彭家元在中山大学创办的《农声》杂志及《土壤与肥料》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有关土壤微生物的的研究论文,如《土壤细菌对于矿物成分之变化》,在国内率先研究了细菌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继之,探讨了土壤微生物在生物小循环中的作用。1936年,他在《土壤与肥料》杂志上报道了黑曲菌、白霉菌对广东土壤有效磷的转化结果。其后同陈禹平一道发表了《广东土壤中氮素固氮菌之分离研究》,这是我国研究固氮微生物最早的一批论文之一。他引进国外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接种技术,探讨了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及植物营养的三边关系,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类群的作用。这些论文都是探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对氮、磷、钾元素的转化作用,为我国细菌肥料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对固氮菌生态条件的研究和固氮菌分类很有参考价值,为国内初创。
与此同时,彭家元与陈禹平还根据好热性纤维分解菌,以彭家元、陈禹平二人名义定名为“元平菌”,发表了《元平式速成堆肥》一文,为我国充分利用作物稿杆等有机质制造高效有机肥(堆肥)、开辟肥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在农业推广的新技术之一。直至50年代中期,他还陆续发表了《关于高温堆肥之我见》等论文,指出农村充分利用有机质肥料,培肥土壤,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以避免对秸秆一火而焚之的落后办法。
新中国成立后,彭先生亲历新政权的作为和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使他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特别是1956年四川农学院在雅安独立建院后,土壤农化专业于1959年恢复招生,1960年恢复了土壤农化系建制,彭先生更为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殚精竭虑。他不顾已屈“耳顺”之年的高龄,同年轻人一道,风餐露宿,徒步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二郎山,对雅安山区土地资源进行调研;不畏艰苦,率众改良下湿田,建立和改善校内实习基地;同年轻教师和学生一道下田栽秧打谷。教学上,先生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大年初一,年轻教师去他家拜年时,他还在精心备课。彭先生每次讲稿都要重写。指导年轻教师讲课、备课,热情帮助和鼓励他们上好课。
在彭先生崇高精神的影响下,四川农学院农化系师生发扬优良的教风和学风,教书育人,积极治学。在雅安独立建院后有突出建树的不乏其人,如曾任中国—欧盟农业技术中心顾问、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的朱钟麟研究员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彭家元先生虽已年近7旬,但仍精神矍铄,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的风暴,给他和他的家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到长期批斗,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终于1966年9月3日不幸辞世,时年69岁。痛哉!对先生的不幸遭遇,他遍布国内外的学生以及亲友、同事无不扼腕叹息。
今天,当我们目睹彭先生创建的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以及他曾工作过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他作为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的土壤农化事业,他参与创立的中国土壤学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成就的时候,当全国众多的土壤农化工作,为彭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奠基的土壤农化事业不懈奋斗,土壤农化事业必将步入更加辉煌时代的时候,想必先生会在九泉含笑,他的在天之灵会得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