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画家傅抱石
傅抱石,是位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大画家,又是金石家、美术理论家和美术教育家,有《傅抱石画集》、《韶山》、《罗马尼亚写生集》等画集,著有《中国绘画理论》、《中国山水人物画技法》、《中国绘画之研究》等书。他是继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之后又一位中国画坛巨星。 傅抱石是江西新喻(现为新余市渝水区)北岗乡章圹村人。1904年出生时,他父亲傅聚和为谋生计,全家已迁往南昌道德观,以补伞为生。因家境贫寒,以后父亲又早逝,为了糊口,他不满十岁便到一家瓷器店学徒。他家西邻是个裱画作坊,东邻是家收破烂兼刻图章的混合摊。稚气十足、循规蹈矩的傅抱石,一旦做工回家,常到左邻右舍去看刻印裱画,“近朱者赤”,回到家里,也学刻刻画画起来。亲朋、邻里见他聪明好学,集资帮助他上学读书。因他成绩优异,后来被保送进入江西第一师范,一面读书,一面帮学校管理图书,半工半读。二十四岁那年,傅抱石在师范毕业了,因他学业出类拔萃留在师范附小当都师。不久,又升任江西省立第一中学高中艺术科教师。由于他的美术作品受到当时艺术大师徐悲鸿的赏识,得到提携,以为江西景德镇改良陶瓷工艺的名义,于1933年远渡重洋,赴日本留学。 关于他留学日本这件事,当时他的学生王克浪回忆,还有这样一个插曲:1932年,徐悲鸿先生旅游到南昌来了。傅抱石带着自己的几幅作品,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去向仰慕已久的大画家请教。徐原来在一些报刊上看过傅的一些作品,感到是个人才,但未见其人,不大摸底,这次亲眼看过他的作品,又当面接触、交谈后,傅的勤学苦练的毅力,挥洒奔放的绘画造诣,超人的艺术天才,深深地找动了这位大画家的心。徐是有颗爱才若渴、拳拳助人之心的人,当面鼓励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又希望他到国外去开阔视野,接触世界艺术;并自告奋勇,为他走访自己并不相识、但地能起决定作用的熊式辉(当时江西省政府主席),向熊建议派遣傅抱石出国深造。熊式辉当时虽然闪烁其词,不置可否,但他透露有意附庸风雅,很想得到徐先生的大作,为他的“官邸生辉”。徐氏曲意满足了他的要求,派人送去《奔马》一幅,并附信重申希望他派遣傅出国。熊式辉迫得没退步了,结果,以改进景德镇陶瓷名义,帮助傅抱石 出国去日本留学。(见《徐悲鸿和江西三位艺术家》一文) 傅抱石从青年时代起,便酷爱绘画、书法和篆刻,他在日本学习期间,除专攻雕塑及东方美术史外,继续钻研绘画和篆刻。那时,郭沫若正在日本,傅抱石经常去拜访他,得到他不少教益。1935年,傅离开日本回国,由徐悲鸿推荐,在南京中史大学任艺术系教授,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抗战开始,他于1938年初夏回新渝老家逗留将近一年的时间后,就郭沫若的邀请,往武汉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在这期间,他挤出时间,拿起画笔,以激发全国人民爱国主义思想为主题,以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所作的《离骚》等内容为题材,先后创作了《屈原》、《屈子行吟图》、《二湘图》、《国殇》、《渔父》等作品,并先后举办多次画展,为抗日救亡工作大声疾呼,擂鼓助战。郭沫若在《桐阴读画》中曾这样写道:“在武汉时期,特别邀了抱石来参加政治部的工作,得到他不少帮助。武汉撤守后,由长沙而衡阳,而桂林,而重庆,抱石一直都是为抗战工作孜孜不息的。” 新中国诞生后,傅抱石开始了艺术生活的新时期。由于党和政府对文化艺术工作的重视,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条件,也由于他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他北至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南及碧波荡漾的珠江口岸,登雄伟的西北高原,临旖旎的西子湖畔,溯九曲黄河,谒五百里井岗,足迹遍及祖国的名山大川、革命圣地,还有不少的农村、工厂,先后创作了《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井岗红旗》、《枣园春色》、《韶峰耸翠》、《抢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黄河清》、《钱塘江》、《林海雪原》、《待细把江山图画》、《煤都壮观》等珍品、佳作,受到党的关怀,人民的崇敬,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5年9月下旬,中国航空公司请他为上海国际机场大厅作画,他欣然赴沪。28日,即他从上海回到南京的第二天,心脏病陡发,他默默地和他热爱的祖国,热爱的人民,热爱的山川、草木,他的亲人,以及他的艺术爱好者们永别了。他刚年过花甲,才气正横溢,便与世长辞,为时未免过早了,惜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