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枢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128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18日

铁军中的陈铭枢

发布时间:2009-12-18 10:57:22      发布人: 天堂天使
        大革命时代造就了铁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这支英雄的军队,也造就了一批叱咤风云的铁军人物,这些人物同铁军一样,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陈铭枢是铁军中一个影响很大的人物。北伐时期,他同张发奎都是师长,仗打得好。当时部队中对于他们两人的指挥有这样的评论;“张发奎攻击勇猛,陈铭枢会守会攻。”1928年国民党军事杂志中登有蒋光鼐写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评价张、陈二人:“向华(张发奎)师长之蹈厉无前。真如(陈铭枢)师长之指挥若定。”这两句话是中肯的。就军事指挥来讲,二人的风格各有千秋。北伐时期,由于北洋军阀政治上、军事上腐败以及人民的积极援助,北伐军采取长驱深入的战略,张发奎可以“蹈厉无前”而所向披靡。陈铭枢之“指挥若定”,在北伐军攻城夺地的大规模运动战中,与张发奎相得益彰。但在后来的军阀混战中,这几个重要条件都变化了,他们的用兵方法,还和过去差不多。铁军三分后,张、陈两军曾大战三次,张发奎还是以前那种作战方式,结果都遭失败。这大概是古兵书上批评的“有正无奇,遇险而覆;有奇无正,势极即阻”吧。反观陈铭枢之指挥若定,更多是靠谋略。花县之战,先以防御态势顶住张发奎的“三板斧”,在其攻势被遏止向西退却时,由蒋光鼐率三个师转入战略追击。他不采取跟踪追击,而至广西北流;张以老办法从广东高州猛攻北流,结果大败,退到南宁附近,仅有的两个师缩为一个师。1930年夏衡阳大战也是这样。当张、桂军回师南下时,蒋光鼐率三个师不主动攻击,而是采取守势,在衡阳周围构筑工事,待其攻坚,当张、桂军攻坚受挫时才转为攻势,将其歼灭。以上战役说明二人的用兵方略,陈较灵活,有在不同战争环境中的适应性。
  在政治上陈铭枢也比张发奎的眼界宽阔,他虽然在1927年3月脱离铁军,跑到南京投靠蒋介石,并参加了军阀混战和“围剿”红军。但“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后,他的政治倾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拥蒋变为反蒋,并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积极主张反蒋抗日。“福建事变”失败后,他这一系统的铁军虽被分化了,但陈铭枢等继续同共产党合作,坚持进步。他组织了中华民族大同盟及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等民主组织,宣传抗日主张,动员抗日力量,做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事业。1949年他和蒋光鼐、蔡廷锴出席了全国政治协事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尔后一直在全国政协和人大任职。
  陈铭枢的文化素养是较高的。据北伐军第四军苏联顾问戈烈夫在他写的《中国的军队》一书说:“陈铭枢在北伐时,公文箱很少军事书,却带了好些佛学书,他以为中国军人少读军事而喜读佛学是怪事。”据说陈以后也喜欢佛学。其实这也不是怪事。一个成熟的军人喜欢另一方面的知识,无可非议。在延安时,康生曾给萧克看过一个条幅,据康生讲,1936年他到巴黎,见陈铭枢,是陈为他写的。康生说:“一个军人能写这样的字也不简单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对陈铭枢进行了不实事求是的批判,并作了错误处理,以致使这位长期与共产党合作、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不小影响的老朋友,于1965年抑郁而终,诚令人叹惋。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